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西方哲学家J.E.丁格
1.时常会“找不舒服”的人才是强者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保持运动、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
任何只要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通过上面的这种方法,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提升,改变一些坏习惯,培养一些好习惯。
——拖延的习惯。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借口和诱惑,来促使我们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的事情。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定义为“不舒适”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不想去做它,想方设法拖延到明天。为了将这种习惯性的拖延频率降低甚至是消除,我们将要付出很大的痛苦。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表格,叫作“战胜拖延”。每次有想要拖延的想法的时候,就立刻去做,完成任务之后就在表格上+1,当加到100的时候,拖延的习惯就根除了。
——运动的习惯。我们不去运动是因为我们感到不舒适,但是如果每次有意识的让自己承受一些不适,会逐渐提升自己的忍耐力,一旦养成一种习惯,我们会依赖于这种不适带给自身的有利刺激,让自己感到更有活力。
——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会把读书看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建立一个表格,让自己每读完一章节就在上面写上+1。逐渐养成习惯以后,改成阅读一本书写上+1,你会发现一个月你甚至能够读上5本书。当你能够跟别人谈起你阅读的著作以及你的看法,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早起的习惯。要培养早起的习惯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早起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会让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点到来。如果你是一个吃货,不妨睡前准备好一顿丰盛的早餐食材,等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一个很好吃的早餐。
——写作的习惯。写作是一个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将平时阅读中的论点整理出来,加以思考,总结成自己的话语。这样,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逐渐加强。当然,写作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并且组织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且,当你对着电脑的时候,还要排除各种杂事的干扰,这对专注力也是一种锻炼。
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把一个很大的痛苦分解成100份小不适,然后将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培养成习惯,将不适转变成舒适。
同时,给你9个建议,让自己变得更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着爱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做个最真实、最快乐、最阳光的自己。
——不要想依赖别人,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用最佳心态面对一切。
——如果不开心了,就找个角落或者在被子里哭一晚,哭过笑过一切重新再来,你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可怜,从零开始,一样可以开心生活。
——不要抓住过去的回忆不放,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让它飞,放过它,更是放过自己。这个世界,只有回不去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好好对待陪在你身边的那些人,因为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一辈子的事。
——别人对你好,你要加倍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你还是应该对别人好,那样才说明你足够足够好。
——用心做人,用爱待事。
——全世界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就算没有人懂得欣赏你,也一定要好好爱自己,放轻松,做最真实的自己。
——不管现实有多么惨不忍睹,你都要持之以恒地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短暂的黑暗而已。
2.为什么小伙伴们总是过得比你好?
小学的时候,小伙伴从来不玩耍一直学习;考大学的时候,小伙伴往往都是清华北大;毕业了,小伙伴年薪大都是二三十万;娶老婆了,小伙伴的媳妇都是仙女下凡……而且,这个悲剧一定会继续下去。
很多小伙伴们,是我们这辈子无法超越的。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谷传华,是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才教育的青年学者。他从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入手,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导致他们能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领袖”个性优势的原因在于心态: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开放的心态,又因为心态的开放,所以他们能够虚心学习、能够与人沟通,能够得人用人、能够对新事物感兴趣并敢于冒险。正是心态的开放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受人敬仰的“创造”型领袖。
立志开放:有成就欲,总想开拓广阔的事业空间,甚至不乏理想主义色彩。如******少年就敢于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则“少小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性格开放:都有外向型的性格,都由心态开放走向了人生开放。身无分文的******敢从湖南跑到北京,也敢力排众议带队“落草”井冈山。******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搞学生运动,后来推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于敢冒险就更不用多说,他们所做的都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且他们都是所在事业的“创始人”。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个性。西方哲学家J.E.丁格曾如此说:“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时任秘书长龙永图,曾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年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必须采取一种更加宽容、理解、包容的开放心态去应对一切,不以意识形态和感情画线,塑造开放、大度、守规则的民族形象,才能减少整个世界存在的一些担忧和误解,使大国崛起成为和平崛起的过程。而当龙永图自己以开放兼容的心态来主持博鳌亚洲论坛时,2008年4月,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海峡两岸,都同意选择博鳌这一个舞台——而非别的舞台来启动堪称中华民族盛事的破冰之旅——“博鳌胡萧会”,这也就不难能理解了。博鳌论坛本身对各种意识和价值观的开放、多元、兼容,注定了自身能够承载这一以对话为主旋律的历史风云事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就把心态和制度并列为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政治观念和硬件方面的差距在中国已经不是问题,经济学研究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学术、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学者心态的差异。”
在当今开放的大潮当中,人们曾经熟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心态不够开放,其结果往往是自酿苦酒:越努力奋斗,路却越来越窄;越主动交际,就越得罪更多的朋友;做很有意义的事情,也一样遭遇很多善良的本应该支持的人的反对。
心态开放者,通常先有问题再有答案,有证据才有事实,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心态保守者则常常先有立场和结论,先有思维和方法,常常以一元化的价值、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事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梅菲特(北京)公司董事长喻恒曾这样形容心态带给人生的变化:“世上有四种不同的人:第一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他可以比较轻松地过一辈子;第二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有钱,他会痛苦地过一辈子;第三种人,口袋里有钱,心里也有钱,他会累一辈子;第四种人是口袋里有钱但心里没钱,他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因此,面对金钱要有理智开放的心态,要学会支配金钱而不能被金钱支配。”
只有开放的社会,才能为个人的奋斗提供多元化而非********的成功渠道。但是,也只有心态开放的人,才能善于把握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图11-1学习式心态的构成要素
(1)有野心的进取
如果有一种力量能使我们本能地张开双臂去迎接人生,那就只能是我们的进取心和志向。进取心总是促使我们打开人生大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学习式心态的首要构成。
进取心可以包含很多词语的含义:雄心与野心、志向与欲望等。个人有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动力,才能对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怀有兴趣,进而寻求并肩作战的伙伴和朋友,接纳各种思想、方法、技能,越挫越勇,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努力。
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空中网的创始人杨宁就是个进取心非常强的人。1998年,他斯坦福大学毕业,不顾家人期望他留在美国的意见,毅然和周云帆、陈一舟回国创业。当时,雄心勃勃的杨宁甚至要给这个网站取名为“中国人”,但因为“中国”这两个字无法注册,他才不得已把名字改为ChinaRen。
互联网寒冬到来后,杨宁和ChinaRen网站都难逃厄运,ChinaRen被迫连同200多名员工,加上几个创始人一年的工作合同,一起卖给了搜狐。这是一个让杨宁终生难忘的日子,但他的进取之心依然没有熄灭。
两年之后,在北京后海一间平房里,一个十几个人的公司成立了,名字叫作空中网。从搜狐辞职出来的杨宁在公司黑板上写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个互联网大鳄名字,然后在后面加上“空中”两个大字,对团队说:“我们以后将是和他们齐名的公司!”
当时,杨宁和周云帆卖掉搜狐的股票,加上一个朋友的投资共带着50万美元就上了路——“我们的很多竞争对手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现金在银行放着”。资金成了首难,杨宁和周云帆首次创业的投资方包括高盛在内,都拒绝再次投资。但杨宁和周云帆没有放弃,奔赴********一个楼一个楼的“扫楼”找投资机构。一个星期之后,碰壁无数次的他们遇见了当时在香港德丰杰工作的张帆,但张帆的推荐依然被董事会拒绝。最后,张帆直奔美国找大老板改变了空中网的命运。张帆后来回忆说正是因为这两个人强烈的进取心,所以在“香港只见了一面,直觉上我就已经决定帮助他们”。
人生犹如一次大海远航,不知道终点,也无法回头,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行驶,当然也无法规划和勾勒出未来蓝图。但是没有关系,在我研究采访的这数百位成功者当中,不少人进入现在的行业,做现在的事,完全是一种偶然。当然,没有偶然的是这些人在成功之前,就对建立事业充满了强烈的、持续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就是进取心,进取心与目标的区别在于,它指向一个前进的方向,却没有具体的落点和彼岸。所以,大多数学习型成功者的人生也常常充满了灵活的转型和转身,他们不会把自己封闭在某一行业、职业、专业上,就算不到现在这一领域创业,他们将来也一定会在另外一个行业创业。他们所强烈企求的只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而已。
因此,我们的人生也许不一定要拥有一个可以终生不变的目标,但一定需要有进取精神——永远向上向前的指南针。也许眼前大雾迷茫,也许看不到前面的终点,但我们依然要昂着头,注视着未来的大方向。
(2)有包容的新知
我十分崇尚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心态还是一种心胸,这种心胸外化的突出表现为:
——有容人的肚量,能够容忍异己,欣赏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就是容人。
——有容事的开明,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包容甚至是错误的“异见”,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批评而影响主观判断。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容事。
——有包容差异的头脑,并且还善于利用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机会。
杰普培训曾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高端IT培训第一品牌”,在海外待过13年的CEO赵敏谈到自己之所以选择高端IT培训作为创业方向,就是因为发现了中美之间IT业的差异。
赵敏曾打算做软件业,但他在国内接触不少IT企业后却改变了主意。他发现中国IT企业的高端业务都很急需人才,这个缺口跟美国的情况差不多。但差异就出现在高端IT人才培训上,中国不但缺乏人才,而且缺乏相应的培训,层次低、不规范、不具规模,可以说高端IT培训几乎为零。因此,赵敏意识到这是个巨大商机:“我们一起回国的六个人,在国外都有很丰富、很全面的实践以及教学经验,为何不把自己多年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国内更多的IT行业人士呢?这似乎比自己亲自去做编程更有意义。”
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总经理李文就认为,开放首先要能兼容差异。李文在英国工作学习两年后回国,曾感觉不适应:“我刚去英国的时候不懂得开车让道,有人让我就心安理得地开过去,但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学着给别人让道,并慢慢成为习惯。”后来“回到国内,我反而对开车抢道、排队加塞很不适应”。
但正是“有了出国的经历,我反而开始理解国人的这种行为”,“中国向来缺少Private的观念,中国人习惯了什么东西都是国家的、集体的、公共的,很少有东西是公民自己的。没有尊重私有权的观念,当然无所谓尊重个人的权益”。
因此,李文得到的留学感悟是:“不管是留学、居住、参观考察,见识一下不同的社会形态,对日后的生活工作都大有帮助。倒不是说人家的社会一定有多先进,而是通过差异比较,可以反过来更理解国内的现象。理解并不是赞成,但是只有理解差异性是多样性世界的客观表达,你才能在差异中协同。而把握了这一点,就是把握了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规律。”
兼容差异、开明包容的学习式心态,正是这个浮躁社会所急需的,也是我们采访的学习型成功者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之一。
微软的企业文化很著名,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就有一条叫“学习式交流”。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大家意见不统一,也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会犯错误。
不排斥交流,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并且能够理解甚至认同不同人、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差异性,这就是一种心态的开放。心态不兼容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利益对立的双方,如医患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矛盾;还存在于各个方面。在我的博客留言中,就有过“海归”与“土鳖”大战的现象:有些“土鳖”一听到有人说几句国外的优点,立刻把人判定为“崇洋媚外”,并且彻底贬低留学的作用;也有些“海归”则自以为喝过“洋墨水”,“取经”归来高人一等,总感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