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或有人认为是杞人忧天,包括护卫队主要干部一开始也不理解,方少云为什么要求每一战必须尽量全歼敌军。对一支敌军击退、击溃、击败、歼灭、全歼不仅是战果不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词乃是实实在在的真知灼见。
根据对岳阳侦察发现元军对护卫队武器与战术的经验是有所总结与总结成果的,这主要是之前无法尽歼敌军的后遗症。或者说元军迟早会对护卫队战术有所了解并试验一些应付办法,这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你将武器拿出去用被人看出点什么无法避免。
况且火药用于武备南宋已经作了许多尝试,虽然南宋军备中火药配比与使用手段都远不曾登堂入室,大门却是已经打开一线。正因为如此护卫队一使用火炮火枪,未见实物忽必烈可以马上令人仿造,因为实用的火器此时仅剩下一层纸一戳就破。历史上朱元璋军队中实用的火器----火铳,是其军事作战层面致胜的三大手段之一,只因元那时已经腐朽没有能跟上这军事革命。
元末腐朽但忽必烈此时尚在上升阶段末期,他果然敏锐地发现这军事革命的意义,并有魄力大投入以重获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对忽必烈这努力方少云乃是''乐观其成''的,因为他投入的是个大坑,没有相应技术忽必烈投入再多与自己比那只能是个渣。为此大投入还会削弱其财政能力,而他为解决财政困境越搜刮越不得人心,对此方少云难道不期望?
对忽必烈大投入仿制火炮火枪方少云无法阻挡,因技术优势在也不惧怕什么。但对元军适应与热兵器作战他是一直希望尽力避免或减缓的,热兵器自发明后边际效应一直是在下降的,而主要原因在于对方知道了性能在战术上会有调整。
如十个人持枪去对战一百个持刀的人,双方有没有经验结果大不相同。如刚开始火枪一分钟一发距离也不足百步,知道这点只要拼着死十人就可以杀死对方,不是自动武器时只要敢拚尽全部人也有可能获胜。反之不清楚一见火枪厉害就吓跑,只能在逃跑时被逐渐消灭。
元军在塔出与张禧及郢州失败时有不少士兵是逃走的,他们虽吓坏了但也是有了一点经历。忽必烈还未清楚这些士兵的可贵,若方少云多打击溃战重新组织的元军经验会提升起来变得更难打或更油滑。这可能会增加自己的伤亡、让元军更难消灭,这都不是好事。
对这样的情况最好是将一支支部队全歼,让元军缺少经验总结与传授,后面每一仗的元军没有一点与热兵器作战经验。一支没有传统的军队对阵一支战无不胜,完歼敌军的军队仅心理劣势未战先怯三分。
之前几战有大量元军逃脱,那是乃兵力劣势造成的,而好在忽必烈在收集火枪火炮作战经验上是十分上心又有其局限的。如元军这种经验总结仅是领军将领一级,下层军官与士兵一级完全是隔绝的,而战场亲历者的经验更加直接与深刻,将之疏忽属于不智。
只是消息多少已经泄漏并会继续下去,敌军将领在总结经验时或多或少走对了路子。如翟招讨在岳阳征收了大批麻袋,这是他对郢州、荆州二战城墙垛堞被炮毁去而守兵在城墙上站不住脚而失守经验的利用。起先他为加厚垛堞动脑筋,发现加厚不可能解决问题,后来竟想到麻袋装土能快速堆起防御火枪子弹的矮墙,代替垛堞修补城墙更方便。
这一招在元军没有自己火炮火枪前守卫城墙时作用还不大,若是有了热兵器就算是质量差,些带给护卫队的麻烦就会非常大。方少云发现这弊端后,要求从现在开始尽力全歼敌军也是对元军这类经验的阻断。
挖沟围城作战在古代战争时基本上是不曾见到的,最多是演义中连闯十八连营报信之类描述。其实古时围城作战少,常见是离城几里路立营,每日过来攻打,不围攻乃是兵力不足难于面面俱到,内线调兵与外线调兵难度差许多,被对方反击吃亏,或激起对方死战等等原因。不过用栅城、土城围城的战例确实是有,但栅栏围城并非上佳,破坏容易建造与守卫难,土城的缺点乃是工程太大又不大牢固。
建奴在攻打锦州等时用挖沟战术围困乃算是一大创举,只是此时已有了火炮,挖沟得远离城墙。如此一来费劲还防备难度大,少许人偷越如送送信还能做到。不过如此围困比之前逼近立营攻打严密多了,日久天长不说粮食就是柴禾也会失去来源,不计时间确实是对付坚城的好办法。
不过方少云如此做仅是不让元军逃走,对方又没有火炮,逼近挖沟加筑土城有重点有兼顾工程量比建奴小许多还更保险。这原因是土城距离城门才二百米,想开门冲出来有火炮封锁不可能,城墙上爬下来二百米距离如在护卫队眼皮底下,晚上也不行。
这样的封锁很严密工程量也不大,才五天岳阳就被团团围困住,每个城门由一个守备营守着,还有第三旅在营垒等候及二个快反旅在另一个营地等待。这样做乃是试验斩断魔掌计划的基本模式----围城战与围点打援。围城战是冷兵器时代最常用战斗模式,而围点打援这时代不怎么使用,其实这是最具费效比的战术,比攻打坚城守敌容易。
城市攻防战之所以在冷兵器时代最普遍采用?那乃是这时军队调动困难,兵力分散布置。在这情形下一旦强敌过来弱势一方只能依城而守,强敌所要做的往往是拔萝卜与守地盘。若是拔萝卜守地盘耗尽能量就是对方反攻之机,如金攻宋就是耗尽力量,只是南宋也不够齐心力量也不足才平衡下来。
相比攻城战围点打援更聪明,宋元襄樊之战或可算得上是一次异类围点打援。虽然是元怕强攻损失大而不大强攻襄樊,可外围战与多次打败援军让襄樊逐渐力竭外,还让这里变成南宋持续失血的创口。这襄樊之战可是差点儿放干了南宋的血,还严重打击了南宋士气。
方少云觉得这样的战术可以试验,参谋部计划也是照方抓药,让元军赶过来让自己反客为主轻松消灭。为这目的对岳阳的攻打是不会暴风骤雨般进行,反而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进行。
围三阙一乃是围城战经典教条,原因乃是防困兽犹斗。被围困之敌不是久困无援物资缺乏而失去斗志投降就是困兽犹斗拼命,这二者前一方少云接受后一接着,他的战术困兽犹斗拚命连城门也出不了怕什么?
围了城不怕翟招讨会拼命还不算,沿海巡洋舰在围困工事完成后抛锚停在江边,向岳阳发动了计划中的炮击试验。120炮的威力还未经过实战考验,其球形弹不到十二磅,而锥形弹因填充比重轻的火药增加也不多。这炮迟早会有陆军型用于攻城,用什么炮弹也是需要试验的。
方少云设计的长型弹第一次弹内装了火药加药线引爆,虽然这火药力量不大、引信不可靠,炸不会移动的夯土堆或木船内部想来引信问题与破坏力不足还是比较可用于实战的。这是这二类目标如城墙不会移动,而船舱是封闭空间,引信只能用药线的控时精度不足问题不大,船舱里爆炸威力小一点也能接受。
千吨级大船靠近岳阳江边停泊引得翟招讨也上城墙后在远处观看,水军失败后他乘护卫队未曾围城前写了奏章送出。奏章仅是客观汇报水军战术与战斗过程和结果,并言护卫队将攻打岳阳,大概是水陆共万人。而他在岳阳已准备近一年粮草,有一万多军队,坚守一段时间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他本人已准备死守,立定不成功就成仁之志。
他在奏章里并没有求援兵,因为他知道真正精锐将先会去扫灭南宋残余,忽必烈只会要求他在岳阳拖住护卫队,求援不成反被看低。除非是水战时有些战绩与亮点,让忽必烈看到将护卫队封堵在一偶的希望,才可能获得救援之兵与大量水军。
对守岳阳翟招讨态度已是听天由命,因为若依过去战争经验若敌军规模超过有限他有信心守一年半载,可对方是护卫队他的心里实在乐观不起来。襄阳不论毕竟郢州与荆州都是轻易丢失的,据他所获得信息这二地都是因被火炮轰塌垛堞后守兵存身不了被破的。他为此算是想出了应对之策,可是能不能有效还是难说,谁知道护卫队还有什么深藏未露的手段。
等护卫队用土城封门挖沟封城他已经绝忘了,岳阳粮草虽储备不少,可是柴禾准备不足。这原因是过去围城少有围得水泄不通,护卫队做得更过分,别说水泄不通怕连只蚂蚁也过不去。
最可恶的是土城封堵城门实在太厉害,有一手下不信邪向翟招讨请令去破土城,这个他也欲试试。那知开了城门那里冲得出去,一炮接一炮正好将门堵住,后来尸体差点儿将门堵住,城门也关不上。当时还怕护卫队乘势夺城已准备用砖石封门了,反而是对方射箭送信,让己方专派几个人不拿武器将尸体与伤者抬进城。城门还是让抬尸体士兵乘机关上的,其实也是对方放水才可能关闭的。
对方面未见一下子死伤了二三百,让城里士气再次大降,之前叫嚣的一些将领也没有了声音。过去元军战无不胜积累起的骄傲,让听闻护卫队强大的将领不大肯信,此前水战失利还有双方战船不成比例的因素,而冲击土城一战真让他们吓坏了。
把他们吓坏的正是火炮威力太大,之前打仗作战将领他们防御的盔甲好、身体强壮、有厮杀经验、还有亲卫保护所以冲锋陷阵少有伤亡。即便是死在战场那也是酣战一场技不如人,或者己方大败逃走不及拚命不过而被围攻或脱力而死。
这样的死乃是面对面厮杀,不管如何死还是明白的。可是死在炮火下再勇猛与普通士兵没啥区别。如这次带头冲阵的千户在岳阳军中属数一数二猛将,若正常打斗十个八个一时半会拿他根本没奈何,可怜才出城门几步一声炮响身上几个血洞无声无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