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执政下度过了两年,这表面上的平静突然被吴国打破了。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夏,吴帝孙权派出四路大军分别入侵魏国扬州和荆州境内。
第一路,全琮攻打扬州淮南郡;第二路,诸葛恪攻打扬州庐江郡;第三路,诸葛瑾、步骘(zhì)攻打荆州襄阳郡以南;第四路,朱然攻打荆州襄阳郡以北。
首先说第一路,全琮进军至淮南郡的芍陂(今安徽省淮南市以南四十公里处)。这个时候魏国的扬州都督名叫王淩,他没用几天就把全琮击退,结束了芍陂之战。顺便提一句,这位王淩正是几十年前刺杀董卓的汉末名臣——王允的侄子。王氏家族是个极其庞大的家族,称为太原王氏,这一家族,包括王淩都会在后面的故事里占据重要分量。而芍陂之战在多年后更会牵扯进一场惨烈的吴国政坛倾轧,在此留下伏笔。
全琮败退后,另外两路——诸葛瑾、步骘与诸葛恪也都无功而返,唯一对魏国造成威胁的只剩下吴国名将朱然这支军队。
此时,朱然已经成功包围了襄阳郡重镇樊城。
魏国荆豫都督夏侯儒并不在樊城驻扎,他收到樊城军情告急,火速出兵救援,但进军至樊城七里远的地方却停住了脚步。
“驻军!鸣鼓示威!”
樊城守军见到远处夏侯儒的大军顿时士气高涨。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夏侯儒根本没打算跟吴军开战,只是摇旗呐喊而已。
鸣了大半天鼓,夏侯儒撤离战场,樊城守军傻眼了。第二天,夏侯儒又这样敲锣打鼓地来,敲锣打鼓地去。一连数日,到最后,无论魏军还是吴军都不再搭理夏侯儒,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支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的啦啦队。
樊城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远在洛阳的朝廷不能这么干等着。公卿展开讨论——到底该不该派中央军救援?
不消说,这又是司马懿与曹爽两派的吵架干仗。
曹爽认为樊城守备坚固,夏侯儒又在城外牵制吴军,以目前的形势看,吴军很快会撤退,没必要出动朝廷中央军。
这次,司马懿不再保持缄默,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让自己积累战功的机会,当场站出来驳斥曹爽:“边境军心不稳,朝廷不能袖手旁观!臣决定亲自率军救援樊城!”
或许曹爽的判断没错,但很遗憾,他没有机会去验证了。几天后,司马懿率中央军出征。
司马懿抵达樊城后,朱然连夜撤军。司马懿对吴军展开掩杀,取得巨大战果。因为此项战功,他受朝廷赐封五千户食邑,算上之前的食邑,总计高达一万户。另外,司马家族子弟十一人都被封侯。
这里大概介绍一下食邑与俸禄的区别。俸禄即薪水,与官位挂钩,做什么官拿多少俸禄,有严格规定不能乱改。食邑则是官员立功后的额外奖励,即一块地区老百姓的税租,这相当于分到了国家的原始股,永久享受股份红利。一万户食邑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列举几位魏国重臣的食邑数量就清楚了。
在王淩之前的扬州都督名叫满宠,他是四朝老臣,镇守扬州淮南郡十余年,一生战功累累,死前食邑九千六百户,这个数额曾是魏国所有功臣中拔尖的;以机智变通著称,在雍州多次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名将张郃死前食邑四千三百户,远远超越与他齐名的张辽、徐晃、乐进、于禁,也算魏国中型股东。
再来说那些宗室重臣,曾手握扬、豫、荆三州兵权的曹仁死时食邑三千五百户,他在同族重臣中拔得头筹;曹丕临终时托孤的四位辅政重臣里,曹真死前食邑二千九百户;曹休死前食邑二千五百户;陈群更少,他在曹叡即位时一千三百户,后来直到死都没再增加过,这完全是因为他处处跟曹叡作对。
最后不得不提那些可怜的曹氏藩王。其中命运最跌宕起伏,最受曹叡信任,又主动弃权的燕王曹宇,在往后几十年中累次追加食邑,死时达到五千五百户,位列藩王之冠。其他藩王基本维持在二三千的水平。
由此得知,司马懿这一万户食邑不仅超过当时所有顶尖的功臣名将,更远远超越所有曹氏藩王,绝对算得上是魏国大股东。而樊城一场胜仗就给司马懿带来了五千户的食邑,相比其他功臣毕生才积累几千户(事实上,司马懿之前打过无数胜仗,也只有五千户食邑),这实在太不正常了。究其原因,只能说朝廷里有一大票人在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