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魏帝曹芳二十来岁了,他自幼年登基,经过这么多年早已渐渐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是当朝天子,为什么任由权臣摆布?曹芳越来越频繁地冒出这种想法。可是普天之下,曹芳可倾诉苦闷的对象却只有一个人——中书令李丰。
李丰是大名士,早在魏明帝曹叡时代,他的名声就远播四海。他的儿子李韬娶曹叡唯一在世的女儿齐长公主为妻,他也就成了皇亲国戚。在正始年间,李丰并没有参与进曹爽和司马懿的派系斗争中去。当时,他官居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副手),在他之上是被架空的尚书令司马孚,在他之下则是掌实权的何晏、丁谧、邓飏三位尚书。他身处夹缝过得着实不易,而后,他请了长期病假躲避是非。那时京城流传一句顺口溜:“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冷如浆,李丰兄弟(李丰、李翼兄弟)如游光。”游光,若隐若现、飘忽不定,李丰给人的印象大抵如此。
曹爽死后,李丰转任中书令。由于中书省坐落于皇宫内,李丰自此和曹芳来往频繁。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描述,李丰任中书令这两年来时常被曹芳单独召见,而他们谈话的内容从不为外人所知。
李丰在与曹芳接触的过程中越来越同情这位可怜的皇帝,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渐渐有了扳倒司马师的想法。
但是,这事单凭他自己绝没可能办成,他必须要寻找可靠的盟友。
公元253年秋,司马孚督率扬州诸军击退诸葛恪,终于将上次东关战败的阴霾一扫而空,也令司马家族的权势更加稳固。
就在为司马孚凯旋举办的庆功宴上,李丰注意到有个人始终阴沉着脸,颇显得不合时宜。这人名叫张缉,原本出身寒门,在曹操的提拔下晋身新兴贵族,官拜光禄大夫,一年前,他的女儿被曹芳选为皇后,他成了皇帝的岳丈。张缉喝了几口闷酒,忽然自言自语道:“恐怕诸葛恪不久将死于非命吧!”
这句话恰好被大将军司马师听到了。世人都知道诸葛恪有诸多性格缺陷,司马师很想听听张缉能说出什么理由,便好奇地问道:“何出此言?”
如若张缉回答:“诸葛恪性格狂傲,思虑不周,好大喜功……”则可博司马师一笑,也不会引起任何麻烦。这些确是诸葛恪身败名裂的主因,可是,任谁都没想到张缉居然冒出这么一句:“诸葛恪威震其主,功盖一国,难道还想善终吗?”这与其说是分析推断,倒不如说是对权臣的诅咒。张缉憎恨司马师也在情理之中,在权臣一手遮天的时代,皇亲国戚自然是处境尴尬。
司马师顿时目瞪口呆,憋得半晌无话,在座同僚全都吓得汗流浃背,再没人敢搭理张缉。
张缉意识到自己口无遮拦引来了麻烦,从此称病不朝,闭门谢客。
而李丰则将这番情景尽收眼底,他相信,张缉正是跟自己志同道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