“为了寻找人生更大的可能性,我决心跳槽。”
2012年8月,我辞去工作了三年的《楚天金报》,跳槽到了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上述一直以来是我的“公式解释”。
在《楚天金报》工作到第三年,说实话,工作较刚入职之初,已轻松许多。采访资源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找人”已不会像当初那么辛苦。新闻采访与写作,已经日趋成熟。在报社里自觉“朋友很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对“新闻”这件事也越看越透,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不跳槽”似乎更有利于自己。
然而,在2012年8月那个季节,仿佛自己的身体里有个声音在不停地拷问自己。“2012年可是一个关键年哦。如果留,从此人生可能就会留在武汉,安定稳定。如果想要开拓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应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楚天金报》培养我三年,虽然平常我对这份报纸,无论是内容还是排版印刷,有很多自己的“小意见”,夹杂着日常的牢骚,但临近要选择离不离开它时,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温暖的感谢。我想这不是快离别时的“现场表演”,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朴素情感。自己进入社会以来,我把自己犹如白纸一般的最好的三年青春给了它,而它也在自己这张白纸上浓墨重彩,泼下了无限的色彩。
不过一想到又到了2012年下半年,又要开始痛苦的订报。“自己从此以后的人生就留在了武汉吗”之类的闭塞感。“作为小报出身的《楚天金报》报人,不管是在遇到全国性大报记者,还是本集团内强报的那种一丝丝卑微感,以及采访过程中无所不在的被比较。”这些理由相较于“寻找人生更大可能性”等宏大解释,显得“不值一提”和无谓,但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起到了“决定某种重大决定”的作用。就好像“压倒你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2年,我已经29岁。在此之前,我从没有跳过槽。哪怕这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虽然经历了笔试和面试,但对我而言,都仿佛顺风顺水,了无痕迹。这一次转职,是自己第一次感到要自己决定未来的人生,决定十分“沉重”。但29岁的内心角落里,幸好还藏有一颗被称为年轻标志的“好奇心”,这颗“好奇心”让我对未知的世界还充满好奇。还想去做没有走透的地方,对他人的生活还有“窥探”的欲望。这颗好奇心,让已经落槌的决定,更往下探了一点。还等什么呢,跳!
具体来说,我已忘了我跳槽的具体日期。只记得我一直工作到8月的一个星期五,然后星期六坐上了从武汉赴上海的动车,星期天的中午,我准时出现在了2个月前前来面试的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产经新闻中心的办公室,参加部门例会,正式入职。
2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我接到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面试通知,来到了这里。那时,“面试官”们对我不是十分满意,毕竟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财经报纸的训练。记得面试时有一题,“武广高铁”开通,你准备从哪些角度来操作这个选题。我一直接受的是都市报的思维训练,于是说到:“从高铁开通对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会带来哪些影响”的角度来做。面试官说:“你为什么不从公司的角度去想呢?”
《第一财经日报》是一家专注于公司新闻的报纸,应有的想法是“武广高铁的设计与建设,有哪些公司参与其中。对这些公司及股票表现有何影响,对行业会有哪些影响。”现在来看,这体现的只是一张都市市民报和一个专业财经媒体思维上的差异,本身并不难,但当时,“自己不走出那一步,就不会知道。”
不过,2个月后,《第一财经日报》还是给了发来了入职通知。
在大上海的南京西路附近的江宁路,我第一次参加部门会议,会议室一侧的大屏幕上,显现着北京记者站,广州记者站,以及上海总部的会议室实时画面。
“哇,好高大上。”我内心里用着这些细节来说服和论证自己“跳槽”的正确。
人嘛,永远都会从初次见面的“外表”来做出一些判断,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