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愚死后,其心腹幕僚——同被牵涉进谋反案中的杨康正在前往魏都洛阳的路上。杨康内心恐惧至极,只盼望永远不要走到洛阳,但他不敢不去,因为召见他的乃是当朝三公——司徒高柔。
高柔为何要召见杨康?原来,这位曾全力协助司马懿剿灭曹爽的人,在高平陵政变后便不辞辛劳地监视着曹爽的亲信故吏。高柔拥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深信令狐愚有不轨企图,在获悉令狐愚死讯后,他立即召杨康入京,希望能查出令狐愚生前都做过什么。
纵然杨康千百个不愿意,他还是惴惴不安地进了洛阳城,迈进司徒府的大门。
“小人拜见司徒大人。”
“不必多礼。”高柔表情平淡冷峻。
杨康偷偷抬起头,望了望高柔那张布满皱纹形同枯木的脸,一不留神与高柔的目光交会。他慌忙又低下头,完全不敢直视对方,哆哆嗦嗦地问道:“不知司徒大人召在下来有什么事吗?”
“我听说令狐愚生前做过些不太好的事。我想问问你。不过……”高柔顿了顿,继续言道:“你不用着急回答,先找个地方休息两天,等想明白了再跟我说。”
杨康几乎确信,高柔什么都知道了。
两天来,杨康在恐惧中寝食难安。最终,他把令狐愚、王淩、曹彪的密谋向高柔悉数招认。
“嗯,我都知道了。”高柔依然不动声色,“你虽犯下重罪,但能迷途知返,我不会亏待你。这段时间,你就待在洛阳不要到处走动了。”
“当真?”杨康仿佛重获新生。
“当真。”
继而,高柔把杨康软禁起来,急匆匆地跑到司马懿的府邸。
“太傅,杨康已经招供,前任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密谋废掉陛下,另立楚王曹彪为帝……”
“胆子真大啊……先压下来,暂且别惊动王淩。”此时是高平陵政变后的第二年,司马懿很明白,想为曹爽报仇的人比比皆是,杀是杀不过来的。他唯求不去刺激那些人的神经。况且,令狐愚的死让王淩独力难支,王淩又没兵权,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高柔问道:“令狐愚死后,让谁继任兖州刺史为好?”
“黄华这人怎么样?”
高柔颔首。“黄华是个聪明人,把他安插在王淩旁边正合适。”
几天后,黄华上任兖州刺史,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赢得王淩的信任,并紧盯王淩的一举一动。
而王淩也谨慎小心地观察着黄华,他想:倘若有朝一日举兵起义,和他近在咫尺的黄华是必须要拉拢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