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800000083

第83章 呻吟语(28)

圣人胸中,万理都混在一起,寂静的时候,如同秤和镜悬挂在高处,感动时则如江河决水,不会无故发一个善念。善念的发生,是因为胸中不是纯善的缘故。因此,唯有白天不使夜间和平旦所发出来的善念和清明之气消亡,然后才可以保持住清明的夜气。圣人无时不处于清明的夜气之中,所以胸中没有一点空缺,自然能看清各种事物。

四四

法令所行,可以使土偶奔趋;惠泽所浸,可以使枯木萌蘖;教化所孚,可以使鸟兽伏驯;精神所极,可以使鬼神感格。吾必以为圣人矣。

【译文】

法令的实行,可以使泥塑偶像走动;惠泽所浸,可以使枯木发芽;教育感化,可以使鸟兽驯服;诚挚的精神,可以使鬼神感化。我认为,这样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四五

圣人不强人以太难,只是拨转他一点自然的肯心。

【译文】

圣人不强人所难,只是启发人能有一种自觉之心。

四六

参赞化育的圣人,虽在人类中,其实是个活天,吾尝谓之人天。

【译文】

参赞教化的圣人,虽然也属于人,实际上是一个活天,我常常叫它为人天。

四七

孔子只是一个通,通外更无孔子。

【译文】

孔子只是一个通,在通之外就再也没有孔子。

四八

圣人不随气运走,不随风俗走,不随气质走。

【译文】

圣人不跟随环境走,不跟随风俗走,不跟随个人气质走。

四九

圣人平天下,不是夷山填海,高一寸还他一寸,低一分还他一分。

【译文】

圣人平定天下,并不是移山填海,而是高一寸减去一寸,低一分加上一分。

五○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可知,可知不祖也。无不可知,做可知不出,无可知则不可知,何所附属?

【译文】

圣而不可知叫做神。不可知是知的前提。没有不可知,就不可能做出可知的事,而没有可知就不可能知,怎么能有什么地方可以依附呢?

五一

只为多了这知觉,使生出许多情缘,添了许多苦恼,落花飞絮,岂无死生?他只恁委和委顺而已。或曰:“圣学当如是乎?”曰:“富贵、贫贱、寿夭、宠辱,圣人未尝不落花飞絮之耳。虽有知觉,心不为知觉苦。”

【译文】

世人只因为有了知觉,就生出了很多情缘,增添了许多苦恼。落花飞絮就没有生死吗?它只是任凭自然的安排而已。有人问:“圣人的主张也应当这样吗?”回答说:“对于富贵贫贱、寿夭宠辱,圣人也任凭其自然来去而已,虽然也有知觉,但不被所觉所苦恼。”

五二

圣人心上再无分毫不自在处。内省不疚,既无忧惧,外至之患,又不怨尤,只有一段不释然,却是畏天命,悲人穷也。

【译文】

圣人的心,从没有任何不自在的地方。反省不感内疚,因而没有什么忧虑。外来的祸患,也不埋怨责怪。只要有一点不安心的,那就是畏惧天命,悲悯人民穷苦。

五三

定静安虑,圣人无一刻不如此,或曰:“喜怒哀乐到面前何如?”曰:“只恁喜怒哀乐定静安虑胸次,无分毫辊损。”

【译文】

心静无虑,圣人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有人问:“如果碰到喜、怒、哀、乐的事怎么办?”我回答说:“让内心喜、怒、哀、乐就是了,所谓定静无虑,只不过是胸中不过分或不足罢了。”

五四

有相予者,谓面上部位多贵,处处指之。予曰:“所忧不在此也。汝相予一心要包藏得天下理,相予两肩要担当得天下事,相予两脚要踏得天下定。虽不贵,予奚忧?不然,予有愧于面也。”

【译文】

有一个给我相面的人,说我的脸上有很多贵相,并一处处指出来。我说:“我的忧虑不在这里,你要能相出我这颗心中能包藏住天下的道理,相出我的两肩能担当起天下的大事,相出我的两脚能在万事面前站得坚定,即使不会富贵,我还有什么忧愁呢?不然的话,就愧对我这张脸了。”

五五

物之入物者染物,入于物者染于物。惟圣人无所入,万物亦不得而入之。惟无所入,故无所不入,惟不为物入,故物亦不得而离之。

【译文】

一种物进入另一种物中,就会沾染另一种物,进入物的也会被另一种物所沾染,唯有圣人不会去沾染任何东西,万物也不能沾染圣人。所以说,只有无所入,才能无所不入;只有不被物入,所以物也不能离开。

五六

人于吃饭穿衣,不曾说我当然不得不然,至于五常百行,却说是当然不得不然,又竟不能然。

【译文】

人对于吃饭穿衣,从来不说我当然不得不这样做,但对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和自己的各种行为,却说当然不能不这样做,可是又做不到。

五七

孔子七十而后从心,六十九岁未敢从也,众人一生只是从心,从心安得好?圣学战战兢兢,只是降伏一个从字,不曰戒慎恐惧,则曰忧勤惕励,防其从也。岂无乐时,乐也只是乐天。众人之乐,则异是矣,任意若不离道,圣贤性不与人殊,何苦若此!

【译文】

孔子说他七十岁以后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任何念头也不会越过规矩,六十九岁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普通人一生只是从心所欲,那怎能学好呢?圣人学问战战兢兢只是为了克服一个“从”字,不谈要戒慎恐惧,则说要忧勤惕励,就是防止从心所欲。难道没有快乐的时候?乐也只是乐天知命。而普通人的快乐则和圣人不同。如果能做到从心所欲又不离开道,如果圣贤的本性不和普通人一样,何苦还要修养克制呢?

五八

日之于万形也,鉴之于万象也,风之于万籁也,尺度权衡之于轻重长短也,圣人之于万事万物也,因其本然,付之自然,分毫我无所与焉,然后感者常平,应者常逸,喜亦天,怒亦天,而吾心之天如故也。万感匡襄,众动,而吾心之天如故也。

【译文】

日光对于万种形体,镜子对于万种景象,风对于万种声音,尺度权衡对于轻重长短,圣人对于万事万物,顺着它们的本性,交付于自然,分毫不加以干预,然后感动的常常平静,响应的常常安闲。喜悦也自然,发怒也自然,而我心中的自然依然如故。万种事物因受到感动而急迫不安,万众躁动而矛盾纵横交错,但我心之自然依然如故。

五九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译文】

一生中没有一事可以哄瞒他人的,这便是最大的快乐。

六○

尧、舜虽是生知安行,然尧、舜自有工夫学问,但聪明睿智,千百众人岂能不资见闻,不待思索?朱文公云:圣人生知安行,更无积累之渐。圣人有圣人的积累,岂儒者所能测识哉!

【译文】

尧、舜虽然生而知之,顺天而行,但尧、舜也有他们的工夫和学问。但是,聪明才智,众人岂能不凭借见闻、不经思考即可得到!朱熹说:“圣人生而知之、顺天而行,不必积累常识。”实际上,圣人有圣人的积累,儒者怎能知道呢?

六一

圣人不矫。

【译文】

圣人不矫揉造作。

六二

圣人一无所昏。

【译文】

圣人从来不会糊涂。

六三

孟子谓文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虽非文王之心,最看得时势定,文王非利天下而取之,亦非恶富贵而逃之,顺天命之予夺,听人心之向背,而我不与焉。当是时,三分天下,才有其二,即武王亦动手不得,若三分天下有其三,即文王亦束手不得,《酌》之诗曰:“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天命人心,一毫假借不得,商家根深蒂固,须要失天命人心到极处,周家积功累仁,须要收天命人心到极处,然后得失界限,决绝洁静,无一毫粘带,如瓜熟自落,栗熟自坠,不待剥摘之力,且莫道文王时动得手,即到武王时,纣又失了几年人心,武王又收到几年人心,牧誓武成,取得何等费唇舌!多士多方,守得何等耽惊怕!则武王者,生摘劲剥之所致也。又譬之疮落加,鸡出卵,争一刻不得,若文王到武王时,定不犯手,或让位微、箕,为南河阳城之避,徐观天命人心之所属,属我,我不却之使去,不属我,我不招之使来,安心定志,任其自去来耳,此文王之所以至德。使安受二分之归,不惟至德有损,若纣发兵而问叛人,即不胜,文王将何辞?虽万万出文王下者,亦不敢安受商之叛国也。用是见文王仁熟智精,所以为宣哲之圣也。

【译文】

孟子说,如果有的国家想吞并燕国,而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周文王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孟子的话虽然不一定符合周文王的本心,但对时势却看得很清楚。文王不是为了对天下有利才去攻取的,也不是为了厌恶富贵而要逃避,只是顺应天命的予夺,听从人心的向背,自己却不置身其间。在当时,如果三分天下才有二分,即使是武王也不敢动手去攻打,如果三分天下有其三,文王也不会束手不动。《诗经·周颂·酌》说:“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意思是说退而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时机成熟,兴兵天下就可大定。天命人心一毫也不能借助别的。商朝根深蒂固,须要等到天命人心丧失到极处;周朝积功累仁,须要争取天命人心到极处。然后得失的界限才能完全决定,无一毫牵连,如同瓜熟蒂落、栗熟自坠一样,不等人去剥去摘。且不说文王时能不能动手,即使到了武王的时候,商纣王又失了几年人心,武王又收了几年人心,《尚书》中《牧誓》、《武成》二篇,记载武王欲伐纣的事,费了多少唇舌去动员民众。《多士》、《多方》两篇记载守业的情况,又是何等的担惊受怕。这都是由于武王在时机还未成熟时生摘硬剥地去攻取商纣的结果。又好比疮痂脱落,母鸡下蛋,早一刻也不行。如果是文王处于武王的时代,定然不会下手,或者会让位给微子、箕子,像舜、禹那样做,自己避居到南河、阳城去,慢慢地观察天命人心之所属。属我,我不让它失去;不属我,我也不招之使来。只是安心定志,任其自去自来而已。这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有至德的原因。假使文王安于接受那二分人心的归向,不只有损至德,如果殷纣王出兵讨伐叛变的人,即使不胜,文王怎能辞掉叛变的罪名呢?即使是比文王相差万倍的人也不敢接受背叛商朝的罪名啊!以此可见周文王的仁熟智精,所以是明智的圣人。

六四

汤祷桑林,以身为牺,此史氏之妄也。按汤世十八年旱,至二十三年;祷桑林责六事,于是旱七年矣,天乃雨,夫农事冬旱不禁三月,夏旱不禁十日,使汤待七年而后祷,则民已无遗矣,何以为圣人?即汤以身祷,而天不雨,将自杀与,是绝民矣。将不自杀与,是要天也。汤有一身,能供几祷,天虽享祭,宁欲食汤哉!是七年之间,岁岁有旱,未必不祷,岁岁祷雨,未必不应,六事自责,史臣特纪其一时然耳,以人祷,断断乎其无也。

【译文】

史书记载,商汤曾在桑林中祈祷,许愿以身为祭品,求天降雨。这是史书记载的错误。商汤十八年时天旱,到二十三年时,汤才在桑林中祈祷,责备自己犯了六种错误,那么旱了七年天才下雨。农耕之事,冬旱经不住三个月,夏旱经不住十天,假如汤等旱了七年才去祈祷,那人民早死光了,他怎么能称得上圣人呢?如果汤以身许愿而天不下雨的话,他要自杀,是自绝于民;如不自杀,是要挟上天。商汤只有一个身体,能供几次祈祷呢?天虽然愿意享受祭祀,能以汤为食品吗?看来七年之间,年年有旱灾,汤未必不是年年祈祷;岁岁祈雨,未必都不回应。以六事自责的事,可能只是史臣记载某一次祈祷的事罢了。以身为祷,一定是没有的事。

六五

伯夷见冠不正,望望然去之,何不告之使正?柳下惠见袒裼裸裎,而由由与偕,何不告之使衣?故曰不夷不惠,君子居身之珍也。

【译文】

伯夷看到一个人的帽子戴的不正,看一看就离开了,为什么不告诉他要戴正呢?柳下惠见一位女子赤身露体,还怡然自得地与她待在一起,为什么不告诉她要穿上衣服呢?所以既不要像伯夷那样,又不要像柳下惠那样,是君子立身的要道。

六六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译文】

圣人做出来的都是德性的表现,贤人做出来的都是气质的表现,众人做出来的都是通常的表现。小人做出来的都是私欲的表现。

六七

亘古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铸成一个孔子,余者犹成颜、曾,以下诸贤,至思、孟,而天地纯粹之气,索然一空矣。春秋战国君臣之不肖也宜哉!后乎此者无圣人出焉,靳孔、孟诸贤之精英,而未尽泄与。

【译文】

自古以来,五帝三王不散的精英,铸成了一个圣人孔子。其余的铸成颜渊、曾子以下各位贤人。到了子思、孟子,而天地的纯粹之气,便用之一空。春秋战国时代,君臣的不肖是可以理解的。后世则无圣人出现,大概是孔子、孟子等贤人的精英尚未完成用尽。

品藻

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卒时看不破,惊扰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译文】

一个人,当他独处时,别人看不出他有什么毛病,在他疏忽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在他劳倦时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在他急遽仓促时也看不出他有什么毛病;在他惊扰骤感时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在他独当大事时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我认为他一定是圣人。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的表现。

【译文】

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德行的表现,贤人都是根据气质的表现,众人都是根据习俗的表现,小人都是根据私欲的表现。

汉儒杂道,宋儒隘道。宋儒自有宋儒局面。学者若入道,且休着宋儒横其胸中,只读《六经》、《四书》而体玩之,久久,胸次自是不同,若看宋儒,先看濂溪、明道。

【译文】

汉儒论道杂驳,宋儒论道狭隘。宋儒自有宋儒情况,但学者如果要学道,先不要把宋儒的主张放在胸中,只要读《六经》、《四书》而用心体会,时间长了,心胸自然不同。如果学习宋儒,先学习周敦颐、程颢。

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不失为小人。

【译文】

有一种人难以使他高兴,也难以同他共事,原因就在于心胸狭小,可也不失为君子。又有一种人容易共事,也容易使他高兴,但贪婪软弱,这种人仍然是小人。

为小人所荐者,辱也。为君子所者,耻也。

【译文】

被小人所推荐是一种侮辱,被君子所摒弃是一种羞耻。

小人有恁一副邪心肠,便有一段邪见识。有一段邪见识,便有一段邪议论;有一段邪议论,便引一项邪朋党,做出一番邪举动。其议论也,援引附会,尽成一家之言。攻之则园转迁就而不可破;其举动也,借善攻善,匿恶济恶,善为骑墙之计,击之则疑似牵缠而不可断。此小人之尤,而借君子之迹者也。此藉君子之名,而济小人之私者也。亡国败家,端是斯人。若明白小人,刚戾小人,这都不足恨。所以易恶阴柔阳只是一个,惟阴险伏而多端,变幻而莫测,驳杂而疑似,譬之光天化日,黑白分明,人所其见,暗室晦夜,多少埋伏,多少晦夜,此阴阳之所以别也。虞廷黜陟,惟日幽明,其以是夫?

【译文】

同类推荐
  • 可以没脾气不能没骨气

    可以没脾气不能没骨气

    无论何时,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当我们对生活的失败大发脾气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沉稳和坚毅,就容易迷失自己。脾气暴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会使我们走向失败。不急不躁、不怨天尤人、不轻易发怒是良好的品质,一个做事光明磊落、生气蓬勃、令人愉悦的人,到处受欢迎。自制力强、冷静沉着的人往往比焦虑万分的人更容易应付各种困难、解决各种矛盾。切记:控制脾气拿出骨气,就会改变命运!
  • 《中庸》64个人生智慧

    《中庸》64个人生智慧

    本书结合“中庸”的思想理念,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际应酬等方面将其中有现实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了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关的共通点。
  • 感谢生命中的所有过往

    感谢生命中的所有过往

    真正的成长,不是外表的成熟,而是能勇敢地面对所有的不幸,勇于承受孤独、平淡、失意。本书以此为主旨,带你学会以感激之心面对过去的种种经历,以释然的态度面对曾经的遗憾和失意、挫折和迷茫,感谢那些折磨过你的人和事,将所有的经历都化为人生最值得珍藏的财富。
  •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有见地的人都会说能力重于学历,其实口才更重于能力。身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如果没有说服别人的能力,没有推销自己的良好口才,也难免落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结局。很多人是败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 在痛苦的深处微笑

    在痛苦的深处微笑

    “越是遥远和高不可攀的目标越容易摧毁一个人的信心,当你把目标定的低一些,你会发现,成功不过是明天的事。”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是因为他们从没迈出过第一步,去实现的才叫理想,不然只能叫做幻想。幻想的最大害处是它会让你停滞不前,只有理想,真正去完成,去寻找的理想才会让你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到达胜利的彼岸。
热门推荐
  • 净临天下

    净临天下

    万年前,阴阳混沌,那时的天与地,云与水,都是将近黑色的混沌。一场开世之战,把大陆分为四国——仙妖魔人,四国鼎立。而有那么一族,名为净世,非人、非妖、非仙、非魔,自由行走在大陆之间。他说,不是净世带来灾难,而是,灾难在呼唤净世。万年之后,净世降临,又会带来怎样的风雨?
  • 总裁我错了

    总裁我错了

    单纯小妹苏小小,和老狐狸林墨,会怎么样给我们上演搞笑而又浪漫的故事呢,期待吧……
  • 绝世盛医之渊帝请自制

    绝世盛医之渊帝请自制

    她是二十七世纪绝世神医,一根银针在手,活死人,肉白骨。却不料,竟无故穿越到了一个异时空间,她拥有太古时期四大稀世神器之一——圣血医镯,神器在手,灭肮脏家族,休渣男太子,屠渣渣门派………谁也不敢说她半分!却不知,圣血医镯中,竟藏有一个妖孽男子。他傲世众生,却唯独对这个傻傻吻他的小家伙情有独钟。
  • 圣震八荒

    圣震八荒

    一个在不幸之中诞生了生命,注定了轩辕月本该不幸的一生。但当一颗世界之树的种子与他相遇,命运发生了改变。只是这改变,究竟是让轩辕月脱离苦海,还是让他跌入一个更大的深渊?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算计与谋划,而谁又能笑到最后?
  • 凡尘路,红尘仙

    凡尘路,红尘仙

    古代神话中出现的各路神仙真的存在过么?凡人可修炼成仙,但是真的还有仙麽?各地都有着神像佛像,为何一直从未见众神显现,是他们从未出现过,只存在于我们先辈们的幻想,还是他们已经遗弃了我们这些凡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亦或是他们在某个地方默默的守护我们呢?跟随着主人公,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条异样的寻仙路。
  • 诛刃

    诛刃

    少年当有凌云志,策马红尘逐乱世。天命虽高不足惧,斩妖灭魔终有时。浮云变幻如苍狗,江湖寥落一碗酒。不畏前途路坎坷,诛刃光寒剑在手。玉碎香残红颜凋,一怒风云冲九霄,皇图霸业终绮梦,此梦不复到前朝。(前期节奏慢,希望书友多点耐心)
  • 石人

    石人

    一个是传说又不是传说的传说,它,是真的吗?为什么那些东西老是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是什么在守护着我?我又有什么不同?石人底下到底是什么?一段埋藏千年的秘密将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带出了我原本普通的生活。我不得不去挖掘它,因为它的边缘,是我的家。
  • 过眼云烟的那些年

    过眼云烟的那些年

    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半年的的生活。有美女老师,老太婆,初恋。。。。从陌小汐三年级来的叛逆生活....
  • 王妃万岁

    王妃万岁

    【特工王妃的逆转之路】二十一世纪,“碧城”一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萧南倾,萧家三小姐,却是因为背叛而死,啥!卧槽,美男出浴图?是过去打个招呼:“嗨,好巧啊,你也在这洗啊?”还是……变成这一世的羁绊?
  • 爱在时空

    爱在时空

    姚谣是一个平凡的岁高中生,和大多数女孩一样梦想着能和白马王子“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她心目中永远高高在上的白马王子竟然和她穿梭时空到了古代一个不可考证的时期!!!天啊!这也太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