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云设计的这个战术是始终在边境保持这样一波波压力直到海岸线。因为一波波建造军营、了望台向前推进看似很笨成本很大其实这样推进不怕对方突然反攻,对方来多少军队己方即刻可以作出反应。
而且每次作战己方虽然是客具体到战场反而成为主人,属于标标准准的反客为主战术。道路、粮草、营垒一切自己都准备好了,而且是有前出的了望台及快速的灯光通讯加上武器比对方先进几代。一个营守着上万人也别想打破营垒,而且援军几天内就会大批到达,再大决战也不怕。
而且决战越大下面再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越小,当然关键是决战胜利了也不冒进。完全根据修建了多少路,安置了多少合作社,控制区内不稳定因素的根除情况来决定向前推进速度。最关键每向前推进一段距离落实占领要会安排一些合作社及村、乡、县、府等各级政府,从开始是临委最后变成省。
这个战术方少云称之为吃萝卜,生吃萝卜要剥皮,俗语称吃萝卜是剥节吃节、吃节剥节,语义有得过且过调侃。但方少云这里是拱一拱占一段,将每年占据的地消化掉,除非是海或喜马拉雅山脉这样的自然分界线才停止向前。因为这样的分界线才能不让外敌轻易入侵。
如此一来更广大的区域完全成为一家人,将来地下资源与民族矛盾不会存在。这方面因为后世在正讲究弱肉强食时代中国正衰弱地方被侵占不少,后世纠纷的地区也大多在此时造成。等自己强大起来形势变了,西方殖民主义却都成为最和善的好人或改吃素的狼。中国在边境冲突上只能一再克制,因为声音大一点也会有人指责我们大国沙文主义,这让前世的方少云不爽又无奈。
这个不爽与无奈他现在可以弥补,办法肯定是因地制宜,在东南亚大家成为一家人的方案该是最好,其它方案他暂时还不必考虑。推出去战略至少完全占领草原是肯定的,因为不完全控制草原打败一个敌人容易,阻止不了另一个敌人在这地方兴起,一旦强壮起来就会对富裕的中原产生贪婪之念。
接收整个江南后政府工作是继续发展经济,而护卫军一方面是将内部一些不安定因素控制与消灭,其次是从中华帝国成立后在所有边线进行压缩战术。这战术首先是针对少数民族土司部落,等这方面展开后计算兵力只要充足全线推开。
除此以外在四川也恢复攻势作战,此举主要是逐渐蚕食蒙元统治区,并作一个不承认蒙元在汉人地区统治权的姿态。至于为什么仅有姿态而没有大举进攻的问题方少云的解释是现在向蒙元进攻容易,但要救济北方与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力有不逮,加上干部不足,不如歇歇力再北伐。
再说即便是要北伐从四川开始也不是一个好选择,从长江中下游打过去更便捷。不过他现在有个担心,担心打狠了蒙元会逃走。逃走不要紧或者是好事,但中华民族历代典籍与南宋宫廷所藏典籍之类被他们运走就不大好了。运到草原一时追赶很难,而且他们还可以往更远地方运。
历代典籍经常损毁,要有个妥善办法才好。另外向北方进攻与在南方作战不一样,不管地理还是心理蒙元军会占据一定优势,而且对付骑兵也是个新问题。所以一旦动手与在江南作战不同,另外没有水运后勤压力非常大的,所以作战计划要仔细权衡马虎不得。
实际上方少云早已在考虑北伐问题,北伐不用说肯定要进行的,特别是现在他就有这个能力,关键在于什么时间与采用什么战术。
历史上南方政权或退缩到南方一偶的政权如东晋、南宋最热门话题是北伐,有的人还孜孜以求一世都在追求这个愿望。如陆放翁临死还关照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对这样的人方少云前世很敬佩,这世也是同样心情。当然敬佩是敬佩他们的精神并不敬佩他们的行动,因为这些人心里虽然有梦想,但在实际事务上基本上没什么好办法。即便是有几次北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或总计划,只是打到那里算那里,连后续粮草都不充足。
如此草草北伐取得一些边线作战胜利容易,一旦向前推进问题会越来越多,不是失之后继乏力就是败于轻敌冒进。每次北伐开始前都是一心直捣黄龙,其实那有这样容易,边线战可以乘敌力弱无备,一旦向前推进双方的优势疏漏便会互换。
这推进越快后勤供应就越难,各部队配合越差。所以南方北伐唯一方针应该是利用南方人力资源多、物质丰富的条件,沿运河到海岸之间区域步步为营,将这块地方占领后再步步为营将敌人驱逐出长城外。可惜嚷嚷着北伐的人无远见又性急,有力北伐的人同样没远见又急功近利。
历史上北伐唯有朱元璋算是成功了,但他的成功有元自己虚弱与腐败的原因,也有北方已经打乱到处是义军的缘故。所以他的一字平推将蒙元驱逐不是可以借鉴的孤例,完全是有坐收他人果实的嫌疑。
虽然历史上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但方少云知道护卫军北伐一字平推获胜是肯定的。关键倒是掌握节奏不让元军利用骑兵多速度快突然袭击己方小部队与后勤运输队,就不会有多大损失,反之一味快速突击被元军钻了空子吃点亏也有可能。
不过如此作战方少云有点不愿,因为慢慢一字平推让北方再经历一次战争更加残破。另外慢慢平推过去蒙元打守城战还可以一个个拔钉子,在火炮支援下攻城比较容易,若是其专用骑兵游斗就比较难处理。总而言之一字平推需要大量兵力将所有城市占领起来,将主要道路封锁了逼敌决战或将敌赶走。
将北方元军打败或驱逐出长城不难,只是兵力少反复争战地方打残了,兵力充足处处设防将蒙元挤走不难代价太大。而且蒙元一见败局已定多半会连人带物逃窜,这人肯定是工匠,也是方少云所想要的;这物是宫殿里的历代宝物与典籍,这些被带走也是不好。
当然方少云开始考虑北伐时有点超前,那时还刚与蒙元谈判结束双方正在交接江南之时,北伐可是真正的八字没一撇哩。考虑早也有好处,什么战术利弊得失可以反复推敲,据他推敲忽必烈的心态这北伐江淮间战斗结局变化很大。
若是元军江淮间作战失利不大,那么坚持黄河以北继续打下去的可能性极大。若是一开始在这里损失太大恐怕他会主动放弃溜走了,这溜走当然不是仅带了少数人溜走了,而是带了主要军队、工匠与财物离开中原回到草原,而军队恐怕再次向欧洲进发。
因为此时不似元末,元末整个蒙元完全分裂,逃到草原没什么生路。这才对朱明军队步步抵抗,冀望能够挡住攻势留一块地盘。而实际上朱元璋、朱棣对驱逐出长城的蒙元也没什么好办法,不仅没能将之驱逐远去反而被其常侵入长城之内来,多次打到北京城下,连皇帝也掳走过。
当时蒙元退路只有草原,朱明军队也不怎么强悍所以才节节抵抗。现在护卫军的强大忽必烈已经领教,作为有抱负的枭雄不可能宁肯在一棵树上吊死。见到护卫军北伐势如破竹形势不妙,他可以重新回头与堂兄弟们合力再征欧洲以图再起,留下草原当隔离区。
反正汉族人从未长期统治过草原,而中原王朝皇帝也不会代代英明。这是方少云替忽必烈找出的理由,而实际上换一般的封建王朝重新兴起,少数民族入侵----赶出去----再入侵----再赶出去的循环肯定还会继续下去。如朱明兴起后满清就是重复了这样一个过程,让后人唯有一声长叹。
这个循环方少云肯定要打破,不过第一步是如何花最小代价恢复北方故土。这也就是说漂漂亮亮把北方从蒙元手上夺回,而不是再在北方大打出手,将北方打烂了,东西让人运走了。如此的话又要一次大救济,东西运到草原不提损坏拿回来困难重重。
因为传统北伐要胜利容易,要花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全面胜利极难,方少云考虑再三觉得只能用直捣黄龙之计了。不过他这个直捣黄龙并非是让部队突破江防后一路追赶,一下子攻占和林、上林这二个蒙元草原都城,而是用水路进兵一下子攻占元大都,如此即便是忽必烈抓不住想来也不敢再顽抗下去。
这是个非常胆大、异想天开的计划,毕竟大都不是泉州。抓蒲寿庚其手下只有不到一万人马,而且还有不少属于民兵类型,主要是其船只多水面力量不小。但被护卫队突然袭击冲进城墙,其实那时蒲寿庚有点反抗能力也不多了。
蒲寿庚只是客居中国,南宋一点不歧视还委任他为市泊司,但他投降蒙元不算还残杀赵氏族人与其他南宋将士。恩将仇报如此地步岂是不耻二字可以了之,方少云用水军突袭泉州乃是实在气愤这种小人行径,也是泉州用水军突袭容易成功。
用水军突袭泉州一来蒲寿庚兵力不多也不强,二来上岸就是城墙只要速度抢进城容易。而且即便是一时间抢城失败攻城也容易,三面临水莆寿庚欲逃不得。这泉州条件如此元大都却是大不一样,首先是从海岸到大都要走四五天路,这会暴露行踪。
其次元大都有好几万侍卫亲军,号称三十卫轮流值守。这侍卫亲军最早称怯薛军由各大小贵族子弟组成,虽然号称三十卫每卫万人其实不过十几万人,加上轮流值班在大都五万左右的兵力还是有的。对付这样一支军队少不得也要出动五万左右护卫军。
这么多兵力隐蔽行军接近元大都肯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仅运输来说问题还不大,隐蔽接近突然袭击占领城墙更加关键。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将大都完整拿到手,而这大都在手不管忽必烈死活蒙元的抵抗信心肯定低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