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方少云几乎没什么空闲,从年头军事拓展第一期行动开始前就需要他作出许多大大小小决定。这不是他事无巨细都要管着,如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而是大事在方家谷只有他拍板,而工业生产上许多小问题他不拿主意会耽误时间。至使有时候想让下面的人多锻炼锻炼,只因没有时间等只能亲自操刀。
军事拓展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民事夺权又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护卫队大扩编又要理顺关系,又要调整武器生产计划,还有水军要决定造什么样的船、要安装什么样的武器,决定后又要造船又要铸炮还要生产炮弹,然后组织水军训练。
不单军事拓展、民事夺权,农村推进合作化,城镇推进股份制。方家谷的经济触角也要伸向六县,帮助股份制建设,如扩张六县的银行稳定这里经济。护卫队及整个联盟的思想教育体系的建设及运转,方少云掰手指也掰不过来。
忙是忙一点成绩也可观,自经邓州元军奔袭与安康那边小城堡与元军一战方少云有了底气。因这些事让他知道自己现在真的不必再恐惧元军来打自己的主意,二次实战检验之前的设想已经成为事实。
在邓州元军奔袭前他觉得自己的护卫队大概是一比三的战斗力,但在排炮中元军没有还手之力让他觉悟自己还偏保守及军事经验不足。并让他明白大部队与小部队在山区作战最大劣势是人多也只能打添油战,所以自己的护卫队战斗力可能只是元军三倍,但能抗多少元军还是以战斗中伤亡交换率决定。
根据这个新发现自己只需在某个关键节点,用三五百人只要有足够弹药与足够的火力密度,来三五万元军也没什么用的。正因如此山谷道的邓州元军被火炮连轰,连一点还手之力也没有,死者都是比护卫队更加悍勇的老兵,这些死者心里肯定十分憋屈。
这就是武器代差加合适地势的双级加成,如杀邓州元军千余自己几乎是零伤亡,这样的战争奇迹冷兵器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因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方少云对守卫现有区域一点也不担心,他的藏拙只是想给元军多一点意外及担心他们在区域外搞封锁等。
而这搞封锁给自己带来的损害不可估算,为反封锁到外面去跟元军作战不如自己挑选战场为好。因为自己挑选战场可以选择在敌军节点,而自己又可以发挥武器优势的地方。
占据这样的节点一个二个对元军没什么,但数量一多就吃不消了。但这样做有点难于预料忽必烈的反应,若他倾力来攻打虽问题不大,但地盘拓展不开是肯定的,与宋联盟后面难办。
这不是新三国鼎立,三国时蜀国弱在地狭民寡,而自己的弱点虽也是这四字,但地域大小人口数量比例无法比,不是一个量级呀。凭十几万人口为基业,元一次性派出的军队可能比这还要多,想慢慢蚕食发展也困难重重啊。
因为己方力量太过弱小,做事就得仔细考虑,替宋挡子弹是不可取的,而且挡了子弹一回二回也挽救不了宋的寿命,这是因自己身板小,眼下豁出命也挡不住多大面积。
盘算下面该采用什么战略方少云是十分头痛的,虽然宋弱一点,但方家谷与宋元二大象比较只是小麻雀。现在宋元在生死决斗小麻雀掺和进去稍有不慎踩死是分分钟的事,生存与壮大自己是矛盾又统一的。方少云必须以发展求更好生存,保生存而寻觅发展机会。
这些方少云已经有了透彻的分析也是下了决心的,但走出去发展的决心定了,走到什么地方发展也是个不大好决定的事。再从宋夺地盘最容易,但自己会被人认为欺软怕硬,只事窝里横。
因顾忌名声这最容易的办法不大好实行,不然再有五十万以上人口,二年时间整合,元军五十万大军来攻打也不必害怕什么,反而是防守反击一下子扩张到一二省之地的机会。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少云心里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再占宋二三十个县只要自己能胜出绝对不会记载自己与放归宋官员说的话,及让他们带的信。或许也可以挑起一些事端,证明是宋的地方官员多事,而自己只是被迫而反应过激而已。
这些弯弯绕后世喜欢历史、喜欢军事、看过三国演义的男性基本上都知道个七七八八,方少云当然也知道这些,只是再向宋地下手心理过不去,因而这个方向他避免去想,或者没有好借口前不会下手。
四周除了宋地,元的地盘如安康对面隔着汉江一开始会很难立脚,特别是若元军大举进攻,不待自己有缓冲时间那么过江容易立脚难。或者有个地点吸引元军注意力,然后快速在对岸建造城堡,在汉江上建造浮桥或大造渡船,然后一步步扩展开去。
但如此一来选择什么地方作为双方战斗胶着点呢?这个点要元失之痛而又不致命,不夺回心里又不甘,甚至是对元也有一定的威胁,使得不夺回很难受。
方少云前世地理只知几个大城市及自己打过工的几个小地方,小说读过的地名也就是意思一下,因而也不可能对全国地理有多大了解。好在占领六县之地时弄到一些官方地图,这些图虽简略粗糙但区域范围广,可以大致参考。
经过研究方少云觉得只要自己水军足够强大,完全可以汉江、长江为天然防御线,先将元军重新区隔在北方,然后逐步消灭南方元军。
没有北方元军的支援已经在南方的几十万元军虽强大,但他们只会被逐渐消耗。另外因元残暴又是异族统治反抗不可能停息,而投降他们的官员与军队又都是猪队员。这些官员绝大多数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是见钱眼开的贪官污吏,靠他们治国安民是缘木求鱼。而投降的军队也只能欺软怕硬,对付义军可能还有点用,对付比元军更强大的军队他们已经断了的脊梁骨那里挺得起来。
因而看起来或许不该先去北方夺土地与人口,而是发展强大的水军先将南北方分割开来,或许江淮也要暂时放弃一下,然后才是扫平南方,等南方平定修养生息十年二十年再平定北方应该比较容易了。
这先隔断、次南方、后北方的大战略方少云此时才明晰起来,之所以到现在才觉悟那是他今天才有点实力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问题,站得高望得远啊,形势使然耳。
如方少云在知道自己所处乃宋元大乱世时,他身体刚有恢复,只是一个才踏进六岁,乡下一个富裕中农或富农阶级家的小屁孩,即使太平盛世也不过是衣食无忧而已,对此局面心里只有如何逃避的纠结,那里敢有其他念头。
那时有点欲逃避也难办,一难根本没办法说服父母亲、众族人,好端端劝大家背井离乡还不被众人认为疯了啊。这个难题如鸭梨山大,下面的难题也不小,方家村人大多数是家无余财,卖田卖地一时间也没人接手,整个族人也是这不舍那难弃,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动身。
至于逃避何处相比说服父母亲、众族人及一下子抛弃家业还是小事一椿。那时他若考虑如何战胜元军,将他们驱逐出中原,那不是扯蛋吗?
若不是陈劣绅设计多年的毒计一旦发动十分恶狠,方少云那里能借势说服父母亲及族人的,因而这一步其实已经非常侥幸。这是不幸中大幸,陈堡主虽然谋深心狠而得尝素念,方少云更是借势发挥似失而反获得新生。
找到方家谷这块宝地也是第二个幸事,这个幸事虽不具决定性影响,但凭借地利方少云打了许多胜仗,因此有没有这地利于方家谷发展关系还是较大的。
不过刚开始在方家谷站住脚时;打败赛李逵时;打败三千厢军时;近万流民来投时敢筹划全国性战略?那时虽然实力一次次扩张,但这实力比较宋元乃是九牛一毛而已,真敢当自己已经是大王?是大王也是山大王吧。
到邓州元军奔袭被轻易打败时,方少云才发现自己这些年凭后世政治知识与工业技术经验已创造了不小的奇迹。如护卫队的实力至少在这块山区可以独霸或横行了,因而可以将附近地区收入囊中后整合起来。
此时他尚未有全国性战略思想考虑,只是觉得整合这六县之地人口后可以考虑再次蚕食,一步步壮大起来后才是对元大反攻。那料考虑如何蚕食时碰到难题,蚕食宋地易却有点自食其言,蚕食元地怕元乘己立脚不稳时围困。
为解决这个难题才想到凭水军可以起到阻隔元军,占据元的战略要地,掩护自己的蚕食行动。这个思路拓展后才发现自己可以凭水军优势逐步阻隔一条重要的水系,比如汉江,比如长江。如将元军阻隔开来,它的实力就会大大下降,南侵元军不可能站住脚。
而凭水军阻隔元军需要二个条件,一个是强大的水军,这个强大不是船与水军的数量,如鸦片战争英军船不多,而船只多的清水师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只能任其纵横海面,想打那里就打那里。这样的优势自己也有,数量不足可以逐渐添加。
独霸内河水面光靠强大的水师还不行,远洋航行要有停泊、补给、维修的港口,内河水军同样也需要水寨停靠、补给与维修还加休息。内河船小又不必天天航行,特别是水军基本上只需训练与作战出航,其他时间可以靠泊让兵员放松一下。
这水寨作用大而方家谷建造防御设施能力强,因而陆地上比方家谷强大的元军不让护卫队水军在各地立脚也困难。这一来一条重要水系就会被切断,而且是方家谷优势一旦确立,元军想反转不可能了。
只是造船非一日之功,小河里造不出大船,有了船也要经过训练,但这一切只要是方家谷占据优势后可以将元的造船能力加于摧毁。另外就算是元军搞出什么船队来,只要它没有强大的火力与坚固而不会燃烧的船只,那么它仍然是前来送死的份,而不可能打破封锁的。
这个想法一成立,用蚕食来发展也可以改为依水系来发展,这样的发展虽不再是块状,不过只要自己的水军强大,通讯顺畅也无大碍。
自从护卫队大扩编后方少云一直在纠结下面该怎么走,他一方面在为护卫队走出去做软、硬二方面准备,一方面为如何走摇摆不定没有主意,不过经长期思考终于找到最佳方案让他真是兴奋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