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我翻译过《发展中国家工程项目指南》,这本书中的业务与世行非常接近,很多术语和专有名词我已经琢磨过,因此,下午我翻译时非常顺利,听众豁然开朗,而世行专家也感到惊喜,甚至询问我是否去过世行或者留学过,所有的领导和同事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于是,接下来几天讲座全部安排由我来翻译。后来对外经贸部国际组织联络司还打算借调我去联合国组织机构做翻译,但我的单位领导这时更愿意我在本单位发挥作用。我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充分准备、抓住机遇取得工作成功的最好诠释。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对行动目标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甚至崭露头角。一般而言,我们在行动之前需要做这些准备:
思想准备。做任何事情,如果有了思想上的准备,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开始。
信息准备。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对复杂环境和问题,需要我们对环境和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了解。
能力准备。要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广的视野和掌控局面的综合能力。
人脉准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很多时候,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成事。
6.伟大是熬出来的
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才大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
素有“地产思想家”之誉的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就认为:“人,特别是男人,要跟时间去搏斗,这才是真正的男人,所以伟大是熬出来的。”
(1)“注意力”是一项稀缺资源
歌德曾有句名言:“一个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必须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持续专注”,就是把行动力坚持和专心放在主要目标和主要行动上,这包括两个方面:
——对于主要的目标专心致志,并且敢于在困境中坚持,善于在顺境中专注;
——对于次要的、不必要的行动目标和事务,果断地放弃。
这同样也是经营企业的智慧,对许多企业来说,解决财务危机方法就是专注那些能够盈利的核心项目,关闭亏钱的项目。而在企业发展顺利之时,也同样需要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业务上四面出击,而要把主要精力专注于核心项目上。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者之一,王波明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可谓标志性人物。他的联办有一个“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长期行为,踏踏实实做一件事,构建一个百年老店。”据说,就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他曾拒绝过几次机会不错的收购。
第一次收购是香港中策投资的黄宏年想买联办的和讯,代价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一亿股股票。这家公司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盈科动力,据说当时李泽楷也刚刚进入那家企业。然而,王波明考虑到这种投机性的东西和联办的长期行为理念不符合——拒绝。第二次收购是在2000年,软银打算收购联办在香港的媒体公司财讯,出价20个亿。联办的领导者们因为“方向”的不一致,再次拒绝。
其实,当时财讯也许不值20个亿,但王波明内心非常平和,因为他和战友的目标是将企业长期做下去,使之基业长青。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持续专注地经营,而不管“其他”无关主要方向的诱惑。今天,财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
我所接触采访的大多数成功者,都是能够专注于主要目标的人,这也是他们的共识。正如苏轼的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曾国藩也认为,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人生开放,是要有多元爱好,做多元事,成多元才,但是人也只有两只手,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人能同时把握的事情实在太有限,所以在具体行动中,这些学习型成功者从不三心二意,并且善于分清主次急缓,能够持续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最有效能的事务。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的CEO王冉就认为:“通常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件事,一定要选择自己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事情去做。”
谷歌中国前总裁李开复则说:“我学到的一个很大教训是,当一个公司开始不能专注主业,太贪心地扩张很多业务的时候,反而把他宝贵的东西稀释了,也就是经理人的注意力。也许CEO都很能干,但他每天要把60%、70%的精力都花费在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新业务上的时候,反而只会把他的主业给荒废了。”
(2)魔鬼存在细节中
泰康人寿保险的董事长陈东升就把这样一句话当作座右铭:“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
注意细节让成长青躲过贷款陷阱
原英国渣打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是我当年在蒙特利尔工作时就认识的朋友。他是个很注意细节的人,而注意细节的习惯也曾助他躲过许多“江湖险恶”。
1999年5月,任职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的成长青去广东出差,正好遇到了当时广东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双方曾有过业务往来,在饭桌上,这位老总请求成长青尽快贷出那已经有签约意向的2000万资金。细心的成长青听出这位老总说话底气不足,心中不免陡生疑惑:那位老总平常讲话牛哄哄的,今天怎么突然不牛了?而且贷款谈判,砍价总是难免的,这次怎么不讨价还价了?
由于这个细节,成长青认为这个企业一定有什么财务危机,他决定把这个本来快要签约的项目搁置,先进行深入调查。随后,1999年10月,广东信托投资公司被监管,正式宣布破产。细数下来,当时没有给广信贷款的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只有两家,成长青所在的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中国分行正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那次对细节的注意,他才让“差那么一点点就把两千万贷出去”的事没有变成事实。
现代人在智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距愈来愈小,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走向了细节化。就跟我们通常所谓的品牌差异化竞争一样,其实就是细节上的竞争,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总是越来越小,产品的价值就只能体现在细节的周到和创意上。
当然,做人也一样,人生并不需要那多么壮烈才能体现出美好的品德,一些小小的细节,譬如不乱丢垃圾、讲文明礼貌等就能体现你的公德心。被称为“中国第一小提琴手”的吕思清就认为:“人的品德往往是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上来体现的,对人负责,对观众负责,这是我自始至终告诫自己的事。因为有了这样的要求,我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是给几万人演出还是给几十个人演出,不管是在漂亮的殿堂还是在一个简陋的小屋,只要有观众,我就会100%地投入演出。当音乐响起时,我没有把它当作简单的弓弦相碰,而是希望通过演奏音乐呈现心灵深处的情感,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3)胜利往往来自最后一次的坚持
1995年,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立同邀请国际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鼻祖、法国波尔多大学的Naslain教授到西北工业大学进行指导。谁知道这位教授参观过他们的相关科研项目后,立刻泼冷水说:“我们掌握CVI这项技术都花了20年,你们……”
随后,课题中期检查:几年来,张立同和她的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结果却还没有做出一炉性能合格的样品。检查组几乎亮起了“红牌”,这几乎使张立同的课题组对CVI工艺完全丧失信心,只有张立同还在不停地鼓励她的同伴:胜利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
在张立同的坚持下,这个差点被亮“红牌”的项目继续下去了。经过400余炉次实验,1998年底,他们终于制出了第一批性能合格的试样。2001年,依赖惊人的坚持,他们终于完成了攻关历程,使中国一跃成为继法国和美国之后世界上全面掌握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在选好目标和行动方向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前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原主任管晓宏的回国之路,就是“坚持”和“熬”的代表。当时,他回国去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学校人事部门因为他没有提任何条件而产生怀疑,由于一直半信半疑,学校人事部门也没有为他安排好住房,而且他出国前是讲师,又让他从讲师的职称开始。管晓宏的儿子从小在美国长大,汉语跟不上,插班进附小也有问题。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年后,管晓宏的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再次出国,准备等孩子上大学后再回国。整个家庭因此分居,每年只在假期中团聚几次。同时,国内当时科研条件比较差,科研经费一时无法落实,工作更无法开展。
管晓宏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他没有泄气,他相信没有困难不能克服——“我放下海归的架子,与老中青同事们共同奋斗建实验室,建网络系统,筹办国际学术会议,从头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坚持最终得到回报。他领导的课题组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接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重要科研课题,最终被邀请成为清华大学的双聘教授。
7.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我该如何做”,是人生策划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优化人生?方法论有千千万万,重要的是要适合与适宜。而在这一点上,据我对200多位学习型成功人士的研究总结,绝大多数成功者的人生之所以高效,最根本的就在于注重这样一个原则:效能第一。
掌控命运,当然要用你的“掌”扼“控”命运的咽喉。
抓住要害、见血封喉、一击致命,这不仅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比武,在我们的人生策划乃至其他行为当中也一样适用。因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然后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人生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敢于舍弃,抓大放小,要事第一,才能使人生高效能。
效能第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全局以及长远的思维和视野,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掌控”和“效能”并不意味着“让自己忙个不停”“把握住每一秒时间”“什么事情都要操心”——这或许能够说明的只有你善于利用时间。
一个企业家也一样,如果企业处在非正常状态,譬如危急关头或者创业开始,企业家不忙碌可能有点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只能说明这个企业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或缺人才,或不善使用人才,或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我们生活当中也总有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救火、每时每刻都在赶时间,可当你问他:忙出什么结果来了?他却只能摇头不止。这都是个人有效率却没有效能的表现。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总结人生高效时说: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一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能——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效率比时间重要,而效能比效率重要。
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一个人再聪明好学,一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相比于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来说,总是非常有限。更何况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知识信息,也根本来不及吸收消化。因此,你拼命地学,并且学得很有效率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的脑袋能够储存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没有这个储存的必要,以及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对你自身的重要性。
就连一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认为:“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
国学大师钱锺书先生素有“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晚年的时候,钱锺书先生曾经访问美国,在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之后,结果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单项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整体的效率重要,而整体的效率则是效能。对个人来说,单项就是事,整体则是人。而对一个集体来说,单项是人,整体是团队。
诸葛亮堪称智慧的化身,但他“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必当亲为”,只是个人高效率工作的表现。作为一个政府的“心脏”和“大脑”,他并没有使四肢等其他器官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因此,司马懿一了解诸葛亮如此劳累,立刻断定这个老对手——“不会活多久了”,而他没有说的下文则是:诸葛亮一死,蜀国也完了。诸葛亮的工作方式只能说明:一是蜀国缺乏人才,或者说缺乏正确的人才机制,所以他只能事事亲为;二是诸葛亮非能驾驭人才的“将将之才”,有人才不会驾驭,不能分权和授权给其他人才,所以他只能忙个不停,而这两个局面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在这种勉力维持的情况下,其他人才因为缺少锻炼和缓冲,一时肯定无法接替诸葛的重担,所以诸葛死则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