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吴铁口密信后火箭生意也迅速恢复增长,合作者也是快速增多,甚至是有人闻说直接带着家产过来要求在方家谷获得一个避难之处的。
这些直接找过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将被元围攻城市或附近城市的富户,方家谷的影响不大,就附近二三百里地方人。这些人逃避到这里一方面是慌不择路,另一方面大多数也是与方家谷的合作者有亲友关系,不然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不是。
只有少数几人乃是往非战区逃难时闻听方家谷名声后选择过来的,相比听闻亲友举荐而来方家谷避难的人这些人更是属于病急乱投医的选择。
在城市被围攻前逃跑的人细软基本上都带走了,除不动产外七七八八都带着,因而进方家谷要求避居时还有足够的财力,也有少数是城市被占后逃出来的人,这些人经济上窘迫些。
接待到第一例这样逃难而来的人时主管这事的唐人杰有些为难,因为现在的政策是只收物资不收钱,而欲托庇于此的人不可能随身带着如此多的物资,即使他们的钱财再多也不可能。至于安置地方及房屋之类倒不成问题,原来合作者的房屋大多数已经建成那是有名头不可能动外不算,方少云早下令建设一些备用房正好派用场。
向方少云汇报后,方少云一思考决定还是收。近处只收物资不收现金办法可行,远一点地方的人和平时期也没什么问题,现在战乱如此做就是将这些人拒之门外。而方家谷缺少人,这些人有文化者比较多,为付不出实物将人拒之门外有点可惜。况且方家谷也不缺储备粮,比之粮食更缺人。
于是作出此类情况可以加收些钱,另外在服从方家谷管理外,人员应该听从调配。这些个条件不苛刻,人住进来了不服管也不可能,而且到了地头不住这里其它地方也不放心。
这些先逃跑的幸运者之后是一些丢失大部分财富的人,对这些人要求进方家谷方少云也同意,但只能当作普通人参加合作社,有特长者会加入到各种岗位上去,如读书较多的充任各级教师或充任文秘事务。
这事让方少云得到启发,他派出不少人出去到战区搜罗流离失所的年轻人或工匠。特别是青年妇女更是多多益善,因为方家谷性别失衡严重,短期内外面战乱没有人顾这事,今后会有后遗症的。能乘机弥补一下总是好处多一些,另外青年妇女也是好劳动力,山谷内如布匹靠外面运进来就是缺少劳动力。
到那些地方招人需要二三个月以上才能见成效,元宋大战启动方少云忙了一阵这些因战争而发生的事后,等走上一个新的平衡后又去忙他的枪械研究了。
现在枪管生产量已经大大超出需求,二米一根管子挑挑拣拣二根枪管总是有的,再打个折扣每日一百五十根一年五万多,再减去机器修理工人修假一年四万根左右,这个量负责整个大宋军队才差不多,方少云手下才几千人,一二个月生产量就宁可以满足了。
再生产更小型的拉管机不必要,最多少开工点。但枪管有了枪机还没有,要发射速度快前膛枪没有可能性,而且是无壳弹发射也不可能,为此必须造出枪机才行。
方少云的方案是枪管热镶在枪机座上,子弹为铜壳,弹头为铅皮铁芯,底火用****他不知道配方与制造方法就采用炸子一类配方,经几个研究才成功。而枪机为直拉栓式,撞针为弹簧推动。
想法很好,可这个要实现难度不是一般性的大,需要攻克的难题不止是一个二个。如方少云前世虽然打过几十年工,见到过使用过不少机械,但他只是个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对使用过的机械真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即使做过几年维修工,小厂没什么讲车、铣、刨、电焊、风焊随你弄只要修好机器就行。但这个经历对他了解机械原理帮助仍然是碎片化的,毕竟没经过系统学习,只有部分实践经验而没有全方向理论知识支撑。
再说枪械更不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他当过民兵算是打过几枪,但没有拆卸过枪械,这方面比军人穿越者劣势许多。
没经验与不了解怎么办?方少云的办法是试验。怎么试?放大样试。
所谓放大样试就是用质地细腻的木头,方少云让最好的木匠将自己的设想放大几倍,做成一个个零件,然后试验扣扳机的有效性;直拉栓的闭锁性;卡笋、弹簧、撞针,子弹位置等等零件的形态、大小等。
这些试验为什么要放大?那是放大后更直观。为什么用木头做零件?那是修改、另造简单。
为了造枪方少云几个月前专门弄了个试验室,试验室由他带领的十个少年及二个木匠组成,少数其它零件临时由其他工匠制造。试验开始就是造了一支只带极少部分枪管的三米长的大枪,然后就是不断地试验各零件是否合用,往往换了这件换那件,改了一个零件整个推倒重新来过。
第一次制造的大木枪很快改得面目全非索性推倒再来,于是重新制造了一把新枪,直到第三次大改后主要结构才稳定下来,主要是细节方面还在推敲及从可靠性方面上考虑是否改动。
到这个时间已经可以生产真枪试验效果了,方少云把尺寸缩小到实用状态,然后根据比例将各个部件、零件画成图纸,让铁匠及手饰匠人去制造。
为什么要让手饰艺人帮助造零件?那是卡笋、扳机、撞针等零件小而几何图形复杂且精度要求高,铁匠只能生产毛坯,需要手饰匠人精细加工,不然根本装配不起来。
就算是如此精雕细刻生产的零件装配时仍然有些不和顺,经过小小修改才组配成功。然后是空枪试验,等试验觉得差不多时其实大多数零件都有些改动,于是重新按新试验结果制造了三把新枪,用了手工制造的几千颗子弹开始试枪。
试枪时护卫队大多数连级以上干部都来了,他们是方少云自己让来的,不然他们不可能知道也不敢过来。这枪今后还是护卫队用的,让这些干部先尝试一下也有必要,反正也是要有人试枪的,所以将这些干部唤来一举二得。
这些干部不少听到过方少云念叨枪的厉害,更知道他最近就在研究这个神器,知道这个方少云念叨很久也研究很久的神器已经成功让他们去试用,都是兴奋不己。只有一二个轮值干部有点怨念,嫌自己运气不好,这样的机会竟然错过。
水民等几十个人排队来到火炮试验场,见到的是一支怪模怪样木头上装着一根细铁管的东西。方少云在场他们虽不敢责疑,但心里却是很是嘀咕,这么个小东西有多大威力?就算是与火炮一样发射铁丸也能有多少力量?
方少云因为采用的是十厘米口径的长尖弹,所以枪口比历史上的火铳口径小多了,使这支枪看上去更加不起眼了。
干部们路远,过来时一切试验准备就绪。只见百米到三百米每隔五十米立了尺来宽二米高的木板,首先试验的是弹道。只见水泥基座上一支枪夹紧了对准远处的木板,方少云不看干部们兴奋之情退掉了十之八九的脸色,向操持的少年下令开始。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开枪是用细麻绳拉动扳机的,只见那少年轻轻一拉''乒''一声响起。方少云见枪支夹着没有振动非常满意,因为这样试验出来才比较准确。但干部们听到这声音更失望了,如此小声济什么事。
一枪发射方少云过去看弹孔检查弹道,这个关系瞄准器制造,过去一看没有高度差非常满意。随着他过来的众人见三寸木板只见一个小孔都有点不敢相信,因为现在装备的钢臂弩最多能露出来一点尖头而已,二者的威力不能比啊。
方少云对干部们的心理变化当然看在眼里,心里好笑想:小样,这就唬倒啦!这还未拉膛线哩!
接下来一支枪试弹道,散布率与威力,其它二支由水民他们试验,每人打十枪,这是试验使用性与故障率及使用寿命,随他们怎么开心怎么用。
二百米处三寸木板基本上能上靶及差点儿击穿让水民他们咋舌不已,这威力比弩强了几倍啊,二百米外可以打击敌人,那岂不是说只有我打人家,而人家只能挨揍还不了手啊!
枪的试验是成功的,未拉膛线已经有二百米以上轻甲杀伤力,弹道试验散布试验都比较好,平直弹道虽不到二百米,但二百米散布率在二厘米之内。
这个数据在后世被扔到废铁堆也嫌次,其实威力已经横扫鸦片战争前所有的枪支,而且射速经过试验每分钟十枪是极限,列阵每分钟五发肯定能行,这个射速也是横扫鸦片战争前所有的枪支。
枪试验成功方少云可以松口气了吧?可以正式生产了吧?
可惜方少云没法松口气,因为试验的枪几乎是纯手工制造的,工业化生产根本八字没一撇。这样的枪手工制造成本高外质量也不稳,而工业化生产这枪管成功了,整个枪机需要钻、铣、刨、车、磨等加工手段一样也没有,一些外型复杂的零件将采用模锻可还没有模具。
另外枪要用没子弹那行,子弹的铅外壳压制,铁弹头芯,铜壳套,底火等那样不用大量生产。难关还有不少,想用此枪尚早。
如方少云刚要动手生产枪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试验枪时只考虑了可行性,加工性没什么顾及,如今想生产才发现这个设计缺陷,因而没正式生产先将枪又重新设计了一遍。
随后方少云投入车、铣、刨、磨床等设计与制造工作,及模锻工件模具制造加子弹生产的模具,还有生产用的压床、压铸模具等设计与生产中去。
这一长串项目就够方少云死上不少脑细胞了,亏得现在大型铸造不大用方少云费心,其它不少事如压力铸造等有成熟经验,模锻模具有硬质钢材可以让首饰匠去琢磨。至于车铣刨等也有助手可以分派,如此一来到年底已经看到枪支可以正式生产与正式装备的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