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云这儿拆迁与建设忙,元朝那边是调兵遣将忙。塔出将带五千人过来以每州出兵二千计这次少说得动用二十个州的兵力,如此总兵力达到四万多应该差不多了。
话是不错,但二十个州有些距襄阳几近千里,大臣们筹划一天,送命令二三天,接到命令筹备粮草运输等四五天,等正式出发距离忽必烈接到报告时已经十天过去了。
而塔出在江苏地界,虽出征的军队可以即刻动身,然而却在千里之外,跋山涉水行程起码在一个月以上。为防小部队过去被各个击破,元军将在新野取齐,而塔出率兵到达新野已是接到命令的一个月之后了。
塔出到达新野也不可能马上进兵,他的部队长途行军需要休息几天外,这二十个州的军队及领军将领大多数还不了解,先要开会与各路将领见见面问问各自的状况,有可能再了解下襄阳的实情。
这不是军议大事,通知一下各州千户以上军官都准时来到,每州三四人加自己手下军帐涌入近百人显得十分拥挤了。塔出让各州总管逐一先自我介绍一下后,再介绍手下千户姓名及带来多少士兵等情。这是让他知道也让帐幕内的人都认识认识,毕竟将要一起打仗,互相不认识不大好。同船合性命,一同作战也是荣辱与共并生死相依,虽来不及磨合认识一下也是必须的。
等邓州总管自我介绍时塔出向他询问了襄阳的实情,知己知彼乃是军事常识,此问帐幕内所有人都关心。而此时确有更多有关襄阳的事流出,邓州总管也不隐瞒,便将最近传闻转述了一番。
这番话让帐幕内的人都失望了,如护卫队只有数千人乘夜占领了城墙,城内反击才几息便伤亡近千人,武荣没办法才投降的。什么叫乘夜夺取城墙,你当城内都吃了迷药还是中了鸡鸣五更香?什么叫数千人几息打死打伤对方近千人,连田世英等也死了,这是说神话还是说胡话哪?
不过众人也无法责难邓州总管,因为他也是听说的,为了解情况他又派出多批人化装侦察不是没能回来,就是打探到这些。可说是这胡说八道也是鲜血换来的,再责难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情况打听不到塔出与帐内众人也不忧心,一来估计护卫队不超过三万人。六县之地不足二十万,出兵三万已是极限,再加编入襄阳之军应该不超过五万。如此计算双方兵力差不多,但战斗力差距却不是一个等级。对方全是新兵襄阳也是残兵,而己方不说塔出所领强军,即使各州汉军也是青壮加骑兵。
军力对比如此,对方若据城而守或许比较困难或许一时拿不下来,但他们在拆城墙那是自毁生路。因这消息确实是好消息,宋军向来就是凭坚城与元军对抗的,坚城已去没有凭借同等兵力获胜还有什么意外?除非取了建城材料回到对岸去了。
对此有一些人提议若如此趁兵力聚拢之际,索性渡过汉江将之扫平,免得将来麻烦。对这话塔出也是蛮有兴趣,自己本在伐宋战场立功,被护卫队戏弄到这里失去多少建功立业与抢掠发财的机会啊?不从他们身上找补找谁要,而且还能出出气。
他虽然知道提议之人多半也是这个目的,因想法一致对这些人好感大生,并慷然诺道此事我定会给皇帝写信告诉他众人的忠心。并条陈兵力已集气可鼓不可泄,自己愿领兵灭此朝食,不让其再次为祸。
塔出如此说还真如此做了,此时众人自我介绍已毕这番议论让大家热络不少,然后他招待众人喝酒。酒一喝高这些将官更是你敬我我敬你如兄弟一般,而塔出的目的也是达到了。因而当真回后帐亲自写了这个奏章并派人马上送出。这样急乃是他担心赶到襄阳护卫队已过汉江,没有水军他只能望水而叹,再上书要多耽误不少时间所以提前请示早作准备。
新野到襄阳有八十里左右,各支队伍已到齐,塔出让自己队伍次日再休息一天,第三天一早上路当天走了四十里路后安营扎寨。塔出虽觉胜利在望,但常年领兵打仗还是知道兵不可以戏,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而且他的军队与各州来的军队都是轻装而来,立营寨所需木头并不随身带着,现在临战不立寨易被偷袭,因而早早停下脚步是为砍伐树木好建营地。
一夜无事次日拔营而走,虽然马程快但塔出控制速度,因为直接赶到襄阳已下午时分,再交战时间不够因而他在距离襄阳七八里处又停下立了一个大寨过夜了。选择这个距离骑马赶到战场用时不会太多,马力也还可以冲锋。而逼城立寨毕竟情况不明,对方夜袭容易。
这次营地塔出要求更高,不但寨墙又砍伐树木加密,还开挖了外濠内沟沿寨土墙。这外濠是防敌进攻的,内沟是下雨排水防涝的,而土墙是加强寨墙的。不少州里来的人认为他太过胆小多此一举,但塔出毫不在意更是督促各州军队将分配的任务做好。
元军已到方少云当然知道,他自己这里封锁消息很严,但手下有太多本地人,四出一打听便知道元军将在新野会合。在新野再找熟人从最先到达的邓州元军那里套话后知道他们大概在七月初取齐外,还知道了这次军队的组成情况与人数。
获得这消息方少云多少也有点迟疑,四万多元骑兵来得好快,若真攻城不克现在这军力还只能退走。而今城堡群已能完工可以阻挡了,还要不要碰撞一下?虽说他之前是准备打这一仗的,那是他担心城堡建设来不及,如此必须要碰撞一下的。而现在情况有点变化,又有了更多选择权,当然还要权衡利弊的。
步骑之战就方少云知道的是八里桥之战,而此战非纯粹步骑大战,更非一方纯热兵器另一方纯冷兵器,不过只有此战对他有点参考作用。此战八千英法军迎战三万多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大战,最终是清军伤数千,而英法军加起来不足百人,死亡只有五个。
从此战来看双方兵力是一比四,武器是英法占据较大优势,从军队组织看英法是近代化而清军是封建制。从这看现在双方兵力是一比十一,武器上己方优势更大许多,从军队组织看己方虽尽力向现代化军队学,实际上可能不如八里桥之战的英法军,但元军比那时的清军只强不弱是肯定的。
这样一比若己方是八里桥之战时的英法联军,那么对方元军比八里桥时的清军强一些。按此比较计算此战不宜打,因为即使胜利双方伤亡交换比会较大。八里桥之战英法军交换比超过百比一,而此战若二三十比一自己也有点伤筋动骨了。
不过仅如此计算不全面,还有几个有利因素没计算上。这些有利因素是己方有舰炮及城堡的支援及保护,只要退下来元军拿自己毫无办法。这个条件可以让自己必要时可以随时中止战斗,规避过大损失。
其次是元军对己方军队不知情,对火器没有一丝认识,更不会打这样的仗外还比较狂妄。如此一来他们的战术必然会沿着老思路,受了挫还容易冲动。
除此以外自己还有大量一窝蜂,不管补充火力密度还是掩护撤退都是利器,这是自己强于英法军的地方。还有元军大多数刚调集起来,有相互之间缺少配合与缺乏信任,更不可能有什么默契合作。
这些有利因素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优势是英法军要夺八里桥,那是攻势作战,战线是动态的,某些薄弱点会暴露出来有被抓住的危险。而自己大可以用敌人的狂妄无知打一场预设阵地的防御战,这一来态势又优化许多了。
经过反复盘算后方少云又多次视察预设阵地后下定决心打一场步骑大仗。决心已下他将拆城墙的二个旅全部召回来在预设阵地进行土工作业。这些土工作业主要是是炮台、胸墙、深沟、陷马坑。
胸墙不单能当作防护挡住箭支对无盔甲下部的伤害,也是使枪有依托的靠枕,还是马的阻碍物。而方少云设计的胸墙更阴险,他让人挖二条四米宽三米深的濠沟,挖出来的泥土在前濠沟十五米,后濠三米处筑了矮墙加胸墙。前面作为第一道防线,后面作为第二道防线,这是为保险起见。
这是胸墙与濠沟,炮台就是稍高土台以视线好一点没什么,只是他设计的陷马坑又非常阴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设计的陷马坑人踩无事,马踏有灾。
为达到这个效果他早几年就在研究,传统的陷马坑比较大,伪装困难外人踩了也会掉下去,就是一个小号陷阱。这样的陷马坑挖起来也困难,有什么快、好、耐久、伪装容易的陷马坑才好。
这个要求让他大伤脑筋,后来想到前世农村有一农具才思路大开。这农具乃是深沟锹,深沟锹是农业以粮为纲时代的产物,那时有人见麦田排水沟比较宽浅,地表不够干燥及浪费面积。于是深沟锹应运而生便面世了,但这锹挖沟很麻烦也吃力,后来基本上没有人用了。
想到深沟锹他又想到洛阳铲,二种其实都是半圆形的结构,只是深沟锹圆弧小而洛阳铲大一点。他从深沟锹想到洛阳铲不是盗墓,而是想到地上布满十厘米大小的深孔,上面草皮仍然盖上后人走肯定没事,马奔跑而过肯定会中招的。而且这样的陷马坑可以长期保存,既不会被轻易发现,更不可能被破坏。
这样的短柄铲他生产了不少,这次全都被带来就是要试试效果。为此胸墙外濠沟后一处、炮台前五十米内二处、胸墙濠沟后三处先铲了草皮,然后按二十厘米打一个四十厘米孔的密度打完孔后草皮一盖、水一浇二三天后不仔细走过也看不出异状,况且骑马奔驰的人那里顾得上。
就是踩中了起初也以为是倒霉踩中田鼠洞,那知道这里已经变成胡蜂窝了,到处是孔。这样的孔面积已经达到五分之一,加上马蹄踩在边缘也会滑下去,所以骑马奔驰能冲过这些地方幸运系数非常之高了。
方少云是一获消息就开始布置预设阵地的,等塔出赶到新野这里也基本完工只等扫尾工作了。等塔出率部队离开新野这里早已安排定当,方少云让部队训练战术了。
这个训练是二个旅进了阵地操练加兵棋推演,兵棋推演由水民、朱明心、展伯远代表元军,或分别或合在一起商量提出某个战术,而方少云则调兵遣将来应付。如此一来水民与朱明心也学会了方少云布置此阵的奥妙及元军可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