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站在铁匠铺旁边,看铁匠打铁!铁匠有些讨厌她,便拿出烧红的铁,凑到小女孩面前吓唬他!小孩眨了眨眼说:“你给我一块钱,我就敢舔一舔它!”铁匠听后,马上拿出一块钱给了小女孩!小孩接过钱用舌头舔了一下,放进兜里走了……
奖励她一块钱
一次去家楼下的小饭店吃饭,优优在门口玩,张丽和老公坐在门口的桌子上吃饭,他们的孩子优优那时候总喜欢做那种投币的小瑶瑶车,所以张丽就给她两个一块钱的硬币在手里拿着让她去玩。
这孩子小,手也松,因为看人家养的鸡就没急着去玩,不一会手里的一块钱就掉了一个。
一会旁边一桌有个4、5岁的小女孩(应该是比优优大点)就捡到了,拿在手里高兴的跟她妈妈说:“看我捡到一块钱。”正说着,优优发现自己手里的钱掉了。就哭了,张丽知道是那个孩子捡走的。但是张丽没有说。张丽跟她的孩子优优说:“刚才妈妈给你钱让你去玩了,可是你去看鸡,既然不去玩了,就应该把钱放好,丢了不能怪别人。自己的东西自己要看住。妈妈是不能帮你找的。”
优优很不开心,也没办法在门口试图找找丢的一块钱。
她们的谈话被那对母女听到了,那位妈妈就跟小女孩说:“这一块钱是小妹妹的,你应该还给小妹妹。”小女孩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捡到的,就应该是我的。”于是她妈妈说:“如果是你丢了钱,你也会着急的,你看小妹妹在找丢的一块钱呢。”小女孩有点难过,但是还是把钱送过来,放在张丽他们一家的桌子上并张丽说:“阿姨这是小妹妹丢的。“然后转身就走了。张丽看到她在抹眼泪。她妈妈在继续教育她,当时张丽非常感动于那位妈妈的正直。正好张丽的包里有一个多啦A梦的小零钱包,很漂亮。张丽就走过去,将多啦A梦的小零钱包送给那个小女孩,张丽跟那个小女孩说:”因为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这是阿姨送给你的礼物,奖励你诚实的行为。“那个妈妈投来了让张丽认为算是感谢的目光吧。张丽对她笑笑然后就走了。
张丽非常感谢那个妈妈给自己也上了一课,看到那个因为捡到钱又“被迫”还钱的小女孩,希望自己的小礼物能让她知道,她的妈妈教给她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好心、诚实,是应该得到表扬和鼓励的。
事情过去很久,张丽依然会愿意用这个事情教育自己的孩子优优,看好自己的东西,也要做到拾金不昧。
家庭金钱奖励有学问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林奇发现自己很在乎这个奖罚簿。及时记录有关内容成了他和他的妈妈的习惯。
林奇的爸爸妈妈对他说过,等到他读大学的时候,奖罚簿上面的“钱”就可以换成现金,让林奇自由支配。他们还说,林奇的“钱”赚得越多,他们越高兴。因为那是林奇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的。现在,林奇终于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他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继续努力学习。
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此,孩子劳动所得的钱不一定要直接给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以后积累起来也是一笔孩子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勤劳俭朴的美德。从上面的故事来看,那本“奖罚簿”就相当于是一家纸上的银行,里面的钱怎么支配需要家长做好消费引导,如献爱心、买书、交自己的学费等,而不是“你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要让孩子知道,奖励的这些钱是属于他个人的,他虽然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途,但也不能乱花,可以先把钱存起来,以后再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在市场经济中,给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家庭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是否也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1、金钱奖励要恰当。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平常,有些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太多了,从生活到学习,不停地给予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很不利。如果有朝一日,奖金没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没有“奔头”了。另外,关于奖励,要有让孩子“欲求而难得”的体验。如果一切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奖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2、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至于金钱鼓励则很形象、很直观,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一旦孩子的愿望达成,家长奖给他适当的奖金,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奖励的持久性比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应该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因此,家长采取以金钱奖励为主,过渡到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再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方式。
3、延迟奖励时间。当孩子渐渐懂事以后,应该得到奖励时,不要立即兑现,而是延迟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事先要约定好)再兑现奖励。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越是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延迟奖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越好。
家庭教育中金钱奖励要适度
早在女儿出生的时候,36岁的黄女士就决心把她培育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此,黄女士翻阅了许多育儿书籍,学习了很多教育方法。女儿在大约4岁的时候,就表示出对钱的喜好。黄女士发现了女儿的这个特点后,她自创了一套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常以钱为“诱饵”鼓励女儿。如果女儿听话、学习认真、作业整洁,做家务干活干得好,黄女士就发“奖金”;如果女儿犯了错误,黄女士便开出“罚单”。
关于具体奖与罚的兑现,黄女士专门有个记账本。比如,洗碗:5角;拖地:1元;作业整洁:1元;成绩满分:5元……就这样,当女儿完成了黄女士和她的丈夫交代的任务,就奖她5角或1元不等,女儿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做家务活也带劲多了。
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就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数。从这个方法中,黄女士观察到女儿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也具备了初步的理财观念。
不过,这几年下来,黄女士有时也对自己的“金钱奖励法”产生一些困惑。比如,女儿渐渐长大,思想也渐渐在改变,她现在爱美了,很喜欢化妆品,于是就常拿自己的钱去买。黄女士刚表示了一下反对意见,她就气呼呼地撅起了嘴说:“‘工资’本来是我挣来的,我有权力自己花。”黄女士担忧,她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是否还行得通。
“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母亲记下汇给儿子每笔钱
重庆市綦江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出身的学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要毕业了,母亲用账本记下了7年来给儿子汇去的每一笔钱,累计至今共为102277元。其母亲说,记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子奋发向上,好好学习。
50岁的陈治碧家住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逢春一路。
“2005.10.25.寄1000元;11.25.寄600元。”陈治碧展示的一本软皮笔记本显示,上面用红、黑、蓝三种圆珠笔记录着一串串这样的数据。她说,这样的记录是7年前儿子考入清华大学后,她给他汇的每一笔款项。
这个记账本上大都只记有详细的时间和金额,对款项用途极少有文字提及。记账本的最后记录时间是2012年7月23日,金额显示11055元,它包含儿子到贫困山区支教等的花费。她说,自儿子开始到北京协和医:实习,有一定生活补助,他们再没有寄钱给他。
陈治碧和丈夫赵福平将儿子7年来的所有花费加了一下,共计102277元,平均每年花费14611元,而他们仅是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
陈治碧说,2005年6月,儿子以666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要攻读8年。“高考前我们就鼓励他说,考上清华后可以坐飞机去上学。”丈夫赵福平说,同年9月,儿子花980元独自乘机进京念书。在母亲陈治碧的记录中,清华第一学期,儿子的学杂费等共花了14620元,第二学期因暑假到青海支教,她共给儿子汇去15150元。
她说,每月平均给儿子汇1000元生活费,儿子在清华念书时,几乎每年都有约5000元奖学金,“领到那笔钱时,那段时间我们就不再汇生活费,当他用完了我们再汇给他。”
丈夫赵福平说,儿子被学校公费派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20多天。临行前,他给儿子汇去11000元作零用。
令母亲陈治碧感到欣慰的是,这笔钱儿子只花了约3000元,“他买了一根皮带,给他爸爸买了一条烟,还给我买了一个包,并寄了一些小吃回老家。”
2011年7月21日,思子心切的赵福平夫妻俩到北京看望儿子。为节约费用,当时他们每人花800元买了机票晚上到达北京,然后带着儿子到故宫、颐和园和长城游玩。
如今,赵福平夫妻俩仍住在单位约30平方米的公房中,除卧室外还有一间客厅。陈治碧称,儿子回家就睡客厅的折叠床。
赵福平夫妻是普通矿工,两人每月工资总收入近年来仅有3000多元,加上陈治碧生病住:等,家庭花费相当大,“这样一个普通家庭能培养出一名清华学子,确实相当不易。”
邻居周女士感叹说,2005年冬天,她陪陈治碧到一个小店里花100多元买了件羽绒服,至今陈治碧都还在穿。
陈治碧说,当初给儿子记账,只是想激励他在大学里勤奋上进。她的儿子说:“每当回家看到这个账本,在心酸的同时更加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将来回报父母。”
2013年7月,儿子就从清华大学毕业了。在母亲陈治碧眼中,儿子的成长得益于恰当的激励和他自身的勤奋。她说,儿子读小学起,他们就承诺,平时单元测验一科考100分奖励5元,半期考试一科考100分奖励50元,期末考试一科考100分奖励100元,每次都是当场兑现。儿子把这些奖励当作买书“基金”,当这些钱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带他去买书。
赵福平说,对儿子考试中的错误他会让儿子反复做,直到做正确为止。“这种办法他读高中时一直都在用。”赵福平称,2005年儿子从重庆育才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
家庭的奖励
钢琴老师到家里上课,下课后,妈妈问老师:“胡斐弹的怎么样?”
老师说:“不错,他自己问妈妈‘老师,妈妈今天表现怎么样?’,妈妈说好啊,表现很好!”
妈妈自然就乐了,每次爸爸回家后都会问儿子:“儿子,今天钢琴课怎么样啊,老师表扬了么?”但是儿子都会说:“老师没有说,不知道之类的。”然后,爸爸就说:“你直接问老师啊!”实际上这个话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儿子总是说那怎么能问呢!但是儿子今天就问了,妈妈感觉很棒,不仅仅因为自己的孩子钢琴弹的好,更主要的是,他能够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这是个重要的突破。儿子有点不是很自信,遇到事情或者问题总是想退缩或者后退,或者找爸爸妈妈帮忙,妈妈特别想让他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今天他做到了,尽管只是问了钢琴老师自己的课堂表现,但是妈妈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而且妈妈相信以后会更好的。
晚上,爸爸因工作加班没有回家吃晚饭,儿子给爸爸打电话:“爸爸,妈妈今天钢琴课受到老师表扬了,你要给妈妈5块钱!”爸爸当然高兴地满口答应。
挂完电话之后,儿子说:“爸爸的工资是不是要被妈妈赚光了!!”
妈妈说:“是啊,妈妈们儿子表现这么好,总是受到表扬!”
儿子笑,然后说:“这个月底妈妈要给爸爸发工资!”
妈妈说:“多少啊?”
他说:“200吧!”
妈妈说:“那妈妈呢?”
他说:“也200吧,”想了一下,又说:“你没有,因为你不给妈妈奖励钱啊!”
妈妈说:“对的,妈妈也不要钱,明天你在妈妈下班回家前把作业完成就是对妈妈的奖励!”儿子笑。
妈妈说:“可以完成么?”
儿子毫不犹豫:“能!”
能听到儿子这么自信和坚定的声音,是对妈妈最大的鼓励,而且还感受到了儿子心底那浓浓的情谊。实际上,在这之前还有个插曲,关于口算的插曲。
晚上,儿子需要一口气完成5篇口算,其中一篇是老师布置的昨天的作业,其他4篇是端午节前布置的,需要在端午节假期做完,结果儿子给忘了,所以需要补起来。这四篇口算,每篇60道题,要自己出题然后口算。
儿子要求妈妈给他出题,妈妈说:“这是你的作业啊!需要自己完成的!”
然后他就说:“太多了,妈妈你帮妈妈一下吧!”
妈妈想,这个也确实有点多了!所以只好给他写,妈妈写一篇,他做一篇,这样大概半个小时完成!
完成之后妈妈说:“哎呀,儿子,妈妈好累啊!能不能给妈妈点奖励?”
儿子说:“那妈妈给你钱?”
妈妈说:“在妈妈这里不要说钱!”
儿子说:“那奖励什么?”
妈妈说:“明天,在妈妈下班回家之前完成作业可以么?”
儿子问:“弹钢琴么?口算你还要给妈妈出题呢!”
妈妈说:“口算自己出题,做完作业后再弹钢琴!”
儿子问:“那你几点到家?”
妈妈说:“大概6、7点吧!”
他说:“那好吧!这样还行!”至此关于及时完成作业的问题,又一次做了教育。
但是或许是男孩子天性好玩,总是会对作业有些推迟,作业好像只有写在纸上的才是作业,阅读、口算、默写、听写之类的最重要的作业还是要等到妈妈回家才能够去做!关于做作业的问题,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妈妈自认为妈妈儿子在各科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有时候作业也就没有那么着急的督促,陪着孩子慢慢的成长,体会孩子对家庭的浓浓的爱意,享受亲子过程中那一颦一笑、撒娇耍赖、温言细语,妈妈知道她拥有的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