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江边长大的,所以,一走进西师画展展厅,立刻就被古月的《纤痕》吸引住了。我久久停立在那不大的画幅前,任思绪在生活的沙滩上漫步。
灰蒙蒙的苍穹下,如磐的巨石屹立在江岸上。它浑身纤痕累累,像个历尽艰辛的老爷爷,瞪大阅尽世事的双眼,审视着站在它面前的每一个人:勇者?弱者?怯懦者?它沉思的神态,凝重深厚的意绪,把我带到了久远的满目疮痍的年代。儿时,在江边上每天都能见到无数的纤夫。那黑黝黝的、饱经风雨、习惯于酷热和严寒的形象,从记忆深处缓缓地走过来:魁伟的、佝偻的、矮小的、高大的,他们衣不蔽体、艰难地然而却是坚韧不拔地前进着。一群过去了,又走过来一群;一代过去了,又走过来另一代,那没路的石头上终于留下了一个个顽强的脚窝,刻上了一道道触目的纤痕。
尽管画家全力以赴地刻画岁月在巨石上凿下的创伤,尽管色调乍看近乎灰冷,但是,他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俯视生活的历程,抓住了推动生活前进的主流。因而,纤痕并不仅是使人回顾磨难的痛苦,它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激情。一缕依稀的顶光投射到石头上,几只欢乐的鸟儿站在石头上,灰暗正在过去而透出明亮的天空,石头左下方泛起红黄的流水。我仿佛听见了“呼呼”轻拂的风声、啁啾欢唱的鸟声、永无休止“哗哗”流淌的水声。我心灵已冲动地伸出双手,并轻抚着道道纤痕,它们是历史的脚印!我心中顿时涌起一种力量、自信和勇气,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期望!
《纤痕》像古月的其他作品一样明朗、充满激情。如果说有什么还不满足的地方,那就是远景被过余地忽视,画面没有开阔的气势,缺乏一种空间气氛,因而削弱了画面结构上那种韵律的艺术魅力。此外,我还觉得那几只鸟儿稍嫌直露了些。
1984年5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