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看到历史记载上中华民族屈辱史方少云也是愤慨过的,只是不及他现在真正的心痛啊!这区别在于前世乃是仅仅看看文字而已,现在可是亲身在经历着,这二者怎会一样。
不过此时不是伤感之时,摇摇头把这负面情绪甩开继续说:''我们此来不是为难你们,而是为了抗元而不得不如此,对你们为抵抗元军而作出的牺牲我们表示敬佩与感谢。虽然你们现在投降了元军,但这主要不是你们的错,而是宋朝廷战略短视至使你们内乏粮草外无援兵,还有就是主降的乃是吕文焕,你们绝大多数人只是听从而已。''
''这是客观事实,因而你们投降后我们会宽大处理,除极少数为投降残杀同袍之人,及贪读等刑事犯罪者要依法处理外,愿走可走,愿留我们会妥善安排的。我们华夏自治联盟除至力于抗元外,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现六县之地民众生活正在改善,你们若是肯留我们会在江对岸安置你们,这江北将成为战场,到江南安置你们是为了安全。这不是我们会放弃这里,而是我们现在力量不足,只能将来再索回了。''
对如何处理襄阳军人方少云曾经纠结过,照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元的汉军,但这个身份对绝大多数士兵来说是被胁从的。他们为南宋打了几年仗流血牺牲没有错,错的是南宋朝廷君臣短视,错的是吕文焕缺乏军事才能,外围战一败再败只能困守坚城,且意志不够坚强。
而且虽然他们错跟了头领投向外敌,但留在这里的他们尚未对自己的同袍挥舞过屠刀,因而他们只是名义上的敌人,事实上还没有干过恶事。想到这些方少云决定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了,为了稳定大局即便是几个负有责任的军官他也决定只要肯投降放一码算了,毕竟他们也算是有过功劳的,这功与罪还真难分啊!
一个人干了同样二件事,只要次序不一样事实上评价完全不一样。如一个人救了几个落水者,之后为私怨杀了人;或者为私怨杀了人,逃跑时救了几个落水者。对二者法庭会怎么判?人们会怎么议论?世上有许多如此悖理的事,方少云也不可能去一一分析,但留在襄阳的老兵们他真的不愿给他们再添伤口。
这一席话让于主簿真心为难,投降元军他是无力反对,但内心肯定是不愿的,民族大义、家族仇恨在他身上都背着。但他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九品小文官,宋朝廷已难起死回生这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因而他也死心了。
今天提议借谈判探探虚实,也是他自己想借这个机会,看看这个华夏自治联盟究竟是什么来路,有没有点成事可能性。这是他心血来潮也是他心有不甘的缘故,心里总觉得能静悄悄几千人摸上城墙的护卫队该是有过人之处。因为从战国开始还不曾见到过如此的战例,可见想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容易,而这个不曾听闻过的护卫队竟然能做到应该不凡。
上了城墙见到的士兵让他眼睛一亮,因为所有的士兵都静静地席地倚靠堞墙假寐,最显目的是士兵们全都是青年,而且神色安定根本没有将临战的躁动与不安,就如平常休息一般。
方少云的睿智让他有种膜拜的冲动,而他肯定襄阳士兵为保卫华夏的牺牲价值的话也让他感动。一时间于主簿竟然激动起来,已过不惑之年的他热血沸腾,决定跟着护卫队再次反抗元军。为此他对方少云建议是不是先虚张声势,条件也不妨再宽容些将城里人逼降再说。
见于主簿如此提议方少云有点愕然,这那是谈判代表,该是自己的参谋啊。不过未等他发问于主簿自己先叙述起来,说他少年的贫苦,寒窗苦读时的艰辛,数考未取的失望,不少家人死在元军屠刀下的悲痛,吕文焕投降时的无奈,知道宋恭宗投降时的绝望。
于主簿紧闭的心扉此刻打开竟然涛涛不绝地倾吐着,说到伤心处竟如小孩一般号啕大哭。或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闸门关得紧,但男儿一旦落泪这泪水也倍加震撼,真是铁人也会陪泪。
从这些叙说中方少云知道了于主簿的心思,对他的好意方少云表示谢意,但仍婉言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真是不需要。四千多人站在城墙上对付手持冷兵器的士兵还真不难啊。
经劝慰并同意加入护卫队于主簿虽不解但仍同意回去后照实说,之后他带了二个侍卫就近下了城墙直奔城中心而去。进大堂时还只有七点多钟,在场的人等候心焦见他三人到马上围拢过来询问。
于主簿与二侍卫也没啥隐瞒,将见到听到的都叙述了一遍。听到只有四千余人且所有的人可不予追究,唯残杀自己同袍者需问罪,田世英、曹彪等少数人噪动起来。盖因为他们是早于吕文焕投降,并杀过劝阻或不同意投降的部下或同僚的。
除这些人跳得高外,听说城墙上只有四千多人,用的武器大概是短的暴雨梨花枪,其他人中不少心里也是有点不忿。他们心想暴雨梨花枪虽然能喷火,但打仗时只能喷发一次,之后再装填麻烦不可能停下来再装填。计算一下城里人口召集二三万人总该有的,加万余老兵几乎是十比一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手放下武器任人宰割岂能甘心。
因为大多数人不甘心武荣也不好硬作主,再说元军势大,轻易降了也是麻烦,既然他们要战就让他们试试也好。而且城墙上的人武装的真是暴雨梨花枪,对付元军仍然是不够瞧啊!元军那个回回大炮能砸烂城墙,投降这护卫队仍然没有好出路。因这顾虑武荣也是倾向于打一打再看,力竭势穷还好说,明显有机会不争取也太让人小看了。
因军议上倾向一战的人多,于主簿也提不出过硬的反对意见,而且他只是个军需文官,说军事根本没有人理睬。这时他有点自怨自艾为何不将城里的情况说严重点,劝那个少主先放过这几个人,以后大可再来翻旧帐。
也怪自己见护卫队兵强及他们的宗旨符合心意而只顾高兴,那里想到那少主人物俊秀却过于心高气傲,于行伍也不大熟悉,那里知道打仗毕竟是好汉难敌四手。况且城内人多,虽然青壮少些可城内老弱不比他处,也是上过战场的,一旦困兽犹斗双方死伤难于计算外只怕护卫队凶多吉少。
但此时他连报信的机会也没有,更别说做其他事。他正在自怨自艾,突然有人进来报告发现华夏自治联盟的布告,武荣令人呈来一看布告虽大字却只有数十个,且词语通俗朗朗上口。意思是华夏自治联盟为抗元大业已占领城墙,占领城后只追究残杀同袍之人的罪责,其他人愿走则走,愿留者华夏自治联盟会妥善安排的。
这布告乃是武荣之前召开会议时方少云派侦察连下来贴的,除了大布告还有小传单专塞门缝,只是当时天黑布告贴了不受人注意。天渐渐亮起没有菜农进城已是奇怪,发现布告也广为人知,数十个字意思好理解只是想不到这事已经发生。
他们经历了多年战争生活的磨难,这不知不觉中夺去城墙他们还没有听说过。另外城墙上虽敲过锣搅人清梦害人又以为与元军打仗时候,但一阵锣声后并没出现厮杀声,城内也不见异样。
武荣他们见布告知道裹胁民众之计有点麻烦,正有点不知该怎么办时城墙上响起读布告的声音。怪异的是处在城中心这有点怪怪的声音仍然有些可辨,也不知那个什么联盟的人是怎么做到的,而且这布告一念消息再不能封锁,再不行动就迟了。
此时已是最紧要关头,但裹胁民众之计难弄众人又是一筹莫展,田世英眉头一皱突然问于主簿城墙上的人是否均匀分布,于主簿不可能虚言只能称:''是''。
于主簿回答''是''后田世英大喜道:''众位,护卫队兵力不足,我们却有一万多人,调出五千精锐埋伏在南门附近,余下老弱上万大大方方去攻打北门。料那护卫队会增兵那里的,等北门箭拔弩张时南门发起决死冲锋。襄阳六门那护卫队平均一处才七百人,若调走二百只有五百,五千对之一比十的优势。只要能突击登上城墙我们的人几倍于护卫队,城里的青壮也肯定会助我们的,如此大事可成。''
此话一出不少人叫好,声东击西、以强凌弱、十比一的优势元军也挡不住的,何况守在城墙上的护卫队虽然夜袭成功但是支未曾闻名的军队。未闻名证明他们没打过什么仗,而自己这里俱是百战余生的老兵,论打仗甩开护卫队十条街。而护卫队口气大主要还是他们不知怎么偷偷爬上城墙的,量他们也技尽于此,等自己的老兵突上城墙就是他们原形毕露之时。
众人叫好武荣也觉得不错,于是众人简单商量一下何人带何兵佯攻,何人带何兵主攻,约定时刻及需要准备的器械等等。安排已定时间已经是八时左右,各个大小军头分别而去,佯攻者将部队大大方方带往北门,而主攻者的部队穿小巷走小路凭着地理熟躲开城墙上的视线悄悄向南门集中。
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认为已很隐秘的行动,在有望远镜的护卫队眼中,好像是幼儿园小孩躲猫猫一样幼稚可笑。主要是他们只顾避开近处的视线,却没想到远处城楼有望远镜观察全城,只要一处发现异常几处一起详细观察他们的行动就真原形毕露了。
情况马上汇报到方少云处他听到笑了,因为声东击西是老战术,攻城也常见使用,特别是兵力优势足完全可以凭此扯空整个城墙防备力量,然后在某处乘虚而入。
战术虽老却是有效,数百年后仍然在使用,只是这次他们注定会失望的。一来战场是单向透明的,方少云尽可将别处兵力调过来。再则十比一的兵力优势也不够瞧,在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代差下又是攻占城墙,基本上是送死一般。
因为双方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加之还是速战速决好,方少云非但没有从别处调兵增援南门,反而是从南门及其他地方以比较明显方式增援北门,以摆明上当受骗的方式以坚下面人的决心。
对方不见棺材不落泪方少云并不意外,人都有侥幸心理,人数又占绝对优势下怎肯束手就擒,对他也是无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