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一晃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史书上的这一年是极其不太平的,朝局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变化,现实也确系如此。
先是齐王李佑在一干奸佞谋士的劝说下,派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诤臣权万纪,将其肢解,起兵谋反。李世民急召兵部尚书李勋与刘德威前往讨伐,三月三十日,李佑被兵曹参军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长安,被震怒的太宗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
齐王佑的叛乱虽然被迅速平定,但在审问谋逆案时,牵连到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在传讯**出了太子李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皇帝大为震骇,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班进行审判。这个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重量级大臣的专班,见证了皇帝李世民对调查太子谋反一事的重视。
当经过慎重调查取证,认定太子谋反证据确凿的一大迭厚厚的卷宗,被放到皇帝李世民手上时,他满心悲凉、暴跳如雷,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了大殿上,面如死灰地问,”你们说,这个逆子该如何处置?“一众大臣面面相觑,竟无人敢答。只通事舍人来济站出来谏道:“陛下是慈父,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当属最好的结局。”太宗沉默半晌,终是接受了其建议。
四月初六,李世民下诏罢黜太子李承乾,贬作平民,囚禁于右领军。随后又于贞观十七年九月,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但李承乾到了黔州没多久,便猝然死去。
这期间,一众皇子每日俱是战战兢兢,深怕父皇迁怒于他们。李恪更是心情郁闷至极,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太子皇兄及齐王竟然如此胆大妄为,辜负了父皇及一众朝臣的信任与厚望。只是他不明白,已经贵为太子,何苦还要行此悖逆之事。难道是因腿有残疾,内心自卑,故才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甚至走上篡逆这条不归路?唉!
见李恪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阿娇知道他内心的不安与凄凉。兴许,此刻皇子们个个都有兔死狐悲的伤感吧。想及此,她不禁长叹了一声,握着李恪的手,让他的头依在自己胸前。她知道,此刻什么都不用说,只这样默默陪着他,让他明白,自己会始终在他身边,便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所有人都以为,暴风雨已经过去了,一切都平静了下来。但熟读历史的阿娇知道,一切远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不少的腥风血雨。
话说皇帝李世民,连续两个儿子的背叛,让一向英明神武的他,第一次有了深深的挫败感。自从早年通过铁血手段夺得江山后,他一直勤政爱民,礼贤下士,尽心竭力做着一个为人称道的好皇帝。百姓们爱戴他,大臣们敬畏他,本以为儿子们也是臣服且恭顺的。殊不知,如今却被自己最亲爱的儿子背叛,可想而知,他心底有着何种的愤怒和悲伤!
但他是个皇帝,国事繁多,容不得他悲哀,他得尽快从诸皇子中择立一个太子,以期稳定民心。
事实上,一直以来他都很属意李泰。但他知道李泰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便就此事征询众臣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称,倘若李泰日后当了皇帝,定会将其他兄弟都杀死。李世民一听,深觉大臣们的顾虑不无道理,担心李泰上位后他的其他儿子不得善终,于是便冷落李泰,决意立李治为太子。
但深谋远虑的皇帝李世民,其实一直有个顾虑,他担心雉奴个性仁义懦弱,日后其江山不稳。便对长孙无忌说:“公侯劝我立雉奴为太子,不会让国家产生忧患吧?”却不想长孙无忌更是晋王李治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诚恳地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望陛下明察!“
皇子中这个貌似看起来最懦弱的晋王李治,就这样当上了大唐的太子。但经过一段时日的观察之后,皇帝李世民还是觉得他不堪大任,欲改立李恪为太子,便和丞相长孙无忌商量此事,遭其激烈反对,太宗不悦道:”你这样反对是因为李恪不是你亲外甥嘛?“长孙无忌一听颇有些恼羞成怒,遂对李恪记恨在心。
虽然最终改诸一事终于作罢,但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番历史上很机密的君臣对话,却为吴王李恪埋下了祸根,从此长孙无忌对他深为忌惮。以致于在若干年后的一天,不惜以冤案让其入狱,并终至殒命。当然,这是后话!
贞观17年,的确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里,素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也病卒于任。作为李世民的重要辅臣,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他曾先后直言进谏200多次,劝戒皇帝以历史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无不受到采纳。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忠臣”离世,对于李世民来说,心情是复杂的,即为少了一个国之忠臣而惋惜,又为走了一个让自己时时难堪的诤臣而窃喜。
这一年的吴王府,却喜事连连,李恪阿娇又喜得麟儿,取名李璄,加上这几年生的李玮,李琨,李华,阿娇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加上原来的侧妃王氏生的4个孩子,吴王府已经有八个孩子了。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当爹了,李恪依然很是兴奋,自己这一脉人丁兴旺,他很是欣慰。吴王府到处张灯结彩,仆从们个个笑逐颜开。阿娇本不愿这么闹腾,但拗不过李恪,也就随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