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前脚刚走,项羽的使者武涉就来到了韩信的帐前。得知龙且惨败的消息,广武山的项羽坐不住了,不得不对韩信这个曾近的手下毫不起眼的小兵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忙派武涉过来拉拢韩信。
武涉口才了得,谈古论今,替韩信将刘邦的为人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得出结论,刘邦是个小人,不值得效忠。武涉也没有露骨地要求韩信帮助项羽,只是站在韩信的立场上,劝说韩信自立为王,超越刘邦和项羽,主宰天下。武涉说的口干舌燥,喝了口水,用热切的眼光看着韩信。
韩信等武涉喝完水,缓缓地说道:“韩信当初投奔项羽,也是希望有所作为。虽然只做了个侍卫郎中,还是屡屡向项王献计,期望得到赏识和重用。无奈项王根本不将我放在眼里啊!韩信只得离开项王投奔汉王刘邦。您猜怎样?汉王立刻拜我为大将军,让我统帅数万的人马,将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送给我,对我言听计从,这样,韩信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先生让我背叛汉王,那是不可能的。让我自立为王,我韩信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和企图。先生请回吧!”
武涉不甘心游说失败,捧上一只名剑,说道:“项王对错失将军这样的人才也是十分后悔,特意托我奉上宝剑,希望将军收下。”韩信微微一笑,说道:“这就不必了。当初韩信献计,项王不以为然,他日必有机会,韩信定然当面向项王请教兵法。”
这话说的含蓄而霸气,已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武涉感到十分失望,一方面为项王,一方面也为自己。作为一个职业的说客,他也希望拥有郦食其说服齐国那样的成就,现在未能说服韩信,因而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十分失败。
武涉失败了,也有人迎难而上,做起了游说韩信的工作。他不代表项羽,而是代表他自己。当今天下形势渐渐明朗:项羽和刘邦僵持在广武山,动弹不得。如今唯一有力量左右天下局面的人就是齐王韩信。而自信能影响韩信的人就是蒯通。蒯通前者献计,说服韩信攻打齐国,让韩信当上了齐王,当然郦食其也因此丢到了老命。这没有办法,同行是冤家。现在蒯通决定继续献计,说服韩信拥兵自重,自立为王,进而控制中原而成为天下的霸主。如果游说成功,那么蒯通也将作为韩信的第一谋士而名扬天下。想到这个美好的愿景,蒯通不由得心跳加速,激动不已。但事关天下,蒯通没有贸然从事,而是先和韩信谈起了相面之术。
和刘邦的岳父吕公一样,蒯通也深谙相面之术。他说天机不可泄露,要韩信支走了左右,然后才神秘地说从韩信的脸面看来,韩信最大不过封侯,还不安稳。但从韩信的后背看来,韩信却有帝王之相,富贵无边。
韩信微微一愣,说道:“先生是什么意思?”
蒯通于是分析了天下的局势,从群雄起事推翻秦朝讲到如今楚汉相争广武对峙,天下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现在老天将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权柄交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齐王韩信。
韩信笑了一下,说道:“前者武涉也这么说,我已经请他回去了。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我韩信岂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大王在谈论朋友情义吗?”蒯通问道。
“是啊!”韩信说道:“汉王对我确实不薄啊!”
“那么大王知道张耳和陈馀当初的交情吗?”蒯通继续问道。
“有所耳闻。当初两人乃生死之交。”韩信说道。
蒯通接过韩信的话头说道:“后来两人还不是因为张黡陈泽的事情由生死兄弟变成了生死仇敌。陈馀前者以归顺汉王为条件,要汉王杀了张耳。现在赵国灭亡,陈馀战死,张耳立刻笑呵呵地当上了赵王,可曾回忆当初两人的生死之交?”
韩信沉默了一会,说道:“但汉王破格重用我,韩信才有如此的地位。这点先生应该是清楚的。”
蒯通说道:“齐王在谈论君臣之道吗?”
“是的。”韩信说道。
蒯通侃侃而谈:“谈到君臣之道,不得不提到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的君臣之谊。前者越王被囚禁在吴国当人质,文种和范蠡励精图治,帮越王重建越国,进而又使得越王称霸诸侯。大功告成之后,范蠡大隐于市,而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继续辅佐越王。那越王送给文种一把剑说道:‘你教我讨伐吴国的七种计策。我只使用了三种,就消灭了吴国。还有四种计策没有用过。你就带着它们到九泉之下帮助我的先王去演练一把,如何?’文种被逼无奈,只得自杀。”
“所谓君臣之道,不过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了。”蒯通意味深长地看了韩信一眼,继续说道:“为臣者,功高盖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齐王您自从杀回关中以后,水淹废丘,活捉魏王,奇兵灭赵,降服燕国,消灭龙且,平定齐国,建立了盖世无双的功勋,你的个人威望也超过了刘邦和项羽。汉王无法再封赏你了,因为你功劳太大。汉王也无法再信任你了,因为你威望太高。汉王只可能害怕你,提防你,甚至等到天下平定以后杀害你,所以在下替您考虑,继续投靠在汉王麾下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韩信沉默不语。蒯通见此情景,进一步说道:“齐王不如自立为王,对于楚汉之争,保持中立,让他们僵持在广武山。您乘机扩大地盘,占领楚汉后方,封赏各地的诸侯,使天下臣服。然后您依照百姓的和平愿望,勒令楚汉和解,他们岂敢不听?只得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地盘,老老实实地听从您的号令。如此一来,天下就是您的了。常言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在下对齐王一片忠心,所以才冒死说了这些话。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建议。”
蒯通的建议确实大胆,韩信听得心惊肉跳。韩信亲自给蒯通沏了一杯茶,说道:“先生意思我清楚了,我得仔细考虑考虑。”
其实也不用太多的考虑,韩信决定不听蒯通的馊主意。书生意气,谈谈天下可以,岂可当真?那刘邦可是好惹的?虽然打仗的手艺不咋地,但也是胸怀若谷,雄才大略之人,不然如何能笼络了那么多的人才?论谋略,我韩信不是张良的对手?正是因为张良的谋略,汉王在中路牵制住了项羽,我韩信才能在北路长驱直入,最后平定齐国。论阴谋诡计,我韩信不是陈平的对手。论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保障后勤,我不是萧何的对手。论用人之道,还是汉王高明,我手下的两员大将,骑兵统领灌婴和步兵统领曹参都是汉王的铁杆,能征惯战,比我的资历还老。我敢和汉王作对,他们就敢和我作对。再说了,我又何必和汉王作对?汉王如此器重我,亲自派张良来封了我的齐王,我已别无所求。汉王的大度和胸怀我是了解了,如论如何,念在我韩信的战功,这个王爷的位置是跑不掉的。我韩信并无掌控天下的野心,还是跟着汉王混吧!
想到这里,韩信又把齐王的金印从枕头边捧出来仔细端详,再也不考虑蒯通的建议了。
那蒯通在家里等着韩信的召见。他觉得自己的论述引经据典、论据充分、无法辩驳,集自己的平生所学之大成,不由得韩信不听。他也料定第二天韩信就该召见自己,甚至亲自拜访,讨论造反的细节,结果韩信没来。哦!此事事关重大,齐王要慎重一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第三天,韩信一定会来召见我的。结果第三天也没有任何消息。第四天依然没有韩信那边的音讯。这下蒯通坐不住了:自己冒着造反的危险,搭上性命,对韩信表达了赤胆忠心,却得不到主公的一点反馈,这叫人情何以堪?蒯通只能亲自去齐王府求见韩信。
韩信放下手中的兵书,请蒯通落座喝茶。蒯通哪里有心情喝茶,开门见山地继续游说韩信造反。又是长篇大论,蒯通说的口干舌燥,韩信听的连连点头。最后,韩信表示自己十分钦佩蒯通的才干和学识,感谢蒯通的忠心和好意,但拒绝了蒯通的劝告。
蒯通感到失望、失落、失败,继而感到万分的恐惧:如果韩信对汉王效忠,那么自己的这番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言论,已犯下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这时,蒯通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可笑和可怜。好在蒯通学问了得,很快就找到了拯救自己的办法。
几天后,韩信召集手下开会,蒯通迟迟未来。手下汇报:先生疯了,一个劲的将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拦也拦不住。有过了几日,手下汇报:蒯通先生衣衫褴褛,疯疯癫癫地跑了,要不要去派人去寻找?韩信微微一笑,说道:“不必了。先生是高人,来去无踪,不是我等能够理解的。由先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