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和起义军三道桥血战一场,两方死守,僵持不下。谁知打破上述僵持不是什么别的人,竟是几天来,毫无信息的被黎元洪任命为起义军前线总司命的人,他就是黎元洪的原部下张景良。黎元洪已下命令,要王安澜派人员去调查,因为当时许多官兵都对张景良很熟悉,不认识张的人,也知道有张景良这样的一个人。
开始,军政府派到前线的张景良,究竟在何方,一直是一个谜。黎元洪都督原来命令张景良,10月20号去进攻黄陂滠口火车站的。张景良来到刘家庙火车站,以前线战地总司命的身分,把这儿的驻军折腾了一个够。在前线工事里,兵营内,仓库里,到处溜溜转转看了几个小时,对革命军后方在张家庙的军事情况弄的一清二楚。他又和跟随他的几个助手,又在酒馆中喝酒,抽烟享受一阵,以后就毫无音信,石沉大海了。调查组正在调查,张景良到底躲在那?
后世的人一直指责黎元洪,为什么攻不下滠口还要僵守在哪里?为什么僵持那里好几天也不采取其他军事措施?阁下有所不知,那时黎元洪在军政府里还是以他为主作决定的,不像现在有个什么智囊团。各省起义的多,也没有人来抱团,可叹武汉是孤军作战。同时那时处于农业社会,信息不发达,间谍少点。
再说很重要的新情况又出现了。这就是在疮痍满目,己经混乱不堪的中国,帝国列强为了本国利益,又逼清政府让枭雄袁世凯再次出山。稍后清政府已任命袁世凯为武汉前线的总都统,并准备推选袁世凯做清政府的总理大臣。这样以战逼和,屠杀武汉人民的主凶成了袁世凯。后来袁世凯为了获得政权,懂得顺应主流民意逼迫清帝退位,并免除全国内战的也是袁世凯所为,这是袁世凯随机应变的后话。
当时袁世凯,已派人与湖北军政府表示要谈判和停战,因为袁世凯要当总理大臣了,他已经认识到全中国革命气势势不可挡,靠战争已无望解决中国国内的问题。两方停几天战来接触,也合情理。但起义军条件很高,一要清帝退位,二是湖北军政府要当仁不让的来组织合众政府。但袁世凯的总理任命书还设到手呢,当时处于混乱时期。
袁世凯一上台,先就任了当前线总都统。他首先决定,罢免了荫昌的总都统职务,前线留用参战。袁世凯从闲居而出任前线总司命,革命军和其谈判的条件又很苛刻。所以袁世凯只好以战逼和,打一仗再谈。于是袁世凯命令前线冯国璋放手开战,进攻汉口。
知道袁世凯吧?袁世凯家祖辈走科举之路成官宦之家,到袁世凯时已没落了。袁世凯原先也想走科举之路,三次考试不第,名落孙山。于是学王安澜,走上了“举人当兵”之路,不过王与袁世凯情况迥异,王安澜是无钱不能继续读书,走升官之路的。袁世凯不能通过会试,而是因学业不精的原因。因此袁世凯先到登州参军,在约两团人的军营里任会办,属芸芸众生之流。无巧不成书,当时朝鲜发生兵变,袁世凯又被清政府派往朝鲜做军务帮办。现在看来,当时袁世凯的作法十分简单。袁世凯从整顿军纪入手,强化军队指挥。结果袁世凯因镇压兵变有功,被提升为五品同知衔,崭露头角。袁世凯又帮助朝鲜训练出德式新军五千人,并镇压了日本势力“开化党人”的政变。袁世凯因功一步登天,成了“监国”大员,此时袁世凯仅二十六岁。以后袁世凯因终是太嫩,斗不过帝国主义势力,屡屡失败,他只好落荒逃回北京。
袁世凯回到国内,仍然是军务筹粮之类的任务,与秀才王安澜现在工作有些相似。此后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北洋新军的头目,1905年袁世凯是北洋新军六个镇(即师)约七万人的统领。袁世凯的新兵一切装备全是德式的。袁世凯最为狡诈之处是训练士兵时,让他们只知道袁世凯,不知清政府。袁世凯的新军吃饭前,都要向袁世凯表恩,只有袁世凯能容易调动军队。所以清慈禧太后,深深防备着袁世凯,废黜起用数次。袁世凯一直假装愚忠。辛亥革命后约十七天时,袁世凯又再次出山,后一步登天,任清政府总理大臣。
现在,人们对袁世凯褒贬不一。一说袁世凯是乱世奸雄,是曹操,屠杀起义军的主凶,窃取总统,还要当皇帝。他的部下,段琪瑞,冯国璋等都是北洋军阀。有人又说是他是****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以战逼和,顺应民意主流,逼清帝退位,避免内战,并与孙中山政府谈判,孙中山也主和。袁世凯是被选的第一届中华民国正式总统。我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袁世凯是一个历史转折过渡性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袁世凯必然在新老交替中取得一定地位,夺取一定的权利,这也是人性的反映,人人都会这样作的,说他很伟大,还是排不上位置的。虽然这样说,但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第一人,按他的正统观点,袁世凯恐怕还会在争议中排上历史学位置。按历史学排位,是一个只论是非而不论功过的观点。论功过要找一把秤来称才行吧。
不过把袁世凯比作曹操是奸雄,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作为历史人物,袁世凯只能给曹操提鞋子。从曹操文治武功来看,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曹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北部地区,从政治着眼,把帝位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是当时划时代的文豪。曹操的诗气势磅礴,意境高雅,字字珠玑,朗朗上口,如他的“短歌行”,“龟虽寿”等,被人传颂,吟唱到今,视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