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乙,因为盲目行动,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一无所得,这也是生活中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这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方向的努力,永远也到不了终点。
我们必须学会在开始行动之前明确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在目标的指引下大步前进,到达梦想的彼岸。
唐初在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是对好朋友,马儿每天都在外面奔波运送,驴子则在屋里推磨。
贞观四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为坐骑,要与大师一起前往印度取经。
十几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了长安。
它到磨坊里会见驴子朋友,并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你知道吗?我经历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岭、凌山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像神话般的世界……”
驴子听了大为惊奇,赞叹地说:“你的经历多么丰富呀!那些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啊。”这时,老马笑了笑说:“其实,我们走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同样一步也没有停止过。我们不同的地方是,我与玄奘大师都有一个遥远却明确的目标,也始终按照一定的方向前进,最终我们打开了广阔的世界。而你因为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只能绕着磨盘盲目地打转,最终都无法走出狭隘的天地。”
当我们付出无尽的辛苦之后,若是一无所得,探究其中原因,几乎都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原地踏步”或“盲目打转”的泥潭。
这时,我们多半都不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甚至是在“骑驴找马”的状态中,不断地重新开始,无法累积成果。
威廉·皮特是目标专一、意志坚定的杰出典范。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被教导只有成就一番伟业,才不会辜负他父亲的期望。这是他所受一切教导的主旨。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忘记过父母赋予他的这一神圣职责——他应该出人头地,应该成为一个公正、睿智、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这个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地朝着这个明确的目标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在23岁时,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而到25岁时,他已经成了英国首相。
皮特在早期就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接受了专业训练,谁能估计到这样做的巨大价值?在大学毕业以后,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浪费时间,没有为了确定自己的职业而瞻前顾后,他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皮特的一个对手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个人既不会冒进也不会退缩,他一直都在飞翔。”
开始,没有谁能真正看清希望企及的目标,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即便是起跑以后,他所见的也只是前面不远的道路。他不是靠高挂在天空的星星引路,而是靠心中的火炬照亮脚下的路,这样可以使他信心百倍,毫不畏惧,一直跑下去。尽管远方的路笼罩在暮霭之中,但永不熄灭的火炬会让他看清眼前的路。英国的西华·莱德先生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他说,他一生中所收到最好的忠告是“继续走完下一英里”。他常给人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跟几个人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结果降在缅印交界的丛林里,往印度走全程还有140英里,走了一个小时,我的一只长筒靴的鞋钉就扎了脚。我能一瘸一拐地走完140英里吗?但是,为了晚上能有个地方休息,我们只能继续硬着头皮走完下一英里,此外别无选择。终于,奇迹发生了,我就这样一英里、一英里地走到了印度。”
拿破仑·希尔说过,每个取得成功的人都应知道,进步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如果屈服于困难之下,等待你的除了失败还有什么呢?那么,你的梦想就变成空想了。
总之,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的唯一聪明的做法。坚持下去,就能事半功倍。许多以少胜多的故事都说明这一点。
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的人。伟大的人从不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专长。与其事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分散精力的人不会成功,成功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一个人精通一件事,哪怕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艺,只要他做得比所有人都好,那么也能获得丰厚的奖赏。要树立自己高远的目标,但你必须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箭发于弓,直中目标,从不偏离轨道,寻找别处的靶子。你只要一心一意向着一个目标稳步前进,百折不挠,一定不会失败。这就好比用玻璃聚集起太阳的光束,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燃起火来。最弱小的人,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也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最强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许多方面,那么也会一事无成。
(第二节)学无止境,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驱逐出局,被时代淘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养成丰富自己、时刻学习的习惯,只有善于学习,才能成就一生。
热爱学习,学习能够改变命运
步入社会的人往往认为学习已与自己无缘,工作才是生活的中心,殊不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利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简单地说,可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学习者与非学习者。学习者是那些向周遭事物开放的人,他们学习,也听从教诲,当他们做了一件蠢事,他们不会再去做第二次。当他们做一件事情有了功效,下一次他们会更努力地做,把它做得更好。
松下幸之助先生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界的一个神话。他早年家境贫寒,而且体弱多病,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然而,他是靠什么最终创建现在赫赫有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并成为日本首富的呢?专家们有很多说法,但是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松下先生是一个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正因为学习,才成就了他的辉煌。
松下先生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干同样的活,但是渐渐地三人就显现出了差别。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这次到了一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他心里对学习的热望让他向这种无知发起了冲击。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同时在他其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面,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内行。而在这种时候,他的两个同事却因为这些而嘲笑他说,一个学徒还能够成什么大事,还学什么啊。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先生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他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将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先生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普通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极大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只能被商店解雇。
一个愿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人,最终会获得成功,因为,学习会改变命运!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想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相当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得来,可是生活的琐事让我们拥有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不是这边有事,就是那边有事,已经很少有时间能够安下心来静静地学习了。作为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这些不大不小的借口,让我们心安理得地去忽视学习。
查理斯·佛洛斯特,本来是佛蒙特州的一名鞋匠,他不管怎样,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家。约翰·韩特是个木匠,他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比较解剖学,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终于成为比较解剖学的权威学者。乔治·史蒂芬生在担任夜间值班的时候,努力研究,结果发明了火车头。其实,这些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找到足够的借口去做别的事,但他们没有安于现状,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想要拥有的一切都要靠学习来获取。
而发生在北京的、最真实的自考状元张立勇的事迹更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1996年,连高中都没上完的张立勇来到北京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初入清华园,他如同刘姥姥刚入大观园,朝圣般地仰望着清华园里的一切。清华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好的讲座,下了晚班后,张立勇总是匆匆赶到教室聆听大师们的讲座。因为下班时间总在晚上8∶00以后的缘故,很多讲座张立勇只能站着听到结尾。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以后在清华的时间里,张立勇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听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他吸收着清华大学土壤中的学子精神,他将个人的一个普通厨师和打工者的生活融入到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
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立勇在熟悉和稳定工作后,并没有仅仅陶醉于清华大学优美的环境中。他决定把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习的突破口。他开始制定“残酷”的时间表:早上6点必须起床;6点15分至6点半跑步;6点半至7点背英语;7点至7点15分刷牙、洗脸;7点15分至7点半上班;午饭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点钟听英语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至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
张立勇不仅自己刻苦自学英语,而且还积极参加清华大学的英语协会,除了协会活动,张立勇还多次光顾校园里的英语角,他听英语角的同学说,学英语一定要张嘴说,就像刷牙一样,刷牙之前得张嘴,所以就不管自己说的好与坏,都大胆地说出来。为此他自己在清华的食堂还开设了一年左右的英语窗口,在卖饭的时候来说英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张口锻炼,张立勇可以十分流利地讲英语,而且不仅是跟中国学生交流,也可以跟许多外国朋友对答如流。
尽管这样,张立勇并没有满足。他还决定用国家规范的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于是,他决定去报四、六级考试,他要获得一个权威的认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感觉。从2000年到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他陆续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以80多分获得通过,接着又考了托福。没想到:托福一共670分,他竟然考了630分。
一时间,在清华大学他获得了轰动。经过努力,张立勇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被团中央树为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并成为航空工业出版社《三导自考丛书》代言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的一句名言也道出了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我愿意用我刻苦自学的形象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坚持学习,在全社会掀起学习的风尚,提倡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知识就是力量!”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年纪大了,学那么多有用吗?再学脑袋也不好使,学不进去了。也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我都会做了,学多了以后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这个观念也是不正确的,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习也是。我们平时会因为多做一件事而愤愤不平,却不想它却给你多带来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平时会因为公司提供培训而使忙碌的你大皱眉头,却不知它是让你获得知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认真地参加公司的每一次培训,如果我们愿意把平时不懂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想方设法去改进一些东西……机遇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它偏爱善于学习的头脑,只要你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那么,成功绝不会再与你擦肩而过。
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在IBM的员工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你进IBM时是什么颜色,通过学习,你都会变成蓝色(IBM有“蓝色巨人Big Blue”的称号)。”IBM公司以其出色的员工培训而闻名遐迩,而IBM的员工则以其不断学习的能力变得出类拔萃。
我们常听到别人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处身于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社会大学堂里。今后一切可能的成功,主要是看自己今日学习的态度和效率。
许多天赋很高的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思进取。而不思进取的突出表现是不读书、不学习。宁可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意看书。也许,他们对目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感到满意了,意识不到新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价值;也许,他们下班后很疲倦,没有毅力进行艰苦的自我培训。
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就难以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难以向更高的地位发展。
在成功之前,一个人要积蓄足够的力量。在这方面,托马斯·金曾受到加利福尼亚的一棵参天大树的启发:“在它的身体里蕴藏着积蓄力量的精神,这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崇山峻岭赐予它丰富的养料,山丘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云朵给它带来充足的雨水,而无数次的四季轮回在它巨大的根系周围积累了丰富的养分,所有这些都为它的成长提供了能量。”
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如此。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自然更大。
有位商界的杰出人物这样说:“我的所有职员都从最基层做起。俗话说:‘对工作有利的,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人在开始工作时如果能记住这句话,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一个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各种机会中随时学习,不断地汲取养分,那么升迁是早晚的事。每个身在职场的人不仅要随时随地学习本行业的门道,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一方面,绝对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来微不足道,但也要仔细观察,有些事情虽然有困难险阻,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清除事业发展道路中的一切障碍。
无论目前的职位是低微还是高尚,汲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将对你以后的人生和事业大有裨益。一些公司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却愿意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到补习学校去听课,或者买书自学。他们明白知识储备越多,发展潜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