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600000004

第4章 儒学部(101种)(2)

《野草·死后》文中说“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在“我”死后给“我”送书说:“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我”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这个荒诞的描写应该是鲁迅批判传统、怀疑传统的精神写照。

《公羊传》的特点是寻求《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历来传授《公羊传》又称“公羊学”。它是传统政治学的思想渊薮,对后世影响很大。近代以来,一直有“新儒家”试图以“公羊政治”来取代现代政治,显然这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意见。鲁迅对“公羊政治”从未寄托过希望。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子夏,孔子的弟子。

■《谷粱传》

传为春秋时鲁人谷粱赤解释《春秋》的书。鲁迅多次提及此书。谷粱赤,一说战国人,为“谷粱派”创始人。此派讲解《春秋》,和公羊传一样,皆重阐发微言大义而不重史实考辨。

■《汉上易传》

[宋]朱震(1072-1138)撰。11卷,卦图3卷,丛说1卷,8册,有《四部丛刊》本。系为《周易》的解说。见《日记·1934/10/27/》。

朱震,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著名易学家。朱震易学的特点之一是“纳甲观”。纳甲,就是将历法中的天干纳入易学与易卦相配,因天干以甲为首,故称“纳甲”。这是易学数学的解释维度。

■《礼记》

儒学经典。或为秦汉间人所著,保留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鲁迅在《坟·坚壁清野主义》、《坟·寡妇主义》、《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等文中有征引。在小说《采薇》中,借用“首阳村第一等高人小丙君”的话批评伯夷叔齐的诗歌(按即《采薇歌》)因为有“怨”有“骂”,“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这样的诗不够“温柔敦厚”,因此算不上好诗;更何况,“他们撇下祖业,也不是什么孝子,到这里又讥讪朝政,更不像一个良民”。所谓“温柔敦厚”,就是《礼记·经解》中引述的孔子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显然,这位小丙君曲解了孔子的本意。而我们可以借此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儒学倾向。

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伯夷叔齐的《采薇歌》就是“怨”的代表作。孔子有多元价值观(“和而不同”说就表述了虽然“不同”,但是可以“和睦”共存的思想),对于“诗教”也并不以为只有一种倾向。《汉文学史纲要》第2篇讨论《诗经》,鲁迅就认为《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就是“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但是《大雅·瞻》就是“甚激切者”。鲁迅在小说《采薇》这个故事中对伯夷叔齐是取赞赏态度的,对《采薇歌》也是欣赏的;这一取向,与孔子有共同之处——《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誉。他们是孔子非常推崇的大贤,在传统士大夫行列中,属于居于前列的重要人物。他俩的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传统人格因为伯夷叔齐的存在,有了反暴力倾向,有了独属于士大夫品质的“气节”理念,也有了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与思想。他们的“独立”,并不是“独立于政权”的意思,而是在不同信念和社会理想冲突中的文化自信精神。伯夷叔齐相信自己恪守的道义是正价值,而武王“以暴易暴”是负价值。在坚守正价值的过程中,可能要流失其他价值,但这不是他们可以放弃道义信念的理由。如此“义无反顾”,就叫做“道义担当”。担当者总是要失去与之相邻相关的若干价值(这也往往成为俗世讥讽嘲笑伯夷叔齐的原因)。伯夷叔齐有所不计,独立于世俗庸众之外,也独立于暴力文化之外、成王败寇文化之外。他们直道而行,死而无憾。鲁迅主张社会改良甚至改革,但对“以暴易暴”是有怀疑的。在《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中,鲁迅说:“然而国情不同,国魂也就两样。记得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些同学问我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是什么,我答道:‘造反。’他们便大骇怪。在万世一系的国度里,那时听到皇帝可以一脚踢落,就如我们听说父母可以一棒打杀一般。”显然,这里是在对“造反”现象的反讽。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并不怀疑,但他知道通往合理性社会的艰难。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推演,鲁迅并无一定意见。但可以知道的是,鲁迅对个人独立精神的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

事实上,鲁迅也看出了伯夷叔齐行为的内在紧张,他借小丙君的口说:“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鲁迅也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这是社会剧烈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色。

《且介亭杂文·门外门谈》讨论文字来源和记事的开端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复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也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的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也得将记载酋长和他的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职掌分得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

‘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这里“升中于天”就出自《礼记·礼器》,是说烧柴祭天,遍告诸侯成功的意思。

■《礼记要义》

[宋]魏了翁(1178-1237)撰。33卷,10册,有《四部丛刊》本。见《日记·1934/12/14》。

魏了翁,字华父,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浦江(今四川浦江)人。庆元进士,嘉熙中资历政殿大学士,谥文靖。

■《礼记正义》

[唐]孔颖达等撰。有《四部丛刊》本(影印日本古抄本及宋本)。此为残本。见《日记·1935/12/30》。

■《论语》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合集。

鲁迅幼时即读《论语》,《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老师让学生们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其中就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这个话头,就是《论语·述而》中的。

鲁迅全集中多次引用《论语》,对圣贤意见有批评,也有肯定。

1933年2月,当时的《涛声》杂志刊登了署名周木斋的文章,号召百姓“赴难”,“最低最低限度也应不逃难”。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中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说:“看周先生的主张,似乎最好是‘赴难’。不过,这是难的。倘使早先有了组织,经过训练,前线的军人力战之后,人员缺少了,副司令下令召集,那自然应该去的。无奈据去年的事实,则连火车也不能白坐,而况乎日所学的又是债权论,土耳其文学史,最小公倍数之类。去打日本,一定打不过的。大学生们曾经和中国的兵警打过架,但是‘自行失足落水’了,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事实并不这样的,死得比蚂蚁还不如,炮口也堵不住,刀枪也胶不住。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我也正是反对大学生‘赴难’的一个。”

这段话对于理解鲁迅非常有益。它表现了鲁迅对生命的尊重,而这也正是孔夫子的意见。“以不教民战”这个话,就出自《论语·子路》篇。它也表现了鲁迅对孔子的分析态度:拜服,但不全拜服。这样,就进入了分析的也即批判的论域。应该说,这是对待传统儒学的理性正见。

《而已集·反“漫谈”》提到一个给“教育当局”谈教育的徐先生,在《语丝》上发《教育漫谈》,其时当局并不属意于教育,鲁迅于是发文议论道: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定要有这种人,世界才不寂寞。这一点,我是佩服的。但也许因为‘世故’作怪罢,不知怎地佩服中总带一些腹诽,还夹几分伤惨。徐先生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维,终于决定贡献一点意见。这一种学识,乃是我身做十多年官僚,目睹一打以上总长,这才陆续地获得,轻易是不肯说的。//对‘教育当局’谈教育的根本误点,是在将这四个字的力点看错了:以为他要来办‘教育’。其实不然,大抵是来做‘当局’的。”这里就有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赞许和悲悯,而这个著名的话头,就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评价。而“不可与言”云云,则出自《论语·卫灵公》。

鲁迅在《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中说:“从去年的翻译洪水泛滥以来,使许多人攒眉叹气,甚而至于讲冷话。我也是一个偶而译书的人,本来应该说几句话的,然而至今没有开过口。‘强聒不舍’虽然是勇壮的行为,但我所奉行的,却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一句古老话。况且前来的大抵是纸人纸马,说得耳熟一点,那便是‘阴兵’,实在是也无从迎头痛击。”这里要“奉行”的“古老话”,正是孔夫子的话。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说到了破坏与建设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应该一改“寇盗”和“奴才”习气,要做“革新的破坏者”。

鲁迅这里欣赏的其实是“轨道破坏者”(勃兰兑斯语)如卢梭、斯蒂娜尔、尼采、托尔斯泰、易卜生等。“其实他们不但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鲁迅认为“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在这“很少”一类人中,鲁迅提到了孔丘。他接着上面的一段话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明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

《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一文对时人乱祭祖宗的热闹表示了讽刺,文中说:“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如果扫墓的确可以救国,那么,扫就要扫得真确,要扫文武周公的陵,不要扫着别人的土包子,还得查考自己是否周朝的子孙。于是乎要有考古的工作,就是掘开坟来,看看有无葬着文王武王周公旦的证据……//‘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单是扫墓救国术没有灵验,还不过是一个小笑话而已。”这里的引语“非其鬼”云就是《论语·为政》中夫子的话头。显然,鲁迅是赞成孔子这个意见的。

1934年,弟子为曹靖华的父亲立“教泽碑”,碑文为鲁迅所拟,题为《曹植甫先生教泽碑碑文》(收入《且介亭杂文》,改为《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碑文有云:“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这短短一段话,就多次引用《论语》用语。“循循诱之”、“永无意必”就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及“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小慧之徒”则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通观全文,鲁迅是赞同这些意见的。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中说:“我中华民族虽然常常的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譬如对于敌人罢,有时是压服不够,还要‘除恶务尽’,杀掉不够,还要‘食肉寝皮’。但有时候,却又谦虚到‘侵略者要进来,让他们进来。也许他们会杀了十万中国人。不要紧,中国人有的是,我们再有人上去’。这真教人会猜不出是真痴还是假呆。……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作者按:见于《论语·子路》)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这一段话中,并没有从价值上否定“中庸”的意思;相反,“中庸”是一个国民性中不多见的优良品性,更为文明所需要,所以孔子要提倡。本文中,鲁迅还对《论语·乡党》中往往为人所诟病的“割不正不食”等提出了猜测意见,来为孔子辩护,文中说:“……可以进而推定孔子晚年,是生了胃病的了。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他并非百万富翁或能收许多版税的文学家,想不至于这么奢侈的,除了只为卫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别无解法。况且‘不撤姜食’,又简直是省不掉暖胃药了。何必如此独厚于胃,念念不忘呢?曰,以其有胃病之故也。”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说到日人安冈论中国菜“以想象的性欲底效能为目的”鲁迅反驳说:“我自己想,我对于外国人的指摘本国的缺失,是不很发生反感的,但看到这里却不能不失笑。筵席上的中国菜诚然大抵浓厚,然而并非国民的常食;中国的阔人诚然很多淫昏,但还不至于将肴馔和壮阳药并合。‘纣虽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研究中国的外国人,想得太深,感得太敏,便常常得到这样——比‘支那人’

更有性底敏感——的结果。”这里引用的“纣虽不善”云,就是《论语·子张》中子贡的意见。鲁迅在此也是肯定这个意见的。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不过我是本不想将‘爽快’或‘愉快’来献给那些诸公的,只要还有若干的读者能够有所得,梁实秋先生‘们’的苦乐以及无所得,实在‘于我如浮云’。”所谓“于我如浮云”也正是《论语·述而》中的话头,鲁迅于此也是正面引用孔子意见。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说:“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但那第一步,是在说动人主,而那用以压服人主的家伙,则都是‘天’。

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者,柔也’,当然不会危险的。”这里首先也是肯定孔子的社会改革思想。

鲁迅也注意到儒学的流变。

《孔乙己》中,借孔乙己之口,说到了《论语》中“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的话头,但是这里说的与孔子本意不同;于此也可以考见儒学流变中的世俗化过程。

《华盖集·牺牲谟》中,借一个虚伪的卫道者之口引《论语》中的话说自己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却要别人去作“牺牲”,去“成人之美”(《颜渊》),捐出仅有的一条裤子,给自己“舍间一个小鸦头”。《牺牲谟》全用第一人称写成,全文两千多字,有六处引用儒家经典。这个说话人全用儒家提倡的道德理念去要求人,而自己却“胖头胖脸”,住在大宅子里,且于大旱灾时买了贫民的女儿收在家里……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正是儒门的败类。鲁迅的深刻就在于,他发现了儒学传播过程中的流变:本来应该自我修身的道德理念却被这些败类用来要求、衡量他人。要别人恪守道德,自己从中取利,这样的无良之徒,却又打着儒学的旗号——鲁迅批判的正是这样的“国民劣根性”。

《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中说:“豫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这话说的也与儒学流变有关。

同类推荐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 古典情思

    古典情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 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本书文章以特定时代园艺工人奋斗前行、建设家园为背景题材,记述灵武园艺场的发展历程和业绩。
  • 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

    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

    林徽因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青年时代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足迹遍访欧美,学贯中西。本卷《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中包含中山堂、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三大殿、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天宁寺塔等、另外还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等多篇文章。
  • 墨染时光梦笔寒

    墨染时光梦笔寒

    本丛书为经典阅读类图书,将20世纪初至今大约百年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美文作家的代表作选编成书100册(第一辑25册)。该丛书由桂晓风组织编写,拟请王蒙作序,陈忠实、莫言等知名作家及国内多家畅销期刊主编推荐,每册约10万字,包含美文赏读、作家档案等内容。该书除有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价值,还兼具陶冶青少年读者性情、培养其品格、抚慰其心灵的特点,以其经典性、权威性、实用性可望成为经久不衰的“中国美文经典阅读范本”。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大陆混战

    重生之大陆混战

    这是一个平行空间,一个异界的大陆,大陆由兽人国,人类帝国和远古战国所统治,三方常年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他领导周边受压迫的小国崛起,他可以傻,可以天真,但是他不可以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意外的得到学自己家族的神龙决,龙族后裔,大陆强者,将带着自己心爱的人一起逍遥大陆,甚至大陆以外……
  • 他与她胜者为王败者为后

    他与她胜者为王败者为后

    一朝穿越,前世她万人之上,今生她只想平平静静的生活.无奈,他出现,她被他抱在怀里.还定下了一个赌约:“胜者为王,败者为后.”她想逃,但他却紧紧抓住.她和他如此般配,她心中的冰早已融化她说:“我只想要一个平平淡的日子,你给不了我.”可惜,她的心出卖了她.她的萌宠早己征服天下,她的丹药早己富可敌国,她的一切却由他主宰.
  • 莫念沉风

    莫念沉风

    现代的小作家苏白,一场失恋之后穿越去了古代变身宋袭紫后与顾书君、叶一凡、萧吟风之间发生了感情纠葛。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之后,情归何处?要江山?图美人?看尽勾心斗角之后,如何在寻倾城之恋?
  • EXO之兴有柠犀

    EXO之兴有柠犀

    陌上,踏一地月光,回望前尘,任往事放飞。
  • 北峰

    北峰

    “城市很美,可是再美也改变不了我内心的孤寂、彷徨和未来的迷茫!以前我总想着付出才有收获,可是生活生活的磨砺让迷失了,我发现无论再努力总感觉自己也法融入这个城市!总有种何处是我家的感觉!”
  • 玄神创界

    玄神创界

    傅玄仅仅抬头一望,便清楚了,这云又将散去吧?不入后天,迎接他的恐怕又是修为散尽吧?他眼神一黯,或许这次报不了仇了,那深深地无力就入了身心。可就在他以为这次要彻底坠入黑暗时,却听到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那张并不绝美的脸,深深印入了他的脑海,泛起千层巨浪……
  • 霉女时代

    霉女时代

    传说中,霉女是不可能成为美女的,但是,偏偏有个人打破了这个奇迹。没有美貌、身材、财富、权利、时尚、魅力......这些我都不必在乎,它们会通通向我飞来。这个世界是个颜值的社会,当我拥有世界美貌,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你们那些欺负过我的人还会有那么千金小姐的生活了吗?初次改变的她来到学院,刺激了许多的人。于是,一场不经意的黑暗圈套逐渐她袭去。这就是霉女产生的时代!【本文】纯关于书名,有些可能会很夸张,但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写不到?﹏?
  • 重生之美满一生

    重生之美满一生

    宁晓这辈子只做了一件错事,结果立刻就遭了报应。人生重来,她势必要改变家人凄苦早逝命运,再不会把挚爱作死。本想写写小说赚点零花钱,一不小心写成个著名编剧。开个小饭店糊口,也能开出连锁百姓饭庄。为圆设计师梦想,竟然成立了闻名国际大品牌。众人都说宁晓念旧,做出这么大成绩都没踢了平凡初恋。可谁知道,他是诺贝尔得奖者,每出一篇文章都会震惊文学界。一杆毛笔有如神助,国内外收藏家慕名而来只为求他一副字画。真相揭晓,众人恍然大悟何为天造地设。一句话简介:这就是一个内心有点小猥琐的重生女调戏竹马携手祸害世人谱写华丽人生的故事。
  • 狼小妹的故事

    狼小妹的故事

    故事讲得其实是人情冷暖。一只懵懂的狼妖初入人间,路径酸甜苦辣。
  • 天堂之门

    天堂之门

    灵魂出窍,人真的会升入天堂吗?唐龙的魂灵在身不由己的旅途中,意外地来到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他压根也没有想到,在异界,一个惊天大阴谋竟带着恐怖、可怕与绝望,居然与他不期而遇。奈何桥的疑云,阴江之劫,致命的袭扰,地狱惊魂,暴力恐怖分子和反叛团伙的居心叵测与胆大妄为,一次又一次险象环生引发的生死较量……接踵而来的这一切森然可怖都源于天堂之门。谜一般的惊天大案,从此带给他的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当然还有奇妙和刺激……这是一部充满凶险又曲折离奇的骇人故事,即是一次匪夷所思、恐怖诡异的异界之旅,也是一场扑朔迷离的生死较量,情节惊悚恐怖、妖魔鬼怪轮番登场,与邪恶斗智斗勇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魂飞魄散、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