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多,失去勇气的人则失去一切。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1.冒险背后是精巧的规划
“先吃螃蟹”让NetScreen“9·11”后成功上市
我与邓锋有过多次交流。1997年,邓锋与伙伴一起创立了NetScreen公司。随着NetScreen逐渐成熟,上市成为了必然目标。然而,就在2001年准备公司上市时,著名的“9·11”事件发生了。全美上下顿时哀鸿遍野,所有人似乎都无心工作了,关注的焦点都离不开“反恐”两个字,美国三大股市也经历了自“一战”以来最长的四天停市。
尽管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和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哈维·皮特都在电视讲话中表示,美国的金融机构依然强健。但美国三大股市重新交易的第一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就达到14.2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缩水16%,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下跌了11.6%。股市何时才能走出低迷?没有人知道。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推迟了自己的上市时间表。
邓锋和他的伙伴也犹豫过,但他们又觉察到这个风险中其实隐藏着很大的机会——华尔街的所有基金管理人此时都没有高科技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如果NetScreen这时能够冒险上市,他们就只能选择这一家公司投资。最终,邓锋决定冒险做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2001年12月11日,NetScreen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9·11”事件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当日,NetScreen市值高达24亿美元,“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也激发了许多新企业上市的信心,邓锋因此被评为美国加州2002年度企业家。
我在担任加拿大魁北克首席商务经济代表任期届满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少年时代,我曾经把进入政府看作理想,如今理想已经实现,我是不是该为新的目标去进行一次冒险——下海创业?
当时,我小女儿还不到两岁,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正是需要安定的阶段。许多朋友都劝我稳当一点,认为基础已经够好,选择余地非常大,随便可以找一个年薪几十万美金加补贴的工作,何必要吃这个苦?如果不成功,反而会留下一段失败的履历。
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以保守的方式来获取稳定,并回避挑战。可这是个创业的时代,每天有大量的公司倒闭,也有大量公司成功,人人都乐此不疲地一次创业、二次创业……我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冒险?我为什么不能有新的人生突破?正是这种冒险意识,使我义无反顾地在34岁那年走上创业之路,并最终成为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国投资》杂志评选的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我曾联合新浪网和《神州学人》杂志做过一次大规模的海归调查,主题是“海归回国创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果74.1%的人认为“敢于冒险和坚持”非常重要,得票率超过了“不断创新的激情”“团队合作精神”“海外从业的经验”等,与“整合资源的技巧”并列第二,仅次于“把握机会的能力”。
表3-1创业应当具备的素质
选项比例
把握机会的能力85.61%
敢于冒险和坚持74.1%
整合资源的技巧74.1%
不断创新的热情69.78%
团队合作精神64.75%
海外从业的经验27.34%
比尔·盖茨曾如此激励青年人敢于创业:“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开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如此说:“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讲,如果你害怕失败,就几乎不可能成功。10个创业公司可能有9个都要倒掉,这一点我有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才敢去冒风险。成了皆大欢喜,如果不成,跟不做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如果不做,也一样是不成功。”
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曾经历过这样的事:2005年春节,一场车祸,一个人半边脸被撕开,颅底多处骨折,血管、神经严重损伤,右眼失明。如不及时手术,双目将失明,甚至可能继发颅内感染死亡;如果保守性处理,医生不会有任何责任;而选择手术,如果不成功,医生可能被追究责任。眼科和神经外科的会诊意见是不适合手术,但他却决定做这个手术。他认为:一个好医生要永远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敢冒险就是逃避责任。
“类似这种事,做医生的都会遇见,要是你总在想,呵,这个不成,太危险,成功概率不大,一朝失误,我的一世英名就完了!那你就永远都不要做医生了。”
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冒险冒的是风险。
人生处处都有风险,就业可能被炒,创业可能破产,结婚可能遇人不淑,就连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被不良医院治死,坐在校园里安静地上课也可能会被无冤无仇的枪手打死。但一个很关键、很清楚的事实是:风险并不是已经存在、必然遭遇的结果性危险,而是可能存在的危险、困难、挫折;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遭遇危险,失败到一无所有,但也可能完全顺利,一点困难也没有。
换句话说,我们所面对的其实只是危机——风险中还有能使我们实现目标的机会。并且,世界之事大半是风险与机会成正比:往往风险越小,成功的空间越小;风险越大,成功的空间越大。
唐越的冒险艺术
蓝山中国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唐越表示自己选择投资最看重的素质就是:“我喜欢的企业家首先要有冒险精神。”因为他认为“新投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但好在我们本身习惯于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的兴趣”。
唐越本身也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他最漂亮的一次冒险是在2000年3月,赶在互联网寒流之前将e龙作价6800万美元卖给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ail.com,成为了当时互联网热潮中少有的出售创业公司的企业家。随后,互联网寒流,包括Mail.com在内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受伤严重,于是,在行情见底的2001年5月,唐越又进行了一次冒险——花300万美金将e龙又从Mail.com手里买了回来。三年之后,2004年7月,唐越再次卖公司控股权时,只用了e龙公司30%的股权就换回了美国网上旅游服务公司Expedia的6000万美元。短短四年之间,唐越高抛低购,因为敢于冒险和胆略过人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之所以选择冒险,正是因为结局和过程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从中则看到了机会。否则,明知道是地雷还要去踩,那就不是冒险,而是自杀。
阿尔卡特公司中国区前副总裁刘江南就说:“不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冒险都看成壮举,其实这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精巧的计算,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2.敢于放弃,也是一种冒险
很显然,一个真正的冒险家肯定不是一个莽夫,就算是孤注一掷,也绝不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们进行人生冒险,真正能够依靠的只能是过人的胆略,而非仅仅胆量。“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有胆无略,则只会胆大妄为,“头重脚轻根底浅”。
爱立信(中国)公司前首席市场官张醒生则是这样阐述冒险:“能因为怕不成功就不去抓机会吗?一定要争取抓住机会!”他认为冒险能否成功:“要看你怎么对待风险了,第一看你有没有抗风险能力,第二看你认定不认定你看到的机会。”就这样,张醒生从跨国公司爱立信出来,做公益去到亚信做CEO,后来又自己下海创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人生。
1991年,即将获得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位时,张黎刚退学了。199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一所不入流大学的食堂里,有两个跟盘子打交道的中国男生,一个洗碗,一个收碗,这就是e龙的两个创始人唐越和张黎刚。张黎刚疯狂地做着哈佛梦,但是,1998年即将获得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时,张黎刚疯狂了,他退学跟着张朝阳回了国。
1999年,即将升任搜狐第一副总裁时,张黎刚忽然又递交了辞呈。因为“我不是给人打工的人”,他说,“我不做英雄的陪衬,我要拥有自己的公司”。
2003年,当6000万资金即将注入e龙时,张黎刚离开了。风险投资的介入,使e龙所有创始人都变成了“股份低于10%的打工仔”。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张黎刚选择了健康管理业重新创业,现在已是爱康国宾集团的董事长兼CEO,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经常有人问张黎刚,为什么每次都在临近每一人生阶段的高潮时选择离去?你不感到遗憾吗?张黎刚“没有遗憾”,他认为冒险进行新征途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且更重要的是“机会与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放弃是一个男人的勇气,但这不是匹夫之勇;冒险,并不是莽撞……能够凌驾于命运之上,去控制自己的方向,才是真正的男人”。
人们对冒险通常有三种误区:其一,认为一个人的冒险,冒的是危险;其二,认为冒险的驱动力是勇气和胆量;其三,认为只有敢作敢为才是冒险,舍弃则是懦夫的表现。
坚持和放弃、选择和不选择,并没有区别,都是在冒险。而能够及时作出准确有效的判断,正是成功的转捩点。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前董事总经理何欣曾提到过自己一次没有“敢于放弃”的经历。2001年,何欣从INTEL投资部加盟凯雷投资集团担任亚太投资部副总裁。年底,他接触一个韩国“下一代OLED”的有机显示屏项目。何欣看上了这个团队的技术能力和OLED的市场潜力:“这个技术团队可以说在世界上也十分优秀,在技术创新或生产设备的研究上都十分到位。”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早期项目,“我们开始看这个项目时,只有专利和图纸。”
第一轮融资,凯雷投入500万美元。随后问题来了:“OLED技术的实现,需要周边配套技术。”技术发明人是个姓金的博士,而金博士团队只有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流程的设计,没有生产技术设备的制造能力。凯雷和其他VC第二轮于是又投入1500万美元,可问题又接着来,原材料价格上升、传统LCD技术不断改进、公司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等等。凯雷再次联合众多VC进行了第三轮融资。
第三次投资之后,问题还是接着来。这时,公司的CEO金博士说:“我想辞职。”何欣了解到作为发起人的金博士还有另外一个公司,“他不想干了。合同上写了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心不在这儿了”。“在凯雷的带动下有三轮融资,最后项目融资总额接近1亿美元。但第四轮时,我决定不投了。我对团队很失望。”
最后的损失当然很大。凯雷的亚太基金负责人祖文萃评价说:第一笔投资没有问题,经过8个月的调研,事先的风险都想过。错就错在第三笔投资不应该再追加了,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团队的执行力不行。不能再试错了,放弃也是值得去冒险的行为。
我们依仗胆略去冒险,其实就意味着把冒险当作一门战略艺术。我归纳了一些对成功人士进行研究得来的经验教训,希望能为年轻人提供些参考:
——首先要确立可以专注的核心目标。冒险不是无头苍蝇一般乱飞乱闯,或者飞蛾扑火一般莽撞。千万不要异想天开,没有人能十全十美,没有人能四面出击,也没有企业能够什么都做得好。
——评估风险。行动前要明确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有时不可不做最坏的估算,不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大收益却没有风险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
——切勿逆天行命。有些关口你跳得过去,有些跳不过去,就连诸葛亮都没有办法改变天命人道。所以,做出关键决定时,还须注意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不要拒绝盟友,也切勿替别人去冒险。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可能跟你合作的人,不要拒绝修好。同时,替别人冒险通常不是件吃力就能讨好的事情。
——制定合适的行动计划。不要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重要的事上冒险。人是要为自己计划后路,但如果为了失败而行动,那又是何苦呢?最可怕的事永远是你既不全力去争取成功,又继续投入精力和成本。
——注意随机应变。切勿忽视问题,勇敢不是没有恐惧和担心,问题也绝不会忽视你,到头来你仍然要逐一解决,因此,应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做最有利的事。
3.人生何时才能“减速”?
不过,随着积累的障碍和挫折越来越多,随着日渐形成的习惯越来越根深蒂固,随着年龄的日渐增长,同时也因为我们已经有些收获,使我们越来越倾向稳定,越来越瞻前顾后。
童年无忌,敢异想天开;青年被迫适应现实,但还有闯劲;中年包袱越来越重,暮气越来越深,开始排斥开放和冒险,开始得过且过;晚年,开始放弃任何的冒险和努力。于是,最终我们也只会经常纸上谈兵地感叹,“他没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做也一定能成功”,“我过去胆子要是再大一点的话,就会……”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近乎无法完全发挥的潜能,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目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为了目标奋勇进取,进而不惜冒险;而有些人却在现实中把这些潜能磨灭,把目标当成一种自我安慰的幻想,最终庸庸碌碌一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你的目标缺少使你能持续产生动力和雄心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被人生阻力压倒,不希望在人生路上呈“减速”状态,就必须给自己装上能持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一般而言,勇气的“发动机”大概有四种:
图3-1勇气的四种源泉
是什么让李开复决心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0年,由联合国提供特别基金,在美国做教授的李开复得以到中国大陆教了四个星期的书。当时,他只有28岁,他的学生是北京几所名校差不多同龄的博士。李开复由此感触很深:“同样的炎黄子孙,但因为环境、运气不同,我成为了那个幸运的人,接受了优秀先进的美国教育,能够有更多一点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帮助中国的学生。”
1998年夏天,微软只打算在中国设立一个小型的研究机构,但李开复希望建立一个微软的亚洲研究院,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尽管当时他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尽管大部分朋友都不理解李开复的选择,李开复甚至连负责招聘的考官人数都凑不够,但使命感给了李开复坚持下去的勇气。
“不管是从我所服务的公司的角度,还是从帮助一部分青年人进步的方面,我对自己的这次选择都觉得非常欣慰。”
最终,使命感引导着李开复实现了自己的“使命”,他创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2004年被美国《科技评论》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还让比尔·盖茨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今天,微软亚太研究院在张亚勤博士的领导下,已成为微软最好的研究院之一。
目标能够引导人渴望成功,可是,光有理想和目标,还不足以让我们获得不怕牺牲一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