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府监牢处,河南道行政长官前来探监,他见刘仁轨一身白衣囚服,脚镣手镣在身,痛恨英雄落难的苦境,说道:“刘将军,朝廷要对你实施斩首的处罚,你有什么话需要转达?”
刘仁轨一脸苦笑,摇摇头不说话。
河南道行政长官说道:“罪责是大,可不至于斩首,你可知道,是李义府一心想要治你,他从中作梗,现在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刘仁轨说道:“我知道大人的意思,是叫我刘某人死得明白。我不怪李义府他官报私仇,我只恨自己辜负了皇上一片厚爱,我触犯了律法,斩首也没有什么怨言。”
河南道行政长官说道:“我惜你是一条镇国栋梁之才,杀之可惜,你且告诉我,你在朝中可有至亲好友?请贵人出来搭救一二。”
刘仁轨思前想后,说道:“说到贵人,我刚入朝不久,哪里有什么皇亲国戚可以高攀?朝廷认可我的人,除了当今天子只有国师袁天罡。”
河南道行政长官说道:“袁国师在天子面前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何不求他一救?”
“对啦,你这一言,令我想起一席话,我在拜别皇上后从长安出来的时候,袁国师曾观我面相,推断我命中有劫数,”刘仁轨说道:“他的推断现在已经预见,既然袁国师有先见之明,他应该也有解救之法。可是我深陷牢狱,脱不了身,不能将其中原委告诉袁国师。”
河南道行政长官说道:“这个不妨,我愿意替你去求情。”
事不宜迟,河南道行政长官招来狱吏,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告诫狱吏道:“务必小心看守刘仁轨,不得加害。”他交代完毕便快马加鞭前往大唐国都长安。
河南道行政长官十数日之后,便到了长安,他要快,刘仁轨定于秋后处决,所剩时日不多,晚了,刘仁轨性命难保。他来到袁天罡府上,开门见山地说:“刘仁轨触犯律法,但是罪不至死,请国师设法营救。”
袁天罡说道:“刘仁轨命中有此一劫,此乃天数。”
河南道行政长官急切地说道:“既然国师洞悉阴阳,还望救刘仁轨一命。”
袁天罡说道:“我救不了他。”
河南道行政长官惊讶道:“啊?国师,万万不可推脱。”
袁天罡胸有成竹,说道:“不必惊慌,我虽然不能救刘仁轨,但是有一人可以救。”
“国师所指何人?”河南道行政长官问道。
“当朝太子李治。”袁天罡说道。
河南道行政长官问道:“我与太子没有过多来往,怎么施救?”
袁天罡说道:“你先回去,求人的事情就由我来办。”
是夜,袁天罡来到东宫,觐见太子李治,说道:“山东操练水师的船只因为发生风浪翻了,水军死掉五百余人。可是,这乃天灾,并非人祸,负责山东一带的水师监军刘仁轨罪不至死,祈请太子殿下在皇上面前说情。”
太子李治问道:“国师也觉得刘仁轨值得一救?”
“我和刘仁轨相交淡如水,更加不敢徇私枉法,”袁天罡说道:“我相过此君面,刘仁轨乃天上翻水将军下凡,他日太子帐下效力最多的,是此君,所以才来求太子救赎。”
太子李治听见这个叫刘仁轨人的是天上翻水将军下凡,并且将在自己麾下效力,觉得袁天罡所言非虚,决定明日面君替刘仁轨开脱。
太子李治出面,事情好办得多,朝廷降下圣旨:刘仁轨免遭刑戮。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下令将刘仁轨削去官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所谓的随军白衣自效,就是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随军效力。
刘仁轨虽然大难不死,可是因为翻船事故,失去了李世民的宠幸,所以,李世民御驾亲征的时候,只将刘仁轨派到了河北道处管理筹措军粮等后勤事务。
公元644年,为了解救新罗,为了收复辽东故地,李世民大起三军伐辽东。新罗之围遂解。
李世民的御驾亲征队伍里面,朝廷重臣长孙无忌、刑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国师袁天罡等随行。
大军在河北道行政长官的引导下,过幽州(今北京),驻扎在营州(今辽宁朝阳)。
李世民问道:“这些地方都是昔日曹操用郭嘉之计平定的地方?”
长孙无忌回答道:“是的。”
李世民问道:“各位能否想象得到曹操当时意气风发时候的场境?”
英国公李随即念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大总管张说道:“好雅兴,这不是曹操的《观沧海》么?”
哈哈哈。众人开怀大笑。
为了巩固国防的需要,李世民在此设立幽州都督府一个、营州都督府一个,这两个都督府将作为讨伐辽东,征战高句丽的后方基地。
刑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驻扎在辽河,准备渡河之后与高句丽交战。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陈兵十万在辽宁抚顺外围。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得到朝廷圣旨之后,大总管李随即展开对抚顺的进攻。不出一日,被高句丽军队盘踞的抚顺即宣告收复。
大总管李攻下辽宁抚顺后,清点战利品,获得人口二万,粮食十万石。
捷报传到李世民处。
李世民龙颜大悦,随即命令大总管张渡过辽河,伺机歼灭高句丽军队。
李世民率领大队人马渡过辽河的时候,不期河水暴涨,李世民、长孙无忌与一万大唐军队过去了,大总管张和国师袁天罡还在辽河的西面。
这个时候,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五万军队突然在辽河出现。他们揪住这个战机,五万人马全部向李世民的一万人马掩杀过来。
情况危机,长孙无忌说道:“启禀圣上,我军大队尚在辽河西面,眼前又无大将,请圣上还渡辽河。”
李世民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他冷笑道:“休道五万敌军,就算再来五万,朕也不惧。”
李世民不惧,可是初来乍到的大唐军队害怕了,他们被高句丽军队一赶,骑兵撵着步兵,纷纷还渡辽河,被淹死大半。
五万军队在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指挥下,直扑李世民而来。
李世民见高句丽军队来势凶猛,战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在两头为难的时刻,大唐骑兵中有一裨将,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身穿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铠,腰系玲珑狮蛮带,手持方天画戟,在辽河渡口大喝曰:“前进者生,后退者死,随我杀敌去。”
裨将说完,立即掉转马头,手持方天画戟朝高延寿、高惠真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