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变自己:“就这种感觉,我觉得被他们孤立。所以我在家里住了三个月就出来了,出来住纽约的地下室,因为地下室便宜,并且还在快餐店送外卖养活自己。如果这个时候我再要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帮助,是一种耻辱,因为美国的文化18岁就开始靠自己,我那时候30岁了,所以我必须靠自己。”
这样来看西方有些国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们淡化家庭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个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权益,并引导孩子养成这样的价值观,这正好又构成他们法治社会的公民基础——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权物化出来就是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公共法律,正如中国的古话“大义在,而亲灭”。
人们还常有一种误解:独立和自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指导,不需要依赖别人。实际上,这也是种一元化的观点。
自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强调自主,不成为他人的附属物。独立也不意味着排他性或者封闭性,不去学习和借鉴成功者,只是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成功者因为成功,往往拥有一定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行业信息、商业机遇等等。只有进入他们圈子的人,才有可能接触那些信息和资源,从而得到改变自己的机会。要想成功,我们当然需要与别人合作,需要学习和尊敬优秀者,需要认识一些“贵人”。但这不是为了成为优秀者后面的“跟屁虫”,而是将其当作“参照物”,再造自信,帮助自己变得更强。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是我们研究跟踪的对象。张亚勤曾多次提到求学科大是他少年时代最重要的时光之一,因为科大帮他“再造了自信”。
张亚勤是山西太原人,12岁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科大。当时,张亚勤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但报到的第一天,他一打听,发现对床同学的分数比他们山西省状元还要高出30分,后来又来一个江西省状元,又高出他们山西省状元40多分。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张亚勤迅速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同时精英汇聚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再造自信”。这种自信不同往常:以前是一个小地方的自信,现在这种自信,基点已经不知道高出了多少。
“到科大后,我记得第一学期数学考试我考了61分,比较差。语文71分,其他都是六七十分,只有物理考了80,这在以前的学校是很好,但在科大就是很差。所以我首先感觉到差距和压力。到了最后几年,我的成绩最好,研究生考试成绩是学校第一名。这给我的总结是,尽管基础可能比较差,在这么多聪明人中间,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得很好,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自信。”
读书,选择好的学校和专业;就业的时候,选择好的公司、好的领导;创业的时候,选择最适合发展的行业。当优秀者失去“参照物”作用的时候,就是你已经完成“再造自信”、实现人生突围的阶段。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总要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但是拥有独立的自信,则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舆论评价的好坏,都始终能对自己有合理而坚定的信心,而不让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来主宰,才能拥有“山可靠,树可栖”的一生。
5.不良情绪能让你错失良机
丹麦有句格言说:“即使好运临门,傻瓜也要懂得把它请进门。”
如果我们经常存有消极的心态,或者不良的情绪,不用说,信心跟成功就不会走进家门。
在我们的人格当中,构成心态和情绪不良的因素很多,有自身的问题,有外在的原因,感情、家庭、性格、环境、学习、就业等,甚至连身上的服装、一时的天气,都能让人心情不佳和情绪不良。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甚至能够以强制的方式克制自己,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保持信心。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曾回忆道,1973年,他被派到广西南宁第四中学当数学老师。没有比“赶鸭子上架”更叫人沮丧了。他高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必须去给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学生上课。后来,有人这样问他:你在讲台上如何能够自信?
汤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绪,保持乐观,然后自学,他经常就是“上周自己刚自学完,这周就要给学生上课”。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广西考区对考生的年龄限制是25岁,汤敏已经24岁了。他很想参加高考,可有三个原因在向他说“No”:第一,没有把握,除了数学自学过外,其他课程如英语、物理、化学都没学过;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为他已经有份稳定的教师工作,普通师范大学毕业也不过充当一个中学老师;第三,面子问题,和学生一起考试,“压力很大,如果考不过学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丢脸”。
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虑,人生难免有些尴尬,关键在于保持心态的良好和积极,汤敏便这样认为。最后,他参加了考试,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心态问题有两种,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争取机会。
其实,这都是因为对社会、行业、自身职业能力不了解所造成。年轻人在找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籍贯、学习、工作、兴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恰当定位,这样心态的积极才有落点和杠杆。
让自己的心态积极,让自己的情绪乐观,有助于稳定我们的自信。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坚定自己的自信,在对200多位成功人士调研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如下建议:
永远不要有绝对不可能的消极想法;
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树立必胜的信念;
罗列自己的特长、优点以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优势;
学会宽容该宽容的人包括自己的过失,也欣赏别人以及自己的成就;
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培养双赢的合作思维;
学会乐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6.你仅仅从全世界走过
在商业江湖中有个很常见的现象:许多企业往往不是倒在艰难期,而是垮在顺境时的过度扩张中。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者因为前期累积的成功,而使自信变成了自负,进而制定自身实力无法支撑、一口要吃成大胖子的扩张战略,四面出击,或者过于冒进,最终马失前蹄。
你仅仅从全世界走过,自信过头,就会被世界抛弃。
图5-2自信过头的症状
(1)自信别变成自负
1993年,巨人集团推出M-6405、中文笔记本电脑等多种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成为当时居四通之后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年度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同年,广东房地产大热,珠海修大港口、大机场、跨海大桥,史玉柱认为珠海最终会成为像深圳一样的国际大都市,于是开始盖巨人大厦。18层、38层、54层、64层,最后在开工典礼时,史玉柱脱口而出:“72层!”——他要建成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
这是一个至今还被人看作经典的案例,后来做总结报道的《经济观察报》评论说:“只有1亿流动资金的史玉柱,却要建造一个总预算12亿的巨人大厦,这注定是一个过热的举动。”据说史玉柱还没有申请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再次告急,史玉柱不得不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结果保健品业务也因为资金“抽血”过量而卖不动了。
巨人集团走向了危机四伏。1997年初,媒体开始报道巨人财务危机。得知巨人现金流断了之后,巨人在外的3个多亿应收款也收不回来,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被迫停工,国内购楼者也天天上门要求退款。最终,史玉柱沦落为当时负债2.5亿元的“中国首穷”,一直到四年后才翻身。而在吸取教训过后,今天他又创造了新的事业辉煌。
自信与自负、趁热打铁与扩张过快、乘胜追击与穷寇勿追,有时候就只是一个度的把握。如何把握好自信与自负,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尽量使自己心态平和,每一次成功过后,都有意为之地给自己一些危机感,这样才能清醒地审时度势。
(2)自信不要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