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民生文化比喻成一条古老深巷的话,那么,鬼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块墙砖,伴随着漫长而悠久的岁月与历史,它已经成为民生文化的一块基石。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鬼文化的描写和叙述,可谓无所不及,笔者不想班门弄斧,只是想借其作为结束语,在故事之后,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
在所有的鬼故事里面,鬼神秘莫测,来无影去无踪,瞻园和吴家大院里面的鬼故事中的“鬼”就属于这一类。
“鬼无影”,是因为鬼无形。有形才有影相随。只要是有形的物体,除非是透明的东西,在光线的作用下,都会留下影子。
如果鬼真的无形,那么,那些关于鬼的故事和鬼的影视作品就失去了依托与载体。因为,是鬼故事就得有环境、情节和“鬼物”——不是人的故事,所以不能叫“人物”,就得有足够吓人的外形和脸谱,什么吊死鬼啊,什么淹死鬼啊,不一而足;长长的舌头,突出的眼球,尖尖的爪子,口鼻流血,面目狰狞;无形的东西是无法真正达到吓人的目的的。。
“鬼”,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玩艺——打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创造“鬼”了。一方面,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鬼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见过鬼,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也早在理论上作了有力的论证;另一方面,人又想借“鬼”吓一吓别人,包括自己,想吓人就得借助于有形的载体,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也找不到这样的载体,所以,只得借助于故事。
说鬼无影,是鬼不在现实世界里,只存于人的心里。世上本无鬼,有人才有鬼。我们称之为“人鬼”,吴公祠之迷中的“鬼”就属于这一类。这种动物把鬼诡异的外形和人丑恶的灵魂杂揉、混合在一起。鬼无影,因为鬼无形,但“人鬼”怎能无影?
对于鬼文化中的“鬼”,无论它们的本事有多么神通广大,也不管它们如何闹腾,都逃不出说者的舌头尖,也跳不出笔者手中的那只笔,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鬼”却无处不在,它们埋藏很深,阴险、狡猾而且凶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中的“害人者”和防人之心不可无”中的“人”指的就是“人鬼”。鬼中之“鬼”,有善有恶,蒲松龄笔下的鬼多为善类;人中之“鬼”,必为恶魔,现实生活中的“鬼”全为异类。
对于那些真鬼,我们可以不以为意,让他们在鬼的故事里去兴风作浪,在中国民生文化的古老深巷里继续占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人鬼”,咱就不能客气了,我们要在它们出没、游荡的地方挂上一道符咒,这道符咒不能是“嘛咪嘛咪轰”,而应该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笔者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道符咒,那就是:“鬼无影,天有网。”
独眼河马
写于2008年4月20日
结束于2008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