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八清晨,郭石匠带领孙一一行人在出发前绕道凭吊稒阳古城。
所谓稒阳,后世叫做“古城湾古城遗址”。孙一曾经来过一次,当时确实只剩下遗址,除了地址以外什么也没有。据当地的老人讲,他们小时候古城还有几面残墙,后来修路挖土全糟蹋了。
崇祯五年的稒阳古城还有北、东、西三面土墙,开放式的城内完全可以作为临时的兵营。面临二里半河的东墙、面临大青山的北墙基本完好,两丈高的宽阔城墙上稍微修整一下就可以架设火炮和梢炮。
一众当地百姓正在趁早上天气凉快平整城内的地面。老远就看见一群百姓围在一起指指点点。郭江上前一打听,原来是挖出了一些瓦当。
瓦当上面有字。达海用水清洗之后,发现是诸如“天降单于”、“四夷臣服”、“单于和亲”、“千秋万岁”之类的汉字。从瓦当上“单于”、“和亲”等文字推断,这些瓦当的年代应为汉代。
孙一不禁感慨,战国长城、秦朝九原、汉代稒阳,这荒芜的塞外竟然是秦砖汉瓦遍地。
朱军师和达海很快争执起来。
达海说“天降单于”的意思是单于从天而降,朱军师说“天降单于”的意思是上天降伏了单于。
朱军师道:“这些瓦当上既然写了四夷臣服,怎么再会写单于从天而降?”
达海道:“汉代的时候,降字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降落。既然瓦当上有天降单于的汉字,就说明汉代的匈奴单于和汉朝天子是平起平坐。”
朱军师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汉朝的卫青、霍去病、还有飞将军李广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怎么可能让单于和汉家天子平起平坐?”
达海反驳:“若是汉武帝真得打得匈奴落花流水,飞将军的孙子李陵为何还要投降匈奴?”
朱军师反问:“这些瓦当上都是汉字,必是汉朝军民所留,怎么会为单于歌颂?”
二人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琪琪格忽然冒出一句话:“说不定这些瓦当是匈奴人留下的呢!”
“匈奴人?写汉字?怎么可能!”,两位都觉得不可理喻。
琪琪格反问道:“大明金国可以有无数的明朝工匠,匈奴人为什么不可以请汉人工匠呢?”
两位细思之下,琪琪格的话仿佛也有一丝道理。
俺答封供之后,在草原上修建庙宇房屋的多是汉人工匠;瓦当上有“单于和亲”的字样,自然是汉朝王昭君出塞之后的东西,那么草原上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单于和亲、匈奴归汉的故事就发生在九原地区。如果这些瓦当是当时的汉人工匠为匈奴人烧制,如此歌颂单于就理顺了。
琪琪格小声嘟囔道:“你们男人的英雄要么是卫青霍去病,要么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我看其实他们都比不上王昭君和三娘子!”
王昭君、三娘子,一个是汉家女,一个是蒙古族,她们各自为草原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在草原百姓中声望极高。
琪琪格能得出如此结论,不论对错,都说明琪琪格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孙一于是连忙笑着鼓励自己的小老婆:“对!你们看卫青霍去病成吉思汗忽必烈一人顶多才一座陵墓,王昭君一个人在草原上就有这么多陵墓。”
达海心有所思,浑然没有在意孙一的话。他不住地打量剩下的瓦当砖头,口中念道:“果真如此的话,这里就可能有匈奴文字!”
朱军师奇道:“难道达海博士识得匈奴文字?”
达海回答:“匈奴语言和东胡语言一脉相承,我一直想研究匈奴语言,但苦于没有机会遇到匈奴字。”
孙一心下一动,“达海博士,阳山和阴山之中有上万幅古时候游牧部落的岩画,可能有匈奴文字。”
孙一说的这些岩画,后世统称“阴山岩画”,是指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悬崖峭壁上的石刻。这些时刻的年代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内容有人物、动物、神灵、符号、天体、狩猎、车骑、舞蹈,已经明确的文字有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是探索古代北方游牧民的宝贵资料。
“阴山岩画”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这些东西。直到20世纪30年代未,科学考察团才重新“发现”了阴山岩画,被誉为“人类童年的记忆”。
达海激动得双手不住颤抖,“陛下,此话当真?山中真有上万幅古代游牧部落的岩画?”
孙一很确定地点点头。后世的时候他参观过几处阴山岩画,他的手机里就有后世发现的岩画位置图。而且,在后世的时候有不少岩画被修水库的时候淹没了,这次回到明朝等闲下来孙一还打算好好去看看。
见达海如此激动,孙一不由说道:“达海博士,满洲国那边有人要置你于死地,不如你留下来专心研究这些古代的岩画文字和你的东胡学说吧,给后人留下一个真实的历史。”
达海显然在内心挣扎。
片刻之后,达海艰难地做出决定:“多谢陛下美意。达海既然本姓爱新觉罗,就要先为爱新觉罗家族着想。这次前去库库和屯如果我有幸不死,事成之后必定回来九原专心学问。”
孙一除了祝福达海之外毫无办法。后世有一句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说的就是达海这路人。
孙一先吩咐郭江:“把这些瓦当妥善收好,以后我们在九原专门建一个馆,把这些古代的文物集中起来研究和展出。”
孙一再转向达海:“博士安然归来的那天,还请博士不要推辞,担任此事的主管。”
当下孙一一行辞别稒阳城,一路向东驰向大板升。
越向东走,人口越稠密。
青山不断地从小山谷里发源出河流,青山脚下河流边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村庄的名字五花八门:公鸡板升、梁家板升、黑麻板升、李家板升、沟门板升、沟门板升、沟门板升……
中午时刻,孙一到达第四个沟门板升。这处山沟中河流的名字叫做“水涧”,所以这个板升的全称就是“水涧沟沟门板升”。
水涧沟沟门板升位于二里半与大板升城的中间位置,联军将这里作为往来于九原和大板升城的信使歇脚换马的驿站。
孙一一行也选择在此休息。
翻身下马,王闷蛋双腿已经不能并拢。闷蛋刚一屁股坐到地上,立刻嚎叫一声改成俯卧。
三营已经早到了水涧沟,此刻正在午休。三营长李广笑嘻嘻地踢一脚闷蛋的屁股,立刻逃到孙一身边“汇报军情”:
沿途的板升内蒙汉人口混杂,汉人居多。蒙古人多为在草原上分散游牧。虽然一部分人口已经迁往九原和狼山,但是大部分百姓还是选择留守观望。这两天草原上开始流传满洲国屠杀投降百姓的消息,越来越多的百姓打算西迁。
三营第一次行军走这么远距离,士气尚可,但是明显不少士卒体力不支。孙一嘱咐三营不必急于今天赶到大板升,天气凉快了再赶一段路就提早宿营休息,明天早上再走一段,让士卒慢慢地适应行军的节奏。
李广反映,三营长途行军的一个大障碍是没有合适的背囊。士卒出发的时候想出了各种办法背负物资,但是路程一长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如意。
李广建议给三营士卒统一配备一种类似于孙一的野外背包。孙一欣然同意,等到了大板升就山寨自己的登山包。
孙一留下朱军师和达海,安排他们乘马车随同三营行动。他自己和琪琪格、王闷蛋略略休息,避开中午的高温之后率马队一路向东,于傍晚到达大板升。
大板升之所以叫“大板升”,就是因为它规模大。
大板升东西各有一条发源于青山的小溪沟,一条叫做清水沟,一条叫做甜水沟。众多村落和集市汇聚在两条水沟之间,中心位置是一座小城。
小城是一座不太规则的方城,每边长约五百尺。城墙是土筑的围墙,用石块包砌,高一丈有余,四角建有角楼。
南墙中央是正门,建有二层三檐的城楼,上书三个汉字:“泰和门”。
泰和门上的石头匾额上用汉字题写:
“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天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功成圆备神力助佑非人所为也”
“皇图巩固,帝道咸宁”
“万民乐业,四海澄清”
“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这座小城最早是阿勒坦汗的都城,明朝赐名“福化城”。阿勒坦汗搬去库库和屯之后,福化城逐渐改建成寺庙,明朝赐名为“灵觉寺”,老百姓称呼为“美岱召”。
天色已晚,美岱召城门紧闭,城墙上有僧兵往来巡逻。
因为挂记着莫日根的病情,孙一和琪琪格率马队从美岱召呼啸而过,直奔莫日根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