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实践证明,孙一想检验一下三营夜行军能力的设想在本地百姓的“捣乱”下完全破产了。
淳朴的百姓听说塔布囊饭都顾不上吃就要率大军去帮大家守金沟,那大家怎么办?大家自然是帮着去守护塔布囊。
不善言辞的草原农牧民等大军经过后自动跟在队伍后面,根本不需要谁同意,他们就算参军了。
有马的牧人游走在队伍两侧,只要队伍中稍稍有人落后,立刻抢过士兵的装备搁在马背上。到最后的时候,不少三营士卒别说负重三分之一的体重,他们根本就是光着上身在行军。
从金津渡到金沟口十五里路,三营只用了一个时辰,完全走出了白天行军的标准。
孔有性在金沟口子障城为兄弟们准备了大老碗的炖马肉泡锅盔,三营一到就开饭,三营将士从营长到新兵都感到非常幸福。
孙一感概万千。
趁吃饭的时间,孙一和杨日天向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了解情况。孔有性禀报目前谷内还没有发现满洲兵,孙一顿时放心了。
今夜黑灯瞎火的连个月亮都没有,满洲兵拖着几十斤的盔甲最多走出美军五十年代夜间野地行军的标准,即每小时一英里。再考虑满洲兵夜盲症的比例、野山的实际地形,想半夜翻过山是没有可能的。
杨日天下令今夜三营就在障城过夜,明日天不亮就出发进山谷。
孙一嘱咐李广监督士卒们吃完饭用热水泡脚,检查脚上有没有起泡。如果有泡的话千万不要弄破,用缝衣针连上头发丝穿过水泡,把头发丝打个结。脚泡里的脓水会自然地顺着头发丝流出来,不会伤到脚底板影响明日行军。
询问起石门口的战斗,孔有性、温木作、牛犊儿都有些紧张,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介绍了一遍。
孙一没想到原本想用来炸人的地雷吓起马来更有效。
温木作结结巴巴地说想用村里的铁矿生产的生铁交换一些炸药,说他做了几台投石砲,想做点能投出去的“飞雷”用于守护村子。
孙一顿时精神一振。
作出炸药之后,孙一做梦都想有能扔出去一炸一大片的“炸弹”。
孙一试过做两个炸药包叠在一起的“没良心炮”,即利用底下的炸药包爆炸时的推力把上面的炸药包发射出去。
但是孙一发现现在的炸药过于敏感,不管在什么容器内,经常是“没良心炮”的下面的炸药包一响,上面的炸药包耐不住巨大的冲击同时爆炸,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没良心炮”的试验失败后,孙一放弃了利用“掷弹筒”或者“臼炮”发射“炸弹”的试验。没必要了,现在的炸药肯定经不起那么猛烈的冲击。
最后连利用胳膊抡出去的“手炸弹”也被王尔牛否定了。
这个时代打仗连箭簇都要回收,像手榴弹那样只能丢出去三四十米,杀伤有限,轰隆轰隆地浪费铁不是个过日子的办法。
无奈之下孙一只能提供原始的炸药包。
但是如果能利用投石砲投送炸弹,因为投掷时的冲击力小,就不会引起炸药爆炸,而且无声无烟绿色低碳,岂不完美?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使用的投石砲依靠绳索产生的扭力弹射。
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
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
这种投石砲发射时很像驴子尥蹶子,所以又称为野驴砲。
中国古代时使用的投石砲依靠人力发射。
这种人力投石砲在战国就出现,核心部件是一根长木杆,叫做砲梢。炮梢架在高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发砲的时候大家喊“一二三”一起拽绳索,甩出另一端的石弹。
在唐朝入侵高句丽时使用的人力投石砲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可以对木制城栅栏造成重创;
在宋代出现可以砲架可以旋转的“旋风砲”;火药出现之后投石砲还用来发射“火药弹”。
南宋《守城机要》中记载了一种安装在船上人力发射的“霹雳砲”:“舟中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
宋朝时期,从弓驽演变发展出来的一种驽砲达到技术巅峰。一架弩砲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以绞盘张弦开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石弹、火药弹,或大型箭矢。因架设在平台型的木架上,驽砲又被称为床弩、床子驽。
驽砲发射大型箭矢的时候准确率高,射程远,被广泛用于守城。其中大型三弓床弩被称为“八牛驽”。
《武经总要》记载大型八牛驽张弓时需要一百多人,发射木杆铁羽的长茅;其次的八牛驽需要床弩手五十到七十人,可以用作攻城,射出的箭矢钉在城上,士卒可以踩着登城。八牛驽安装铁制箭匣后,一次可以发射数十支箭,射程可达二百大步,称为“门子箭”。
《宋史》记载了一种床弩射程可以达到一千步;波斯史家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叙1256年旭烈兀汗攻克位于厄尔布尔士山的坚固城堡时写道:“当无策可施时,契丹(指汉地)匠人制造的一种牛弩,其射程为2500步,被对准那些蠢货。流星似的射弹烧伤了魔鬼般的异教徒的许多士兵”。两种文献都指示,当时床弩的最大射程达到了一千米左右。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元从西域带回一配重式投石砲,叫做回回砲或者襄阳砲。这种砲是古代中国传入西域的人力投石砲的改良版。杠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先将放置石弹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顺势抛出。
这种回回砲可以把两百斤的东西扔出去三百米,蒙古人用它丢死人死马到被攻打的城池里造成传染病。
最终蒙古人以回回砲的蛮力打败了宋朝八牛驽的精准,占领了中原。
不过,在使用火药发射的火炮发明之后,因为各种投石砲体积大、装弹慢、操作人员多、效率低下的缺点逐渐退出武器的行列。中文中的“炮”字,也由石弹的“石”字旁改成了火药的“火”字旁。
但是孙一想要的投石砲不需要投掷的很远,只要比满洲弓射程远就可以;对抛射的重量要求更是低,二十斤的炸弹就算是巨无霸了,比几百斤的石头猛烈不知道多少倍!
不同类型的投石砲可以安置在城墙上、战船上、甚至用于野战,炸弹满天飞,未来的战争模式要完全发生变化了。
孙一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同温木作讨论起投石砲和炸弹的各种组合。
马上孙一就惊诧于温木作对各种投石机械的了解,不由问道: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温木作答:“当着塔布囊的面我不敢说假话。我家原来世居山西万泉县,在当地是有名的木作世家,明初定为匠户。后来实在不堪忍受朝廷盘剥,万历年间逃到草原。家中祖传有一本《梓人遗制》,书中记录有各种大小木作的打造方法,绘有总图分图尺寸安装位置。我都是看那本书自己琢磨的。”
孙一连连拍腿叫好,捡到宝贝了!
《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的木制机具专著,金末元初山西万泉木匠文人薛景石编撰。
书中介绍了各种木作制造方法,按使用性能分类叙述,每类先介绍历史,一物一条,图文并茂,易懂易学。
可惜后世只留下几页残本。
但是单凭残本中记录的纺织机械中的“华机子”(即提花机)、“立机子”(即立织机)、“布卧机子”(即平织机)和“罗机子”(专织绞经织物的木织机),就能推断出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木作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