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学习生涯在秋风的歌声里拉开了序幕。新学期中文系来了一位新的老师,北大回来的年轻博士,大家一听说就很振奋。黎阳更是激动,暑假刚刚去拜会过北大,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头上的光环,肯定是如修成正果的佛陀般让人仰视。
终于见到这位可敬的老师了,三十出头的样子,文质彬彬,戴个眼镜,瘦削的身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头上的头发略少了点,能看出以后有陆续减少的倾向。大家分析这足以证明两点,一就是聪明绝顶,二就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他是主要研究《诗经》的,但是属于通才的那种,讲课的时候,中外古今,旁征博引,古典诗歌讲得却是那样生动,而且贯通中外文学名著,畅谈文化人生。大家听醉了,更听呆了。黎阳心想,虽然年龄相差十岁,但是给大家十年时间,有几个能达到眼前这位的水准啊。
大家真的是从这位杜先生的身上,看到了北大的光环后面承载的,是文化的沃土,繁华开厚土,巨木生沃野,灵秀之地,博雅塔边走出的人那真是字字珠玑,绣口一吐,何止是半个盛唐?
大家下来只喊遗憾,大四才遇到这么位天降神人,羡慕下几届学弟学妹们“艳福不浅”的同时,更激发了大家对北大的仰慕之情,可是轮到报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大家又都有点眼晕腿软。
学校给杜先生很优厚的待遇,据说可能过几年会提拔为什么副校级领导,杜先生发表的文章级别之高数目之多,那也是令人咋舌的。这么年轻,就成为全省的学术研究带头人。这也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快,并不比传呼和手机的交接棒来得慢,而且是快得多。
黎阳虽然考研复习的晚,但架不住底子好,有造诣,而且有时间总是多去向年轻有为的杜老师去请教,杜老师也是非常欢迎这位学生的请教,也很赏识他。因为一次布置的作业,黎阳的文章写得不错,有功力有见解,是个苗子。杜老师不光从知识层面,还从理论层面,文化层面,学术研究的层面去给他讲解,黎阳受益匪浅。
当然中文系还是有很多学问做得很好的老师的,只是像杜老师这么年轻就如此有成就的却是罕见。知识的差距就如同金庸先生武侠里面人物的功力一样,有着差异,杜老师三十出头已经达到别的老师四十甚至五十的造诣,甚至还多,这既是差异。
黎阳他们早就想到韩愈《师说》里的名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家越发地努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许杜老师在京城还不是那么鹤立鸡群,可回到省城那可真是独树一帜啊。
而且杜老师依旧是每天课余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著作上,和中文系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淡泊名利,专心治学,衣着朴素,总是和学生一样蹬一辆半新的自行走出去办事。这种学者风范和学术气息给黎阳他们的学业有良好的引导,也对他们的为人品格有着长远的积极的影响。
黎阳和大家从心底感谢母校,虽然没有北大那么辉煌和耀眼,但是好多老师的人品和学品本就是一种风景,一种标尺,就是一种值得学生学习一辈子的学问。
不过这大学里也不是一片净土,不就有王大炮那样的人物吗?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利益和诱惑也在冲击这这一方净土,考验着大家的灵魂,所谓“君子慎独”的修身箴言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也却是一个难题。
大家为了考上,提前和导师联系,甚至不远千里去看导师的也有不少。这样可以拉近关系,可以增加考中的几率。而且甚至有人传言导师甚至可以给你提前划考试范围,更有甚者,还有直接告题的。这都是师哥师姐们传下来的“九阴真经”,具体如何,还得他们自己去打探摸索。
春晖不也去拜会了导师么。这不,黎阳是不屑于做这种事,可是好多同学都去了,回来一交流经验,这有的导师不错,不收礼,只谈学问方法,如南大的,北师大的,山东大学的。有的导师礼也收,也透露点信息。最差的就是礼物照收,但是啥话都几乎没有的,好像就指望这个发财的。有两位同学回来气愤之极,送了五六百元东西,坐了十分钟被晒出来了。一个是河大的王姓女老师,一个是内蒙中文系的高姓男老师,当然这应该是个例,道德低下者哪里都有吧。就像黎阳他们中文系出了个王大炮,并不影响其他老师的形象。
当然大学老师们多数过得还是比较清贫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似乎就与清贫结下不解之缘。做学问是一件呕心沥血的事业。英年早逝并不罕见,无论是曹雪芹、蒲松龄还是鲁迅、朱自清。
就在2000年的国庆节刚刚过完,七天长假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旅游潮中结束。中文系的纪文岚老师就去世了。刚刚四十九岁,平时学问做得很好,课讲得也不错,幽默风趣,也是个性情中人。黎阳还记得又一次纪老师问大家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那就是谈到孟子的一句话“食色,性也”的时候。首先强调孟子说的色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包括美色,所谓秀色可餐。又忽而问及班里的男同学说实话好色吗,结果大家多数不好意思回答,或者说不好色。而问到汪巨星事,巨星到底是巨灵神的风格,他大胆承认自己好色。
纪老师竟然拍着讲桌叫好,夸巨星同学坦诚,说他纪某人就好色,这有什么,爱美之心啊,但是我们理性的人用理智可以节制我们的欲望,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人。纪老师就是这么一个风趣的真性情的老师。
黎阳再次让大家做了白花,大一是送的同学,大四送的是老师。大家凑钱买了花圈,去送到老师家里,向纪老师的遗像依次鞠躬,表达哀思。好多同学都没有忍住泪水的夺眶。由于老师爱人不主张大办,学校本来准备的追悼会就免了。
黎阳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大学教师的高尚情操和为学为人的风范。不由得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两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愿纪老师走好,在那边的世界照顾好自己,不要再那么辛苦了。后来听杜先生上课时说,纪老师就要有一套丛书出版了,可是人却先去了。这就是苦短的人生,这就是苦短的人生中还要时而可能要面对的死别生离,真的是人生而无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