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孩子抱怨父母买了一大堆书给他,告知书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说书是最佳的精神粮食,希望他能用心读书,但父母却从来不看书。也有父母成天守在电视机旁,却要求孩子读书、再读书。试想,没有适当的环境,却要求孩子有那样的特质,这是很难的。特别是有关人生意义及生活智慧,除了父母亲身实践外,是无法让子女学习到的。
鹏鹏上小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妈妈与其他的妈妈不同,其他孩子的妈妈是在上班,而自己的妈妈却跟别人不一样,总抱着一摞又一摞的书,像个学生一样在刻苦的学习。
鹏鹏妈妈是一所大学的教师,硕士学历。对于她的岗位来说,硕士学历已经足够了,但鹏鹏妈妈对自己并没有放松要求,如今,她正在攻读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鹏鹏也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学习。鹏鹏虽然也像同龄人一样爱玩爱闹,但却没有很多孩子都有的厌学倾向。在他看来,学习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他的家庭中,妈妈都在学习,何况自己呢。
学习上,妈妈是鹏鹏的榜样;生活上,妈妈也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某个动画片、连续剧大范围流行,同学们都为之着迷时,鹏鹏常常会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因为在家里,妈妈很少看电视,更不会让儿子对于某个连续剧上瘾,她极力避免在鹏鹏学习的时候去看电视。
每天只要鹏鹏没睡觉,家里的电视就不会开。作为教师的妈妈在鹏鹏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在认真地备课。只有当电视台播出教育类和探险类的节目时,妈妈才会和鹏鹏一起观看。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这一点上,鹏鹏是幸运的。在父母给予的安静的环境下,鹏鹏可以安静地思考,尽情放飞自己的想象力。
现在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通常是寄予极大的期望,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聪明,将来能够如何如何。这是一种不理智的培养孩子的观念,是在家庭教育中诸多失败案例的根源。认为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只要家长尽力了,一切都应顺其自然。应该“不求结果最好,只求过程最佳”。
如果希望明天你以孩子为骄傲,那么今天孩子应该以你为骄傲。对孩子有很高要求和期望的家长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现在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我做到了这些,我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事实上,我们在和孩子一起进步。
有些父母会推说生活过于忙碌,其实日常生活中便有很多机会,例如一起工作、购物、准备餐具、家庭大扫除等,从工作中教育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及态度。在亲子互动的温馨情谊中,从父母身上所学习到的将是他这一生最丰富、最珍贵的财产。因此,先身教,再要求孩子吧!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身教”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
2.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自己身上发生。
3.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你的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会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来引导不听话的孩子,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
信任才是最大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因智力原因而导致的学习困难或者成绩不理想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孩子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与情绪、兴趣、心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家长对孩子是否信任直接导致孩子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孩子学习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其实不只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是这样。教育孩子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其实,孩子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浙江有一个孩子因贪玩耽误了学习,马上面临中考了,孩子妈妈没有放弃,一直在鼓励他,给他信任,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在高中阶段又奋力拼搏,以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事后,这位学生非常感谢妈妈:“当时如果没有妈妈的信任和鼓励,我不会有这么大的学习劲头,恐怕也难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信任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学生,很聪明,但太调皮了,逃学、打架、不及格是家常便饭。因此,都高二了,还挨他爸爸打。父母对他的表现很失望。
期末考试前夕,他趁中午休息时,偷偷跑到学校,手里拿着他那根长长的细竹竿,竿儿头上弄些面筋,平时去粘个小虫子、蝴蝶或知了之类的昆虫的。但是,这次他要粘卷子。他早已观察好,那卷子就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没有人注意他,他终于瞅准机会,把卷子粘了起来,一份语文、一份数学。
凭借“小手段”,那次考试,他语文考了80分,数学考了85分,两门课在班里都排第三。当时同学们都怀疑他成绩的真实性。但班主任老师选择了信任他,并在班上表扬了他,说他脑子聪明,今后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也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还要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加油。
掌声响起的时候,那个孩子趴在桌子上大声地哭了。这是他升入高中以来第一次得到老师这么高的评价。
为了证明期末考试是他真实的成绩,为了对得起班主任的信任,他开始发奋努力,天天都学到深夜,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久他的成绩就真的跃到了全班第一,到考大学时他考上了矿业大学。
毕业后他到母校开座谈会时亲口对师生们说出这件事的真相,感谢老师在那样的情况下信任他。他说一生都感谢老师对他的信任。其实,老师早就知道了真情,但老师看到了他内心向上的渴望,所以给他以信任,信任他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信任他从此能改变自己,最终信任创造了奇迹。
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指出,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个考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动力,一个跨越。
犯错的孩子更需要信任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那是儿子上初二时的一个星期天,儿子的班主任来家访,说儿子的代数考69分。我很诧异,儿子的成绩单上明明写着89分,怎么能成69分呢?望着儿子低垂的头,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师走后,我拿出成绩单一看,6字上加了个半弧就成了8。儿子噙着泪说:“爸,就这一次,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我本想狠狠教训他,看他有悔过之意,我只说了一句:考多少没关系,别骗爸爸。儿子使劲点着头。
从那以后,儿子变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很快成了班上的尖子。我欣慰之余,也曾自问:孩子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后来,儿子的一篇作文在《学校与家庭》报纸上发表了,写的就是那次家访:“……我的脸发热,心发慌,而爸爸始终没提起这件事。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为了照顾我的自尊心没有告诉老师。爸爸,我再也不欺骗您了……”读着这篇文章,我流泪了。我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次信任,竟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不能放纵孩子,但应该信任孩子。有时,在家长看来是微小的信任,也许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加油喝彩。去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个考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跨越。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以充分的理解、信任,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他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在他们真正有了需要时,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才能促进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后来被称为“暗含期待效应”。其原理就是信任,这种效应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从对孩子的信任出发,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别人的鼓励和信任中不断地进步。
对孩子的信任,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的目光和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从细小处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课题,但所有的理论都要落实到细小的行为当中,教育孩子的最优操作方法,还是要从细节上做起。这些细节包括孩子家庭、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1.学习用品的整理
通过一些小事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入学2~3周内,家长可帮他理好书包,提醒他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3周以后,家长可站一旁引导孩子如何理书包,例如:教孩子将第二天要的本子、试卷理在一起,放进一个塑料袋,其它各学科书分档归类,剪刀、胶水、短绳之类,可放在书包侧袋中,以免弄脏其它书本。一个半月后,家长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有些家长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估计得太低,对孩子不放心,一见孩子理不好书包,或理书包动作太慢,就索性代劳。久而久之,常由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易显得毫无主见,时时处处都要依赖家长。因而,可家长可从旁指导。另外,孩子极易弄丢学习用品。针对这一点,家长可帮孩子在每件学习用品上均写好名字,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书写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写在小张纸上,再用胶纸贴好。家长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自觉地爱惜学习用品,自发地管好学习用品。为避免孩子上课时开小差,家长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及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用品带至学校。
2.日常行为规范
从早上起床到到学校,从课堂学习到课间休息,孩子的细节行为规范“学问”也不少:
(1)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孩子有条有理地安排早上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上学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应督促孩子按课表理好书包,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叠好,放在身边。孩子早上的时间较为紧张。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拖拖拉拉,再加上有时学习用品尚未理齐,致使匆忙上学时,拉下了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而且,由于早上匆忙准备,有的孩子还不能保证早餐,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常此以往,孩子易养成丢三拉四,做事得过且过,缺乏统筹安排的坏习惯。因此,家长教会孩子安排好早上的时间很有必要。
(2)早上到校后,孩子可做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诸如:整理好晨会或上午第一堂课的学习用品,将要交的本子放在桌上,然后,可背诵一些优美的儿歌、古诗,同学们也可讲一些听到的、看到的新闻、故事,老师会从旁引导大家讨论。
(3)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课堂上的。上课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上课的纪律,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怎样才算认真听了课?家长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检查:孩子回家能否轻松地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可根据上的课,提一些问题,看看孩子的反馈如何;孩子能否将课文读通;家长还可查一下孩子的书上是否有乱涂的画,乱写的字。此外,不少学校一年级学生还有对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不要忘了向老师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
(4)学校里每节课后都有课间休息时间,时间一般为10分钟。这段时间供学生上厕所和休息片刻放松神经。为避免孩子下课贪玩,上课要上厕所的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在下课上好厕所,合理安排下课时间。此外,课间时,学生应在上一堂课一结束,就迅速理好下堂课的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的前几分钟,孩子就不会因忙于找书而影响听课。由于课间休息时间不长,学生可在这段时间散散步,做一些轻松、简单的小游戏。相反,进行剧烈的运动,将会影响上课前段时间的听课。
有的学校将这10分钟分为8分钟和2分钟两段,8分钟供学生课间休息,上课铃响前,还有2分钟预备铃时间,这2分钟让学生的心情从从激动归于平静。在这2分钟里,有的老师常组织学生背一起古诗、儿歌等。这样,既能帮助孩子静心,又可增添孩子课外读书量。
3.作业与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