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诗经上是这样记录这段感情的: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诗经?齐风》
齐僖公生女儿的质量还是挺高的。上回提到的大女儿齐姜(后来改成宣姜)因为美貌,惹得本应是自己老公公的卫宣公动了情,不顾礼义廉耻地给儿子来了一个截胡。这次要说齐僖公另一个女儿文姜,这个文姜不仅漂亮,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所以得名文姜。
文姜有一个大她两岁同父异母的哥哥叫诸儿,两人打小关系就好,在宫中是最好的玩伴,青梅竹马用来形容最好不过了。两人在无忧无虑中渐渐长大,文姜长成如花似玉的美少女,诸儿长成风度翩翩的俊少年,两人真的是绝配!
年少的人都有对未知的莫名好奇。文姜情窦初开,举止轻浮,这个哥哥见了,也荷尔蒙爆发,双方都能感觉到对方年轻的心在跳动。虽然是兄妹,但两个人大胆的藐视礼仪,……(此处略去一些字)
齐僖公在一次会盟上见到郑国世子忽,觉得一表人才,就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但世子忽很清楚局势,不喜欢攀高枝,就给拒绝了。【做人就是要有志气!有志气需要对自己有个准确认知。】
这事别人觉得就是一次政治联姻的失败,但对文姜来说就很不一样了。文姜听说自己被拒绝了很是郁闷,郁闷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了,她昼不能食,夜不能寐,整天想着自己会嫁给谁。
诸儿以探病为由来找文姜,双方谈了几次,都不欢而散。【再大胆的放肆还是要屈服于现实。】
后来诸儿取了宋国女子为妻,又接连纳鲁国女子为妾,文姜渐渐在诸儿脑中淡去。文姜更加寂寞了,整日苦守深闺,以泪洗面。
突然有一天,鲁桓公向齐国发来请求娶文姜,齐国应下了这门婚事。齐国出于政治考量,鲁桓公听说文姜实在漂亮,双方都很满意。最高兴的还是文姜,因为她听说有男人要娶她,病立马就好了。
诸儿虽然有了新欢,但是忽然听说妹妹要嫁到鲁国,想到之后不能再时常见面,心里还是十分难受。就写诗相赠,希望妹妹不会忘了自己。文姜不久也回了一首诗。双方后来就因为这两首诗就又有了结束不了的感情纠葛
现在是公元前694年,周庄王在位。齐襄公(就是诸儿,他爹在周桓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8年去世)想跟周天子套近乎,就去找周庄王做媒。周庄王早就听说了齐襄公之前和妹妹的那段不伦之恋,想趁这个机会再看一次由自己导演的热闹—三角恋的热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决不是现在才有的,贵为天子也八卦。】,就对他说:“你求婚的这件事我交给鲁桓公去办吧,他会给你找个好媳妇的!”齐襄公也欣然同意,就要求鲁桓公把夫人文姜也带来。文姜得到消息,也向桓公撒娇要求要去,鲁桓公哪里架得住,就脑袋一昏给答应了。
鲁侯夫妇驾车来到齐国,车刚到泺水,就见齐襄公在那里等候了。襄王见已成他人之妇的妹妹依然那么妖娆动人,文姜见做了君王的哥哥变得更加威武,两人一下子找到了从前在一起的感觉。两人禁不住眉目传情,这一切都被鲁桓公看在眼里,“原来传言都是真的,我这顶绿帽子竟然被自己的大舅子给戴上了!”桓公心中十分不悦。
为了和妹妹私会,齐襄公早早就备下了密室。两人久别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对吧。可怜的鲁桓公独守空房,冷冷清清。
日上三竿,桓公还不见妻子回来,派人去打听也没消息,可急坏了桓公。好不容易等回了妻子,桓公劈头就问:“昨晚你去哪了!”
“去见了以前的姐妹,天晚了,就没回来,去了以前住的宫殿坏了怀旧。”
“你和谁一起怀旧?!”
“怀旧当然是自己怀自己的,还能有谁?”
“你哥昨晚在干什么?”
“他干什么我怎么知道?”
……
桓公见闻不出来真相,就冷哼道:“别忘了人伦道德,礼义廉耻!”
文姜自然也心虚,就撒娇说好话。
鲁侯无奈,觉得此地不宜就留,就与齐襄公告辞,要求立即打道回国。齐襄公早就从自己的密探那里知道了鲁侯夫妻吵架的事,觉得这样让妹妹回去哪能放心,就一定要留他明天吃了摆下的饯别宴再走,鲁侯拗不过,只好答应。
第二天,齐襄公给鲁侯灌了许多酒,临别时还派自己的心腹暗中跟着一起去了。这个心腹叫彭生,他得到齐襄公的口谕,要在路上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鲁侯以绝后患。彭生暗中跟了几里地,觉得时间地点合适,就把事情给办了。
彭生高兴地回来复命领赏,可惜他太天真,齐襄公亲手把他也杀了灭口。
文姜见丈夫死了,也不回国了,让哥哥在齐鲁边境一个叫祝丘的地方给她修了个行宫,就在那住下了。
事情还没完,一个国君死了能就这么简单了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