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2300000018

第18章 人生中的孝与顺(1)

佛说:我以孝顺父母的功德,德高福盛,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三界独步,乃至成佛。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人亦云:“百善孝为先”。养育之恩比天大,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是一生都不足以为报的。孝顺父母是每个稍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道都做不到,那他又以什么品质去有所作为呢?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拥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优良的品质让人上进,胸怀天下,也定会有一番大作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孝顺当做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去对待。

1.中国式孝顺

佛经中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待大众的恩情我们尚能如此,何况父母的恩情呢。父母的恩情重于山,他们为子女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而子女也应当穷尽一生去善待他们。让他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中国式孝顺更多体现在物质上

有一位国王的称号是庄王,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他的头两个女儿已经出嫁,第三个女儿出生的时候,他的妻子梦见自己将月亮吞进肚子里,在女儿出生的那天,大地震动,屋子里充满了光芒,女儿出生竟然浑身散发着光彩,并且有五彩祥云在她的头顶上。众人都说这是大吉之象。国王大喜,将她取名字为妙善。

妙善公主长大之后,仪容超凡脱俗,每天只吃一顿饭,每天都诵经念佛,并且不沾荤腥,她不经常说话,但她说的话往往是劝导人能够向善,而经她教化的人都已悔过自新。宫中的人都称她为“佛心”。她潜心修行,普度众生。

她的父母曾劝她出嫁,但她坚决不从,还决定要出家修行。国王坚决不准许,于是她便离家出走,找到一座寺庙,在庙里修行。

后来庄王染上一种怪病,需要用修行的人的手和眼配制成药方才能治愈。但是一般人怎能愿意将自己的手眼献上?妙善知道后,她来到庄王身边,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庄王感动不已。病情痊愈后,他带领家人亲自前往寺庙向妙善致谢。

而此刻失去手和眼的妙善霎时变成了观音菩萨,拥有千手千眼,并且号称“千手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为世人所敬仰膜拜。

有的人父母就在身边却不知道如何行孝,和父母的距离如同相隔千里;而有的人即便和父母相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正如有的人家财万贯其父母却无福享受,而有的人虽然贫穷其父母却感到其乐融融。行孝不分贫富,没有空间,也不受时间约束。行孝是一种生活,是一份心意,真正想尽到孝道之礼,那就看你如何真心真意地去体会了。

有的人会认为行孝是过时的文化,在社会中不值得一提。但更多的人却认为孝道能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是振兴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很多人与父母住在一起,就算不在一起,也几乎保持很近的距离。即便如此,一些年轻人还是进出家门的时候不会和父母打个招呼。他们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父母却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儿女着想。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穿最漂亮的衣服,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想以后老了你能这样对待他们,他们只是希望你能过得好,过得舒服,他们就满足了。

中国人表明自己的孝心,更多是表现在物质上,比如逢年过节回家给父母买了些什么。孝道首先体现在物质上要终生侍奉父母。子女要对父母孝顺,要体贴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愿。人人都是为父母所生,为父母所养,父母年迈无力的时候子女当然要尽孝道。父母生病了,子女要及时求医,尽心尽力地护理。父母亡故,子女要认真处理后事,每年要依照风俗,进行祭祀和纪念。这样,才能算是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一些人会认为现在所谓的行孝,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但是换言之,动物也只要能养活就足够了,这样说来,父母和动物不是没有区别了?这种行为显然不能称之为孝。有些人经常在父母面前面有难色,这样就会让父母替你担心。不能说身体力行的事情都让父母去做,而享受成果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所谓相由心生,若你不想好好奉养你的父母,即便你伪装得再高超,总有一天也会暴露的,但是若是你对你的父母有深沉的爱,不论发生任何事情你都会为你的父母承担。

其实中国的父母和西方的父母也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父母一心为子女着想,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为了子女的工作,他们虽然非常思念儿女,可是嘴上还是说着,不要回来了,路费很贵的,不要耽误了你的工作。当然说起中国式孝顺,防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中国式孝顺更多体现在儿女是否在老人老了之后能够对父母尽到赡养的义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通信、交通都很不发达的村子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年老的父母缺少关怀。于是村长定了个村规: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每个月必须给父母写一封信报平安,并且要汇20元以上的钱。没有汇钱的要说明理由。

由此可见,行孝没有贫富之分,只要有心就能让自己的父母感到幸福。相比起来,远远要比你几年毫无音讯然后汇一大笔钱给父母要高尚得多。

为人子女将来必定要为人父母,做子女时深受父母的宠爱却无法感受到什么,但为人父母后将心比心更加能体会到父母艰辛的付出。孩子很重要,父母也一样重要。对父母亲的关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也是给自己孩子的榜样。没有人愿意老的时候不得孝,所以你在行孝的时候也是在为你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你的孩子在一旁看着你的所作所为。人要行孝道不仅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自己。

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话那么他又怎样全心全意地去爱别人呢。行孝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人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或者收入低,负担重。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行孝在于细节,而不在于家庭贫富和财务多少,人若无孝心,即便掷下千金也换不来父母的一句认可。几句体贴的问候,一份细微的关怀,一封书信,一个电话都能让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孝道无非就这么简单,在生活上给父母关心,在精神上给父母安慰。多给父母一个倾诉的机会,这也是在尽一种孝道。其实最大的孝敬就是陪陪父母,让父母能开心一些。

佛经中教导人们要孝养父母,奉伺师长。人要行孝道之礼,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父母为了子女竭尽心力,我们当然应该多给父母一些关心。要满足父母物质上的要求也要满足父母精神上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算是尽到孝道。衡量孝道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你的父母有没有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你的父母是否满足。如果能让父母开心、健康,即便让他们用粗茶淡饭,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2.孝与顺的关系

佛经中讲到,为人子女,若能服侍孝养父母,使父母安顿,便称之为孝。若能用自身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使父母因为自己的名声而感到自豪,这便是大孝了。若是能够让父母能够常随佛学,常受无量妙乐,便是大孝中的大孝。父母是家中的宝,应当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安定,并且能得到生活上的稳定。能让父母感受到这些,便是尽到孝心了。

尽孝必须先顺

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大户,这个大户人家代代单传,因此他们夫妻俩对儿子非常好,小时候事事都顺着他。这个小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他的父母都顺着他,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恃宠而骄。因此父母都以有这样的孩子为傲,他们以为等自己百年以后,就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家交给他了。

这个孩子长大后,常听人们说起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是如何对他好的,于是他发誓一定要对父母孝顺。因此,他常常让父母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甚至父母的夜壶他也亲自倒。时间长了,村里的人都称赞他是大孝子。

他的母亲有心脏病,为此,他每个月都会到村外的一座寺庙里为母亲烧香祈福。一天,他和平常一样到寺庙里去烧香,在寺庙外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他对这位女子一见钟情,于是回家后便和母亲说起了此事,父母都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儿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于是便托了媒人帮忙打听儿子所说的那位姑娘。但是结果却是沮丧的,因为他在寺庙见到的并不是什么姑娘,而是寺庙后方一座尼姑庵带发修行的一名女子。女子虽然还是俗家弟子,但是修行颇为虔诚,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男子的求婚。

但是男子却是一心只想那名女子,父母为他推荐的其他女子尽管家世良好,姿色美貌,但是都不能使他忘怀寺庙前遇见的那位美丽女子。他常常因为思念女子而茶饭不思,虽然他依然对父母尽孝,然而父母却也因为儿子的萎靡而伤心。一个多月后,男子决定亲自到寺院去见一见他所中意的女子。这一见,使他一改往日情绪,变得乐观了起来。父母看在眼里也由衷的高兴。

谁知道好景不长,和女子接触多了,他觉得以前自己的想法根本就是亵渎这位姑娘,她的见解自己根本就是不如,于是他心中顿时出现了遁入空门的想法。虽然女子尽力劝他说自己是因为父母双亡,无牵无挂才出家。而他上有父母还未尽孝心,不应该有这种想法。然而他却一意孤行。父母只有他这一个独子,自然百般不愿,然而他却不顾父母苦苦相求,要求寺院的方丈为他剃发。母亲因为他的忤逆而心脏病发作,受着病痛的折磨,而男子却依然不思悔改。

方丈问他,你对孝顺怎么看?他说所谓孝顺,便是要对父母好,使父母衣食无忧,让他们享尽世间荣华,这样便是孝顺了。方丈听了接着说:你所说的孝不过是形式主义,父母爱惜儿女,是不会在乎这些的。他于是问方丈:方丈以为什么是孝顺?方丈微笑答曰:孝顺孝顺,唯有顺才可以称为孝。忤逆可以称为孝吗?

方丈一句话出口,男子满面羞愧,他一直以为自己让父母享受世间最好的便是孝顺了,却不知原来自己在做着如此忤逆的事情,还因此险些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彻底醒悟,并且明白了孝和顺的关系,他谢过方丈,赶紧赶到了家里。

读完这篇故事,你应该明白了孝顺真正的含义,父母需要的并不是绫罗绸缎,也不是山珍海味,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你能相伴膝下,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顺,只有顺才能称之为孝。即使你给了父母全世界最好的物质享受,但是却远走他乡,不顾父母,那么也不能称之为孝。孝便先要顺,只有你能够使你的父母高兴,顺着父母的意思,那才是真正的孝顺。也许当你独立了,父母便老了,此时也许他们都像是老小孩,有很多无理的要求,或者你觉得他们的思想很保守,但是请不要当面说他们跟不上时代,因为你小时候他们也没有嫌你笨,他们还是一遍一遍教你说话,教你走路。

在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尊重,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生活状况着想。不要因为时代差距而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挑剔太多。对他们的意见也不要总是放在心里,能敷衍就暂时敷衍过去。多和他们交流,不管时间多么短暂,也要和他们交谈一会儿。要明白他们的孤单,不能对他们不理不睬的。不要限制他们花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尽量考虑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在节日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们。有些时候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是需要哄的,但是他们也很容易满足。

老人为了儿女和家庭辛苦了一辈子,他们养育自己的下一代,甚至还要养育下下一代。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付出,为了家庭和子女。身为子女的我们要学会孝敬他们,尊重关怀他们,让他们能够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不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如果你孝顺父母,就要多顺着父母的心意,切勿只顾和父母讲什么原则,而使父母伤心,要知道亲情是无条件的,也是无道理可讲的,无论他们多么无理,你都要时刻记得他们是你的父母,就像当初你小时候很不听话惹父母生气,他们知道你只是一个孩子一样。

佛学中的道理既深奥又浅显,父母恩情是世上最大的恩情。想获得一番成就的人,或是想普度众生的人,首先要学会孝顺自己的父母。老人是家中的宝,但怎么看待这个宝,还是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若能相互谦让相互关怀,便能享受到生活的慈爱和厚待。

3.金钱不是孝顺的全部

佛经中讲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由此可见孝顺是佛教非常重视的,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么就更不用说普度众生了,由此可以知道他的修行也一定不会成正果。孝顺父母的心应该是真诚的,不是多少金钱可以衡量的。金钱可以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但是却永远滋润不了父母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父母需要的并非金钱

佛还是俗人时,要求出家,但是遭到他父亲的反对。父亲要他娶妻成家,他只好答应了。但是按照当地风俗,有些名望的家庭都要娶两个妻子。他的父亲便亲自为他挑选妻子,他也答应了。既然娶妻就要传宗接代,他还要养育自己的子女。同时,他作为长子要帮家里打理生意。他同样遵从了他父亲的愿望,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并且他帮助父亲将自家的生意做得很兴旺,他的父亲也很高兴。最后,他满足了他父亲所有的要求,但他始终想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佛的境界,他这样对父亲说了他的想法,并且愿意遵从父亲的意愿去做任何事情,直到父亲愿意放他去修炼为止。话已至此,他父亲也无话可说了。既然他还是坚持要出家,况且该做的他都已经做到了,于是他父亲便答应了。

佛便离家出走,探求人生的真谛。后来,正当佛在外地讲经的时候,家里传来消息说他父亲过世了。于是佛便即刻赶回去吊唁。他面对父亲的遗体痛哭不已,并为父亲诵经帮助父亲超度。他亲自将父亲的尸体放入棺木,并亲自为父亲守孝直到天明。然后他和其他兄弟把父亲的棺木抬上他讲经常说的“灵山”安葬,山路崎岖,但他依旧一直走在前面,他要让父亲的灵魂得到安息。当安葬完父亲之后,他便又上路了,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而他对自己的父亲也尽了为人子女的责任。

父母对儿女的要求不高,他们不指望自己的儿女能带给自己的晚年大富大贵,只要你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和父母聊聊天,他们也会很高兴的。不要整天只顾忙于工作,等到有一天你有钱的时候也许你的父母已经用不上了,等到你能让他们住进高楼大厦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没有了行走的能力;你能让他们吃上山珍海味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掉了味觉。世界上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便是当你想孝敬自己的父母时他们已经离去。而你,只能在面对父母的坟墓的时候心怀愧疚,并抱憾终生。

同类推荐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成书之前,其中的部分篇章,已经在《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格言》、《知音》、《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语文周报》以及《2011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选》(苏教版)等报刊教材上广泛传播。毋容置疑,禅是一剂灵丹妙药,救治迷惘失落的心灵。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书是加措活佛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并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热门推荐
  • 茵梦湖

    茵梦湖

    本书荟萃了作者十三篇抒情小说,如名篇《茵梦湖》《白马骑者》《燕语》等,还精选了他十九篇抒情诗。其中《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施拖姆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是相信,他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蓝颜倾世

    蓝颜倾世

    今生红尘碌碌,前缘谁为情痴,来世谁为情长
  • 情感指挥官

    情感指挥官

    这是一个轻松搞笑的校园故事!有着过去校园的轻松,恋爱的过程!
  • 假面骑士的新旅行

    假面骑士的新旅行

    张志火,这个陌生的名字将带领着我们踏入新的假面骑士旅程,让我们体验假面骑士的最高境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类,但也有他所能保护的东西。张志火带领着全部的骑士为保卫地球做最后的战斗。
  • 惑乱君心

    惑乱君心

    她的心愿是只想和爱人过平淡的生活。可他恰恰是天之骄子、未来统领天下的男人。然,明知他不是自己的良配,却还是忍不住沉沦。他,虽仅是一名杀手,但和他在一起我体会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安宁与幸福,而这,正是你所不能给我的。若有来生,我将不会再负任何人,可是今生,我只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靡歌夜雨

    靡歌夜雨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一刻的深情到底是不是爱?错错对对,她以为自己找到了;辗辗转转,她不过是失去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没有悬念般的,她只有横了心走下去。
  • 侯府重生

    侯府重生

    她,名虽存,位却无。被人踩在脚下,轻蔑······看她如何消灭自己仇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人生主宰。迷人的容貌,高贵的气质······令人倾心。一个奇迹般地存在,遇到两难的爱情,她会如何选择······
  • 彼岸高天

    彼岸高天

    世间红尘,皆是一念一幻化,一思一纬度一空间,纪元碾压,可谁又斩的去谁的执念。他被封印了数百载,醒来的他,十四年的一切都妄成空,厚土青天的他为了找回记忆,高天彼岸的他在争渡,是否已然物是人非?“我回来了,他人世俗乃我与何?视我为异类又如何?他人与我何干系?纵使我纵身成魔又如何?我就是要忤逆了它,那怕再来一世,我也将带你走。“待我捅破苍穹,挣得彼岸,摆脱命理,人人都会被救赎,那时我们执手天涯,不再过问红尘。”
  • 霸宠逆袭三小姐,废材

    霸宠逆袭三小姐,废材

    “王爷,我是她人未婚妻。”女子看着面前的男子道“哦,现在就去踏平铭卉朝!人死了,哪知你是他人未婚妻。”男子说着,转身出去,而女子上去说道:“我是铭卉朝的人,你也要把我杀死?”“你干什么?”男子看着她问道“拒婚!”女子说道“为什么?”语气瞬间冰冷“因为,我会犯一条,无子。”“不怕,现在努力。“男子说道,向她扑来....
  • Initials Only

    Initials On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