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唐盛世作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一枝独秀,打破了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玛雅群芳竞艳的古代文明的世界格局,被世界所景仰1000余年。西亚的驼队、南海的商船迢迢东来,鲜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陆续西去,“支那”的名声响彻世界。但是,当以文艺复兴作为先导的西方近代文明却已露出曙光,东亚文明却开始衰落,“天朝上国”如欲再创辉煌,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久已搁浅的巨舶必须驶出港湾,扬帆远航。郑和,一个生于云南昆阳的回族之子,以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扬起了这张通向世界的帆。
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他的原名并不叫郑和,而是叫马三保,郑和是后来由明成祖朱棣御赐的新名字。公元1381年冬天明朝军队进攻云南,当时还叫马三保的郑和被掳入明营并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辗转进入朱棣的燕王府。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予“郑”姓,又将其升迁为内官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郑和最著名的事迹还不在于他的为官,而是他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郑和的父亲与祖父都曾远渡重洋,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决心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郑和入宫之后,尤其是成为朱棣皇帝心腹之后,他更加受到重视航海知识。朱棣发觉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他所具备的这些素质和条件非常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后来郑和的七下西洋也确实证明了郑和的航海才能。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带领一支船队出使西洋,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那时的西洋指的是我国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郑和一共带了两万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还有各级官员、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他们乘坐62条大船,从今江苏的太仓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地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就是现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西王属下的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一百七十人惨遭误杀。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我们人员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也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人员,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后来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就把明成祖朱棣的信递交给该国的国王,并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三年后,郑和带着西洋各国的使者回到了中国,明成祖朱棣见这次远航这么成功,非常高兴。这也直接促成了之后的六次再下西洋壮举。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郑和使团到达东方时,正遇当地瘟疫流行,病魔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当地人纷纷祈求郑大人派医生除魔消瘟,郑公嘱咐他们把榴莲果当药吃。这榴莲树结果实大如我国出产的柚子。果肉颗颗如鸡蛋,白色有核,有一股腥味难吃,当地人路过此树也要把鼻子堵住。但人们听了郑和的话之后,遵照他的教导,吃了榴莲果,结果瘟除病消,从此,当地人便喜爱吃榴莲果。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将士和水手,在庞大的船队中还组织了医生队伍,其中分医官、医士、御医和民医。每一百五十人派一名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除了给船上将士和水手进行防病治病外,船队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施以医德,积极为当地人民治病。当时,泰国天气暴热,瘟疫流行,乡民又缺医少药,死亡严重。百姓和华人听说三保大人的船队又来了,大家都去迎接,同时,患病者纷纷向三保大人求医求药,郑和上岸后,亲自到乡民中了解病情,并将船上的药投入溪流河水之中,叫患者跳入水中洗澡,凡是经过水浴的病人,个个瘟病全消。这种治病的习惯,现在群众中广泛流行,泰国百姓都喜欢以浴溪浇水来消除百病。
郑和宝船舰队,一次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宝船停泊在万加利县的海边。郑和及其随行官员、水手、士兵上岸休整,同时和当地商人、居民进行贸易活动,交换物品、香料、珍宝,取淡水。贸易交换结束后,第二天准备拔锚张帆。郑和下令清点人数和船只,发现少了一艘船,立即派出船只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他们只好继续远航。这艘宝船到哪里去了呢?后来当地居民发现那艘宝船从万加利县的海上漂到巴杜湖去了。这只漂到巴杜湖里宝船因找不到船队就只好留在那里。船上的将士水手把船上的各种物品、粮食等都搬上岸赠送给当地的居民。其中明代的钱币,后来成为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不可缺少的货币。船上很多瓷器也留给当地居民作装水盛物的容器。宝船上有一名姓江的厨师,他把船上的花生、白葱、荔枝和中国养的猪带上岸,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江厨师上岸以后和当地人很快就熟悉了,他教当地人种花生、栽白葱、培育荔枝和饲养猪。现在印度尼西亚唯一生长荔枝的地方就是巴厘。当地居民说:“这是大明朝使者郑和当年带到巴厘的种子。”江厨师留在这里为巴厘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死后,巴厘人民在这里为江厨师修建了“灶婆公”(灶婆公是指厨师的意思)寺庙来纪念他。
六百年前,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叫满刺加。这里是东西航行过往船只的重要港口,必经之道。郑和下西洋时,先后七次都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满刺加停留驻扎,把这里作为大本营,存放物资之地。但是,郑和船队还未到达满刺加时,海盗陈祖义就偷偷摸到这里,对国王及其酋长讲:“明朝皇帝派郑和率领二万多官兵及二百多艘战船来侵占你们国家,你们要多加提防。”陈祖义及其同伙到乡民中造谣挑拨煽动,同时拿些毒药投放到郑和及其水手们在满剌加各地挖的淡水井中,要毒害郑和及其水手。郑和及其随行人员喝了井中淡水而中毒,上吐下泻,后经随船医师抢救而脱离危险。不久,满剌加遇着干旱,老天爷一滴雨也不下,广大民众没有淡水喝,郑和发动广大海员再一次挖井取水。这时,很多当地乡民争先恐后到郑和挖的井里取水,并且再三感谢郑和大恩大德。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把留下的几口井命名为三保井。此井至今还保留完好,海内外华人及当地乡民到三保山上的三保庙敬香膜拜时,还到旁边的三保井参观并在那里照相留影纪念。
后来郑和与海盗陈祖义大战了一场,缘起是郑和的船队航行过旧港时听当地渔民讲:“旧港盘踞着一个海盗首领叫陈祖义,他是广东人,在明洪武年间,移居旧港,纠集一伙海盗集团,专门抢过往商船和渔船,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各国商人和渔民恨之入骨。”为了消除东西洋航路上的拦路虎,以利于各国商人来我国经商。郑和派人送信给陈祖义,叫他放下屠刀,归顺朝廷。陈祖义口头满口答应,暗地里却调动海盗,人人手握腰刀,偷偷向郑和船队发起突然袭击。郑和由于得到了施进卿的告密,也料到陈祖义会有这一手,因此作了充分准备。当海盗船靠近后。宝船高高的桅杆上升起了红灯,突然一片灯火将大海照通红,海盗知道中计,慌张逃窜。这时,十几艘护卫船从两边包抄过来,堵住海盗退路。经过一场海战,海盗船被缴获,海盗死伤无数,盗首陈祖义被擒,押送回京城处死。从此,东西洋航路上的一大障碍被消除,各国商船在旧港等地畅通无阻,郑和声威大震西洋。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说明我国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让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国。郑和的船队在绿宝石般翠绿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到过马尔代夫的环礁,在亚丁港停留过,顶着狂风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尼亚的蒙巴萨……郑和的船队也曾到过马达加斯加海域。
郑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国人远行海外的巅峰。公元1419年郑和返回时,一批非洲国家的使节也随他来到中国,当然随他回来的还有一只长颈鹿。公元1420年,这些非洲国家的使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宾客应邀参加了紫禁城的落成仪式。郑和下西洋期间,海外国家与明朝的“通贡”由洪武年间的几国增加到了30多国,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货物多达185种。众多的海外货物输入中国,为中国动物植物学、医药学和瓷器、玻璃等制造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外来成分。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贸易途径,郑和成功地构建起一个中国东南亚经济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贸易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历久不衰。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以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殖民掠夺为目的,郑和的七次远航把中国带进了世界,船队“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也让中国了解了世界,“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者无数。作为七次远航结晶的《郑和航海图》与《过洋牵星图》,为“天朝上国”的臣民沿着郑和的航线远到西亚、非洲提供了可能。而郑和助手马欢、费信、巩珍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详细记载的所到各国的物产、贸易、风俗,则为“天朝上国”的臣民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参考。郑和七下西洋极大地刺激了明代的臣民寻求海外的热情,《三宝太监西洋记》《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海外历险的故事成为人所共知的话本。在郑和张开的帆下,一贯“惟此惟大”的“天朝上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契机。
郑和七下西洋,意义非凡。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空前的。郑和的远航,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他的船队,有效地清除了洪武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海盗之患,完全打通了由中国至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航海活动,使亚非各国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对其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现在中国海军里还有一艘叫“郑和号”的舰艇在航行,以郑和名字来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