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以后,徐海初和李正云穿过油坊巷,步入金汤街,走了大概一里地,找到了吴家大院,徐老师以前曾来家访过两次。抬头一看:蓝底白字——金汤街四百七十九号。吴家大院在古镇是非常显著的建筑物,在中街就能看到它高挑的屋脊和灰白的高墙。如果有人问:“吴家大院在哪儿?”对方就会指给你看:“你瞧,就在那儿。”
吴家大院很大,前临金汤街,后接金汤后街,与吴公祠小学隔街翘首相望,一个在金汤街的西头 ;一个在金汤后街的中部,,相距约一里地。吴家大院的格局是三进两院;临金汤街是第一进,中间是第二进,靠金汤后街的是第三进,后院的门早已被堵死。房子的大小规模是;中大,前次之,后又次之;其门窗阶廊、脊檐梁柱的讲究程度自不必说。我们就单来说说吴家大院给人的总体感觉,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概括:阴暗、压抑,深不可测。
之所以阴暗,是因为两边的高墙挡住了阳光,一天之中能看到太阳的影子的时候,也就是中午三四个钟头;你看:过道、厅堂,大白天都是黑乎乎的,七拐八绕的窄巷,蜷缩在那些角落里的如同文物一样的老人,加上那直插云天的院墙,你能不感到压抑吗?深不可测主要体现在:前院和后院偏西的地方——石板路的西面各有一个井,上面有一个大盖子,挪开井盖,好家伙,黑古隆昸的;房子多,所以,门也就多,门多不是人气旺吗?不,门多。要是都开着,再有个把人走动,那还差不多。可是,这里的门几乎没有敞开的,要么锁着,要么掩着,就是留那么一点缝隙,明暗相间,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暗藏杀机”、“危机四伏”什么的,或者使人感觉到那里面会突然有一个幽灵飘出来;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前院有一个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土丘,上面杂草横生,乍一看就像坟墓,就在和井相对应的石板路的东面,这还不算,往跟前走几步,你能看到一个大黑洞。正在徐、李二人感到纳闷的时候,吴晓晨的爸爸赶来了。
“徐老师,你们来之前怎么也不说一声啊?”
“你好,老吴,我们就是随便看看,老吴,这……”徐老师指着黑洞和土丘问。
“这是防空洞。”
“防空洞 ?”
“是啊,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镇上让挖的,还用了我家是十几根房梁呢。”
“原来是这样,我们还以为是——是地——是地窖呢。”小李是想说那个东西的,觉得不妥,改了口。
“是啊,早就该填上了,又怕什么时候再让挖,谁知道呢?”
是防空洞,而不是坟墓,这和深不可测挨不上了吧。不过,这东西放在这儿,就怕生出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总之,对人的心理还是有负面影响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黑洞,恐怕连脚趾头都会产生出丰富的想象来。
照理,徐、李二人应该打退堂鼓了吧!正相反,如果我们把吴家大院比作磁铁的话,那么,这时候的徐海初和李正云已经变成了铁。在老吴的引导下,他们来到后院,这里一共有七间房子,分作两处:一个是南北向,有两间;一个是东西向,一共是五间。东西向的房子原来住着五户人家——一户人家昨天搬走了,就是靠竹林的那一间;南北向的房子没有住人,老吴说那两间堆放了一些杂物,没有把他们带过去。不过这没有关系,小李老师可以帮助我们满足好奇心:他撇开徐老师和老吴,径自走了过去,在两排房子之间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相隔,在两间孤屋前面三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池塘,池塘深入到竹林的腹部,有一座小石拱桥跨越池塘,通向孤屋。小李老师没有放过每一扇窗户,他在南边的那扇窗户跟前看了一会,然后招手示意徐老师过去,徐老师撇下老吴跑了过去。老吴不紧不慢地跟了上去。
“什么事,干嘛这么神秘兮兮的?”
“你看。”小李指着窗户里面。
徐老师把脸靠在窗框上,手挡在额头上。窗框已经变形,窗户玻璃仅存残片。徐老师看到了一口棺材,很大,黑漆漆,阴森森。
老吴走过来:“那是一个寿材,是晓晨她太奶奶百年之后用的”。
前面,我们提到吴家大院的深不可测,在这么一个孤屋里,有这么一个东西,虽然洞口未开,但要比那看得见的黑洞——包括那些门缝里的黑暗都要让人心里没着没落的。
这时,又有一个马姓住户走过来和老吴打招呼,说他家已经找好了地方,明天就搬家。这对徐海初和李正云两个人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提醒了吧!
出乎老吴的意料:徐。李二人当下决定住进吴家大院,正好一人一间,明天下午就搬。于是,老吴拿来条帚、抹布,并且拎来了一铁桶水,三个人把靠近竹林的那间空房子打扫干净,并且把门窗擦洗了一遍。徐老师和小李还对床等家具作了一个初步的规划。这间房子紧靠竹林,室内的光线也比较差,小李老师自告奋勇占为己有,这个年轻人从小就是在那些恐怖的故事中长大的,他的爷爷就是一个老刑警,哦,前面我们忘记介绍了。李正云是四川重庆人,从小在山城长大。徐老师比较了解这个小伙子,在吴公祠的重重迷雾中,他不但没有寻觅到任何可疑的线索,反而被弄得晕头转向,就像一个在战场上杀翊而归的战士,所以,徐老师没有说什么,反正,两间房子靠在一起。
离开吴家大院的时候,天已经上黑影子了,吴家大院虽然住了近十几户人家,但人影却出奇的稀少,而且,即使有人走动,也像幽灵一样转瞬即逝。徐老师和小李从后院到前院,再到出大门,一共见到两个完整的人,一个是住在第二进的西厢房北边那个门外面的耄耋老太,她坐在板凳上想站起来,可是由于重心不稳——她的身体就像一张弓,她一只手抓着门框,另一只手撑在竹凳子上,身体慢慢向上,两腿抖动的厉害,等徐老师他们走出弄堂回头看的时候,她才将一只脚迈进门坎里,徐老师在这个完整的形象身上没有看到“恐惧”这两个字,也许是因为即将跨进鬼门关,所以才毫无惧色。还有一个完整的形象是吴校长,也就是吴公祠小学的现任校长,徐老师他们是在走出吴家大院的时候遇到他的。他们两人的心里很纳闷,吴校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徐老师,小李,你们这是……”吴校长笑容可掬。
徐老师和小李面面相觑,因为这位吴校长在教职员工的印象中是不会笑的,在大家的记忆中他从来都没有笑过。
“吴校长,我们是来租房子的,听说这里有空房子。”小李道。
“哦。是这样。”吴校长左手从鼻梁上摘下眼镜,右手从中山装上面的挂钢笔的小口袋里掏出手帕擦试镜片,“你们俩在瞻园里面不是住得好好的吗?”
“好是好,就是不方便……”小李和徐老师相视一笑,“这里正好刚腾出两间房子。吴校长,您怎么在这儿?”
“我——我就住在这儿。”
“那么,您和老吴、吴晓晨是?”
“晓晨是我侄女儿。”
徐老师感到非常诧异,他到吴公祠小学教书已有些年头了,压根也没有想到吴校长会和吴家大院扯上关系,更不会想到吴校长会和吴公祠小学扯上关系。吴公祠最早是吴家的祠堂,后来改做学校,解放后,房产归国家所有,学校继续由吴家管理。既然这吴校长归属吴家大院,吴公祠又归属吴家大院,那么,这吴公祠小学也就能够和吴校长划上等号。以前,徐老师就曾经把这位吴校长和吴公祠小学放在一起琢磨过,这么说吧,这吴校长给人的感觉是:一方面,这吴校长就是吴公祠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这里早已经不属于你啦,请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平时大家很少看到吴校长,但大家却又感到他无处不在。
徐老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走,到我家去坐坐再走。”说这句话的时候,吴校长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院门。
“改日再登门拜访,时间不早了。”徐老师婉辞,“吴校长,明天见。”
“明——明天见。”
徐老师和小李刚走出几步,吴校长又从院门里折回来:“徐老师,你们二位等一等,要不明天我在学校里面再给你们腾出一间房子来,就把你们旁边的那间阅览室腾出来,让你们分开住?”吴校长的眼睛里充满了关切。小李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不麻烦您啦,我们已经和老吴说好了。”徐海初道。
吴校长没有再说什么,走进了吴家大院。
徐李二人目送着吴校长走进吴家大院,然后踏上了回学校的路。路灯已经亮了,它在石板路上描绘出了两个越来越短、然后又越来越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