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弘范与忽必烈扯皮时因蒙元退守策略护卫军轻取四川后,与蒙元军在川鄂边界与蒙元军对峙外留一部分军队外其余入陕而去。面对此节忽必烈与蒙元文武大臣除了想不通还有就是稍微松口气,因为经过千般盘算与总结历史经验证明,护卫军若通过此路线来攻打中原最不靠谱。
因为护卫军战略虽然看不懂却是采用所有人认为最不可能支持护卫军大举进攻中原的入陕线路,忽必烈觉得形势似乎是还未到危急关口所以逼迫张弘范回军也不大坚决。日本征服不易,只留下高丽军怕压不住阵角,所以形势紧张他催张弘范回军态度坚决些,形势不危急也有点舍不得放弃日本的利益。
不似蒙元对护卫军入川分析不出真实意图造成应对左右为难,作为战略主动出招一方方少云与参谋部早已分析过蒙元可能的反应。而蒙元反应不外大举增兵与护卫军争夺四川;固守不退,挨一步是一步;主动退守汉中甚至是川鄂边界。
这三策大举增兵时间上没有优势,而且蒙元军绕道入川困难重重,粮草运输还要加倍。反之护卫军二路入川粮草可以逆水而上,虽然此举比顺流运输效率差几倍,但也比蒙元军效率高几倍。这是粮草运输优势就让蒙元在四川大战的愿望破产,况且蒙元还要防护卫军入川是虚招。
比较蒙元入川出川同样不容易护卫军顺流而下到达江淮战场可说是火箭速度。若其辛辛苦苦增援四川十几万军队发现上当,而江淮战线正因缺少兵力而在崩溃岂不让忽必烈吐血三升。
因种种因素蒙元大举增兵四川不可能,而固守拖着挨时间同样不可取。固守各地兵力分散,只有被动挨打逐渐被消灭而无一点积极意义。
虽然蒙元可能搞不清楚护卫军入川意图,但忽必烈肯定不会处处把关寸土必争。最可取战略还是集中兵力守卫关隘,所以主动退让到汉中或川鄂边界的可能性极大。特别是退到川鄂边界与防守襄阳方向的元军形成背靠背布置态势,如此一头进攻根本难于取胜。
有这个分析护卫军入川不久蒙元军便大举后退的情形方少云与参谋部并不奇怪。面对此情形因早有判断所以命令护卫军一边缓缓压上清剿所有蒙元残余武装与势力,为后面工作组清道,一边前进直到将蒙元军赶到川鄂边界知道对面元军已重兵把守才止步也修建起自己的防线。
防线工程初步完成此时已经是近十月,护卫军分军入陕。元军见护卫军分兵也没有动作,这一来是既定策略不需要他们进攻,二来护卫军的防守十倍兵力也没有信心去打破。反之他们现在的防线都是依山傍水卡在要隘又比较坚固,守一下还有些信心。
方少云的战略是包围元军,封堵了元军复入川之路第一阶段任务是完成了,留下防守部队后分兵攻略陕西。攻略陕西的军队也不多,只因此地不大富裕又是蒙元后方,元军在此守军也不多,而且粮草弹药补给不易护卫军未到兜拦封堵元军逃跑之路时,所以此时正是加紧运输物资作最后准备时。
护卫军入四川已经开春,到秋收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秋收后新兵经训练开向南疆与拓边军队混编后组织了三个部分。这三部分一是仍然执行拓边挤压战,另二支部队一支大部分是老兵组成,另一支新兵为主。而他们分成三部分后分别进行了训练,而这训练与他们的任务有关。
其中拓边部队与新兵为主的部队有老战士在,进行的也是常规训练,而老战士为主的部队与二个水军陆战旅训练的内容比较特殊。这支部队除了常规训练外主要是抗晕船训练与如何边行军边封锁消息等,虽然封锁消息与夜行军护卫军是常规训练项目,而这次训练更严格。
除了这些训练还有与实物一样大的一个城市模型,虽然建筑都是乱七八糟木头搭建了架子,外面草编泥浆粉饰但外面看起来象模象样。部队被安排先后进入程序与所要控制的建筑物,虽然任务没有宣布但这支部队一经过这些训练都明白自己部队将会乘船袭击某个蒙元大城,而最可能是蒙元都城----大都。
护卫军在方少云调理下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不是说任何战斗先要模拟一番,这个是不可能的。如野战只能设定几种基本情况让部队先练熟,然后试着变化组合。这是应急措施训练,而主动发起的战役战斗各级参谋部会制定多套计划,将变数分成几类制定出几个基本方案。
对各种变数尽量考虑周全并制定预案乃是为有备无患,而这样搞模型只能对付特定建筑与城镇。老兵们大多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加上这模型占地面积巨大,又进行抗晕船与隐蔽行踪训练,他们肯定会猜到这个训练是为乘船长途袭击蒙元大城。
而这时代大城又沿海岸不远的不多,况且大小军官们军校培训进进出出多次,岂能不明白如此大动作攻打个不重要城市也太儿戏了。几个要点加一起考虑虽然上层没宣布作战计划,但他们自己也猜出十之八九此举为攻打元大都。
这是没办法的事,久病成良医,久历军伍又是经常培训,护卫军的军官肯定素质高出蒙元军队的军官几倍以上。这时代中下层军官基本上不识字,能读命令与写份报告已经不错,军中庶务全靠文人在干。主要靠荫庇、裙带或勇武提拔上来的,所以仅是军官素质护卫军便完胜蒙元军。
因为干部素质高如此训练肯定会暴露目的,所以虽不大可能会泄密出去这次训练是全封闭的。不过这个训练仅是加强某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为期只有短短三个月,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形下也不可能传出消息。而且对着模型训练还是最后一个月才举行,这是为记忆不忘记,也是不让部队多议论此战目的。
为这次两栖作战特训的部队可以只用三个月,而为这场战役的准备超过了二年。首先登陆地水文条件与沿途村子人口、道路状况要一查再查。初查是比较与选择,再查是落实细节,复查是隔几个月看有什么变化。而这调查也包括大都里元军布置、兵力等状况及大都的地势、街道、衙门、重要建筑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仅是为调查假各种身份去大都活动过的人不少,时间更早在数年前就动手。正因为动手早也没引起蒙元警惕,而此后复查毕竟比较简单,有个一般身份掩护就能轻易做到。另外江淮、襄阳二处侦探或难度大些,这大都附近地区反而没什么人管,入城只要收钱查问乃形同虚设。
有情报支持便成功了三分之一,有一支相关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另一个三分之一,还有个三分之一是船只。这方面护卫军也不缺,首先有十艘千吨级沿海巡洋舰护航安全上没什么问题。其次十艘三千吨中近洋贸易船加数十艘三百吨以上的大船加起来超过十万吨,短途运输五万人马改装一下还是能行的。
当然这个规模在方少云设想时尚缺一大半,这些年方少云虽非常想造出机帆船但仍然只能下令大造普通帆具运输船。特别是他下令建造了十艘二千吨级专用运人船,这船隔层隔舱比较密,装人比普通货船效率高几倍,只是装货麻烦些。
造这样的船不是方少云丧心病狂为此次战役不计成本,而是这样的船运输流放的人也效率高。用于此次运兵可以算正用也可算是借用,因为运兵的次数不会多于运送去台湾、琼州流放的人,暂时也不大需要运兵去征服什么地方。
不多说专业运输人员的船造得合不合算,总而言之华元五年冬十一月初方少云带了军委几个人到庆元后世镇海处为远航船队送行。此时时机已经成熟,再拖一年弊多利少,所以他下定决心几天前就在作战命令上签了字。迟疑不决没什么好处,经过这些年奋斗他的心早已十分坚强。
况且此事对两栖部队来说危险主要来自航行,真正计划泄露一要忽必烈肯信,二要其有许多军队才能布置包围圈。所以登陆、袭击大都危险不大,最大的失败也就让忽必烈逃了,或者泄密造成大都兵力增加许多,强攻之下大都被打烂了,而部队伤亡不小。
只是有这样的可能方少云也不能不签发作战命令,打仗从来没法保证什么,为迅速解决北方他觉得唯有此举才能投入小收益大。但代价是比较冒险一点,很可惜世上没有仅是好处的东西,所以临别嘱咐的话已经说尽他只能用力摇摆了一下此战指挥官方水生的手。
此战实乃关系北伐是否一举成功,虽不是孤注一掷成败关系极大,方少云也有心亲自出马。但这事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他们的意见是此战不关系中华帝国生死存亡,也没有太多难处理的临机决断。领军将领只不过按计划行事即可,要皇帝亲自出马太夸张,就算是蒙元获得密报调二十万军队回大都也吃不掉这水陆六万人马。
道理如此方少云明白只是放心不下才欲亲自走一趟,被众人阻止又没有过强硬理由只能退让。不过此战终究重要,已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方水生出马担任了总指挥官。连总参谋部也随行近半人组织成一个临时指挥部,这规格与执行斩断魔掌计划一样郑重。
随着船队离开本来比较荒僻又已经迁走原来的一个渔业合作社居民的军营一下子唯剩北风呼啸声。方少云等人送走船队环视军营与临时码头一圈才离开,此战顺利的话中华帝国可能再无这么大的战事。而且一战可收复幽燕十六州,让众人心情激荡,一时间难于平复。
远方渐渐消失身影的帆影,近处静寂无声的营垒;决胜数千里外的奔袭,一举攻占大后方蒙元都城;交杂心里的期冀、担心非一言可以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