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和小星到了农庄里一个小农舍里。这是一个农家小院。只是还有个后院。听雨跟小星便安顿在后院里。虽然条件差,紧挨着一座山,山脚下,很偏僻。村里的住户也很少,又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原本是空着的,不经常住人。是新近才修葺的,徐淑娣家也安排了两个四五十岁的婆娘和及她们的男人在后院照顾她们姐妹两个。男人不上后院,听她们调遣采买东西,女人们为她们洗衣做饭,收拾房间什么的。周海呢,只负责保卫工作,一般只在前院。听雨姐妹两个便安心地住下来。听雨生活在现代,没有下人、奴仆的概念,她也不把几个家人当下人看待,管两个婆娘叫李婶和赵婶,管她们的男人叫李叔、赵叔。管周海叫周大哥。对他们也很客气很尊重,说话也很有礼貌。
李婶她们做饭的时候,听雨看着她们在大土灶上做饭,觉得新鲜。她跟小星也要上去帮忙。虽然被李婶极力劝阻,但是还是略帮一点。又在旁边看着她们做。吃饭的时候,听雨说人也不多。就让大家一桌吃,像一家人一样。,她自己说只有自己跟小星吃饭是显得人太少冷清,吃饭不热闹不算,还会剩下很多饭菜。实际上也不愿意看着几个家人吃自己的剩饭剩菜的。尽管那个时候,农民家庭都很贫困,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嫌弃剩饭。而且家人都觉得吃主人剩下的饭菜一直都是习惯,是天经地义的,主人都那么干净,哪儿还会嫌弃?所以开始都极力推辞。后来推让的次数多了,推不过去了。才答应跟她们姐妹两个一起吃饭。
后来,听雨又把姑母、义母送给自己的金银、衣服之类,除了留下一点自己用的之外,其余的都分给了几个家人。因为她生活的时代,人们都是丰衣足食的,旧衣服都没地方打发,扔了又可惜。她想趁自己的衣服还没发愁打发之前,把它们都散了去,省得占地方。开始大家也都十分推辞,因为主人也曾吩咐过不许向两个孩子伸手,因为她们也是在客边。后又推不过,才收下了。后来,李婶母亲去世,跟听雨告假,听雨又帮了她十两银子。赵婶女儿出嫁,听雨也送了二十多两。因此,家人们都对她充满感激,尽心尽力地照顾她们两个。
徐淑娣也经常派人来送新做的厚点的衣服及首饰、零花钱之类的并带来问候。因为天气转凉了。主要是问她们住得是否习惯,还缺不缺东西。需要什么只管说话。并再三叮嘱她们不要出门,免得惹来是非。听雨每次都恭敬地表示致谢。其实她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人家对她这个举目无亲的人雪中送碳。虽然她不是徐掌柜的亲生女儿,也不是徐淑娣的亲侄女,但他们对她简直比亲生的还要好。她以前所处的商品社会,人人都成了斤斤计较的商人,每天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战,都是只知道算计别人,根本不会为他人着想。跟这里人们的古朴,善良成鲜明对比。这让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徐掌柜也多次叮嘱过听雨她们,不要出门。免得被坏人盯上。
两姐妹一开始觉得这里一切都新鲜,连着玩了几天之后,便觉得有些无聊了。听雨闲来无事,因李婶识字,听雨便请李婶到小镇上的书坊买些书来,把书名列单交给她。买回来后,便开始教小星读书学习。 她发现小星在文化课方面,是学刚学完《三字经》的水平。便教她学些〈四书〉中简单的古文。教她背〈诗经〉里的古诗。又教她算术,打算盘。想到现在要跟日本人开仗,便玩笑地教她学了些日语。小星很是新鲜也很惊奇,对姐姐也更加崇拜。也很爱学习这个。缠着听雨要求她多教自己学习些。听雨笑着答应了。为了尽快掌握或为了怕忘记,两个人有时干脆日语进行简单对话。为了锻炼身体,听雨也经常练跆拳道。小星也更加惊奇,缠着要学。听雨顺便也教她一些招式。告诉她:女子要想保护自己光靠别人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学些防身术,不为攻击别人,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也要学会一些技击之术。两人经常在庭院里练习拳击。为了解闷,听雨后又让赵叔帮忙买了些小面鼓,锣等,改装成打击乐器、架子鼓,全都教给了小星。又教她学了些舞蹈,虽然是为了娱乐,但这样的噪声,也不免惊扰了外人。尽管这里的住户非常少。
大量的学习,暂时排解了两人的精神上的空虚和隐居的寂寞。出门在外,难免孤单,两个人也成为了相互的精神依托,一大一小的两个姑娘整天都形影不离,都把彼此当成自己的唯一亲人。但过了三四个月,两人便觉得憋闷坏了,想要出去走走。又托周海打听消息。又给义父义母写信,问他们京城的情况,她们觉得过了这么长时间了,事情应该已经过去了。想要回去了。
徐掌柜让家人捎来回信,让她们两个再住些日子,等确定没有任何事情了,就接她们去。一定赶在过年(春节)之前让她们回来。还说两个儿子已经中了举人,正准备参加来年的会试。并带给她们些金钱之类的东西。听雨看了回信,也很高兴。说给小星听。而且很快就要过春节要离开这里回京城了,两人便决定庆祝一下。庆祝的方式就是出去到附近的小镇上大量采购。因为她们在家里憋了好久,都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