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者CEO,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职业金领,可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渴望自主的机关公务员、外企雇员、普通职员、为工作奔波的应届毕业生……这时,我们并不是‘企业文化推广’和‘广告宣传效应’所需要的‘明星’角色。这时,我们还需要个人品牌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提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包分配”和“铁饭碗”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今随处可见的只有“竞争上岗”“再就业”。对普通职员来说,企业毫无安全保障,一次经济动荡、一次企业转型、一次公司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次办公室的内斗、一次个人工作失误、一次老板或领导的喜怒无常,都可能造成个人被解雇。那么,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你希望有工作上门找你吗?你凭什么让工作主动来找你?
——第二个问题。在过去的工作中,你虽然不是高层或领导者,但一直谦虚谨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不要求什么荣誉,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过去时代所呼吁的“老黄牛”精神。现在,你需要找工作,你告诉老板自己过去真的做得很不错,很不幸的是,老板就是不相信。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品牌,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做过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有多重要。
无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久历职场的“老人”,或是打算创业而需要资源整合的人,都不妨自问一下:在职业领域中有多少人真正认识你,20%,10%,80%?这其中有几个了解你全部的简历、个性、技能、潜力?而他们又有多少能对你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事实上,我们工作中所遇到的供货商、顾客、潜在客户、企业主管和同事、未来可能的雇主,这些人都不可能很熟悉你——除非是你的亲友。他们只能通过标志性的言行、性格、荣誉、业绩等这些个人品牌信息来认识你。在决定“共事”之前,他们不会、不愿意、也无法再深入了解你了。换句话说,老板会在不完全了解你之前下结论。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就如此认为:“个人品牌与年龄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我们偶然进入的行业无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塑造品牌的重要性。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公司──me公司──的执行总裁。”
个人品牌主要是对个人能力和魅力的呈现,是其一贯的信誉。其传达以及效应与一个人才的厚积薄发分不开,在职场中具有识别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人才有了品牌,如同老虎长出了翅膀,所以个人品牌不是一个人简简单单的姓名,而是在职场中可以信赖的标志。
在工作变换频繁的年代,你不可能永远属于一家公司、一个职位,如果你只能负责某一种工作,那么当裁员风暴席卷过来时,可能你会成为其中的一个牺牲品。竞争不可怕,裁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风格,没有具备别人不可代替的价值,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现在个人专长的寿命,比企业的寿命长。”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的风格形成一个特色,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因此,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大学还没有毕业还是已经走入职场,你都需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品牌去经营。
没有人会比你更能营销你自己。这意味着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个人品牌的成功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品牌时代,在明确受众市场的需求、找到核心价值、策划好差异化的执行方案后,我们还应该选择个人品牌推介的有效工具。
图10-2个人品牌推介的有效工具
(1)名片和简历
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有继续接触的可能和打算,接下来会做什么?——当然是互换名片!这上面有职务、行业、联系方式和地址等一切基本资料。
你要去应聘一份工作,你会怎么找工作?——当然是投递简历!无论是参加招聘会,还是直接去用人单位,或者使用电子邮件网上应聘,你都肯定避免不了使用个人简历。
名片其实就是最简单基本的简历。
简历,就是我们呈现给人的最基本印象,也是我们传递个人品牌最基本简单的工具。当然,“名片”和“简历”也还可以代指一切可以迅速、简单、有效地传递信息和介绍个人的工具。
投递求职信的独门诀窍
读书期间,我一直都能找到很好的实习工作,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善于投递简历和求职信。
我在上文中提过,我寻求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实习机会时,曾把简历寄给了该银行的一位高级副总裁。为什么我要寄给高级副总裁而不是人事部门?因为我了解人力资源不懂具体业务,只负责筛选,最终对招聘进行拍板的都是业务部门经理或者副总裁。即使他们不确定人选,也会将收到的求职信转给人事部门。而人事经理收到高级业务部门转来的简历,肯定比对自己收到的简历要重视得多,这样,你所获得面试的机会也大很多。
后来正式求职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投递简历的。由于我事先对目标公司做了研究,并且发出的信都是给公司一定级别的负责人,所以回复率非常高,先后有七八封要求我去面试的信,这其中包括加拿大皇家银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多伦多一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SNC-Lavalin公司、加拿大政府出口发展局,还有摩托罗拉等两三个美国公司。
(2)朋友和人际关系
在品牌营销当中,口碑传播是最能使目标信任的营销工具。
广告和媒体的传播,人人都抱有谨慎的态度,因为不了解。而来自身边的口耳相传,大多数消费者则会觉得可靠,这是因为了解传播信息的人。“口碑”套用到个人品牌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自己的朋友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明显,每个人都会在背后议论其他的人和事物,传播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和评论。当然,背后议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议论背离事实。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实情,或者有人真诚地在背后维护你的形象和“口碑”,甚至给你推荐发展机会,那么,最牢固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人变成你的朋友、盟友或者支持者。
天使投资人邓锋的投资选择
我相信对许多清华人来说,邓锋一定是个很熟悉的名字,因为他是清华创业协会的主席、清华大学基金会董事成员。1997年,邓锋与合作伙伴创立了NetScreen技术公司,2004年以40亿美元卖出,而后回国创建北极光创投,是VC行业有名的天使投资者。
如果研究邓锋的投资案例,你就会发现邓锋喜欢向“自己人”投资。他早期的投资项目都是在自己的朋友中发掘,而后的投资也是给与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譬如百合和Mysee是邓锋的清华学弟在做,他另外投资过的两家半导体企业,其创始人很早就与他是朋友。
为什么这样选择?邓锋认为:“最理想的被投资者,就是那种你还没有做公司时我们就认识的,你有第一个想法就找我谈,可能我会否了你的想法,不过你有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想法时我们还能有好的合作基础。我们之间绝不仅仅是钱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Value(观念)的认可。”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个人品牌打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一个有说服力的个人品牌,要能使潜在客户主动结识你,建立联系。下面是我对结识朋友建立关系网的一些小建议:
——积极跟进。遇到那些能对你的事业有帮助的人,一定要努力跟进,发出希望再次会面的信号。
——保持联络。虽然你跟有些人从未有过业务往来,但未来也许就有这种可能,因此,你应该跟他们保持经常联络。主动电话联系可能显得太积极,但你可以选择在特殊日子发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建立组织。将你的关系人组成一个团体,组建同学会、老乡会、行业协会等,定期举办午餐会,从中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寻找工作、开展业务时就能彼此照应,也会经常得到额外的帮助。
(3)圈子与活动
每个地方都有圈子,每个圈子都有社团、组织、机构、协会,都要通过聚会、活动、论坛、沙龙来凝聚人心。其中有些圈子能提升格调、身份、社会名誉,也能提供个人信息、资源和人脉。我们个人品牌的传播,除了要靠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传播外,还要借助大大小小有影响力和平台的圈子,抽空参加各种相关的论坛和活动。借“东风”来传播品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美国百人会是一个非营利和非政党倾向的华人高端圈子,于1989年成立,由美籍华人贝聿铭、马友友等创办,前后吸引了大约100多位在美国最有影响和最有品牌的华人参加,包括历届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知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科学家何大一、雅虎创办人杨致远以及张忠谋、吴宇森、李昌钰、陈香梅、靳羽西、陈冲、谭盾等知名人士。这些人的个人品牌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最有品牌的华人圈子,其共同标志符号是在美国的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品牌,因此它也代表了美国华人界主流的声音。
2006年4月21日,胡****主席访问美国,其中有一批社团参加了华盛顿联合举办的欢迎晚餐会,百人会正是参与机构之一。我当时也和田溯宁、李开复、孙玮、赵民、马云等来自国内的企业家一起在美国旧金山参加百人会的年会,大会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品牌精英参会。美国百人会也十分重视和国内机构的合作,时任会长傅履仁将军第二年还邀请我们前往上海参加过他们举办的活动。从他们举办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善于扩大他们的影响。
当然,参加一个圈子,还要时常参加圈子里的活动,以便真正融入这个圈子。影响和传播一般都是在活动中完成,你需要参加活动,送出名片,融入讨论、发表观点或演讲,才能达到传播个人品牌信息的目的。只有当你在活动中认识人,留下联系方式,保持经常的联络,才能收获人脉。
(4)发表言论的“平台”
传递个人品牌信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维观念,但是评论、见解和心声,总需要通过“平台”和媒介才能传播出去,形成影响力。
郎咸平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年薪当在百万人民币以上。他对媒体坦言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我要成为受人瞩目的教授,拥有独特的个人品牌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自己的言论能产生影响力,所以必须得炒作,不然谁会注意我的声音?”
潘石屹的博客和微博营销
潘石屹的公司叫什么名字?知道的人还没有知道他名字的人多。这位SOHO中国的董事长兼总裁曾在一次商界午餐会上表示,他的公司在2006年一年市场营销费用不到1%,而且以后会更低。
难道潘石屹不喜欢企业宣传?当然不是。他其实更多是通过个人品牌的推广来营销企业品牌,其中最主要的推介工具是博客和微博。潘石屹是最懂互联网营销的企业家,这是张树新对他的评价。潘石屹曾总结过自己写博客的成功规律:其一,用小笔记本记录灵感;其二,写文章要做到三点:放下身段、真诚、去除杂念;其三,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出来;其四,文字正面且健康,经得起推敲和品味。
通常,我们通过各种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图书,来发表言论,传播于公众,进而获取公信力和影响力。这当然是个很好的平台和途径,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上电视参加访谈、去各社团和大学演讲、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在报纸杂志上刊写专栏,多少有些不切实际。因此,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大多数人可以利用免费的网络空间,制作个人主页,申请门户网Blog和微博,使自己拥有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还有这些年迅速崛起的微信,也成为重要平台。
也许,你的Blog和微博不会被门户网放置在首页,但这也没有关系,因为起码这不会给你带来伤害和负担。事实上,你也已经达到了发表言论的目的,当人们用百度和谷歌搜索相关资讯时,肯定能通过门户网的关键字眼找到你。
(5)个人品牌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