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分型臂丛上干型、下干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2.主要表现分为神经受压和血管受压两类,神经受压的症状较为多见,也有神经和血管同时受压。
(1)神经受压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与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经分布区。也可在上肢、肩胛带和同侧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
(2)动脉受压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劳、感觉异常、发凉和无力。受压动脉远端扩张形成血栓使远端缺血。静脉受压有疼痛、肿胀、酸痛、远端肿胀和发绀。晚期有感觉消失,运动无力,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锁骨下动脉血管壁可发生改变,动脉外膜增厚,间质水肿及同膜增厚伴管腔内血栓形成。早期血栓为纤维素血小板型,可出现雷诺(Raynaud)现象。交感神经纤维收缩反射可加重指尖血管阻塞。
静脉在过度外展或内收时受到压迫,可观察到血液逆流停滞和外周静脉压上升,压迫消失后恢复正常。静脉壁反复损伤可发展类似炎症后纤维化样改变,静脉呈白色,失去半透明状态,且口径明显减小,形成侧支循环。早期发展趋势为静脉血栓,如侧支循环尚未形成,则可引起指端坏死改变。
3.次要表现在锁骨上区可触及骨性隆起或前斜角肌紧张肥厚,并有局部压痛和向患肢放射痛。
4.误诊分析胸廓下口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应考虑颈椎疾病,臂丛或上肢周围神经疾病,血管疾病,心、肺、纵隔疾病。疑有心绞痛患者需作心电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脊髓空洞症:发病年龄为20~30岁,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暶1,存在感觉分离现象,后期可出现肌萎缩及腱反射消失,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对于鉴别有重要价值。
(2)肘管及腕管综合征: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无感觉障碍,尺侧腕伸肌常受损,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部位完全不同,无血管受压症状。
辅助检查首先确定神经受压多发生在尺神经分布区。动脉受压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锁骨上和腋部听到杂音。静脉受压有静脉怒张,远端水肿及发绀。下列检查方法有助于确诊。
1.上肢外展试验上肢外展90曘、135曘和180曘,手外旋,颈取伸展位。
使锁骨下神经血管紧束压在胸小肌止点下方和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处,可感到颈肩部和上肢疼痛或疼痛加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2.0kPa(15mmHg),锁骨下动脉区听到收缩期杂音。
2.Adson或斜角肌试验在扪及桡动脉搏动下进行监测。患者深吸气、伸颈,并将下颌转向受检侧,如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发现。
3.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别测定胸廓下口、肘部、前臂处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胸廓下口为72m/s、肘部55m/s、前臂59m/s。胸廓下口综合征患者胸廓下口尺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至32~65m/s,平均为53m/s。
4.影像学检查X线颈椎片和胸片可以排除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锁骨、第1肋骨畸形或其他骨性病。多普勒超声可以发现血管受压狭窄。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狭窄和受压的部位。CT和MRI是一种敏感且无侵害性的方法,对胸廓下口综合征的确诊有一定帮助。
5.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光电流量计检测作为估计胸廓下口综合征的血管受压检查方法,并非特异检查方法,可排除血管疾病。根据术前和术后血流情况,估计手术疗效。
6.选择性血管造影用于严重动静脉受压、合并动脉瘤、粥样斑块、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以明确病变性质和排除其他血管病变。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症状轻或初发采取保守治疗,症状明显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治疗。
2.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和初发患者,方法有:
(1)左或右锁骨上窝压痛区注射1%普鲁卡因5ml加氢化可的松1ml注入局部肌肉内,每周1次,3~5次为一疗程。局部肌肉有劳损史者效果明显。
(2)口服地塞米松、泼尼松和吲哚美辛等药物。
(3)局部封闭。
(4)肩带肌肉锻炼、理疗和颈部牵引等。
3.手术治疗适用于经过1~3个月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尺神经传导速度经过胸廓下口低于60m/s者;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和静脉明显狭窄受阻者;局部剧痛或静脉受压症状显着者。
手术原则是解除对血管神经束的骨性剪刀样压迫,必须截除第1肋骨全长和解除有关压迫因素,使臂丛和锁骨下动脉下移而又不产生畸形并发症。
手术途径有两种:
(1)腋下途径:全麻或高位硬膜外麻醉,斜卧位,患肢抬高45曘,抬举上肢后在腋毛下缘第3肋骨水平作长6~7cm 横形切口。在胸大肌和背阔肌间解剖至胸廓,在筋膜下向上分离至腋窝顶部。在第1肋骨上缘见到神经血管束。抬举上肢使血管神经束离开第1肋骨,切断前斜角肌,切除第1肋骨和骨膜,前端至肋软骨,后端至横突,术毕检查骨残端有无压迫臂丛。此手术创伤较小,出血较少,但显露差,易造成第1肋骨切除不彻底。
患者取斜侧卧位,上肢上举,切口至第3肋上面至腋毛下缘。
(2)肩胛旁途径:全麻下侧卧位,患肢向上90曘。切口起自高位肩胛骨旁区,沿肩胛骨内方向下绕向腋部。切断背阔肌、菱形肌和前锯肌。将肩胛骨向上向外撑开,切断中斜角肌纤维,显露第1肋骨。切除第2肋骨后段,增加对第1肋骨显露而对第2肋间神经起减压作用。对颈椎侧凸或圆椎胸也起到扩大胸顶空隙作用。切断第1斜角肌和第1肋骨全长,而对骨性异常如颈肋、椎体横突过长及异常纤维束带等均应切除,此手术切口较大,术毕时需仔细止血,防止血肿机化后粘连。此切口能满意截除第1肋骨和解除有关压迫因素,适用于再次手术患者。缺点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手术并发症有损伤胸膜引起气胸,术中牵拉臂丛引起手臂麻木无力或术后血肿的感染。术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症状消失。
二、肘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为迟发性尺神经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尺神经在上臂下段走行于肱二头肌筋膜浅面内侧,经肱骨内髁和内上髁之间的尺神经沟到前臂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下行。尺神经沟的浅面有尺侧副韧带、尺侧屈腕肌筋膜和弓状韧带共同形成的顶,两者之间的通道称为肘管。尺神经即被约束在肘管之中。当肘关节屈、伸时,尺神经在肘管内反复牵张或松弛。
主诉
患者手部疼痛,活动受限。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异常往往首先发生,通常表现为麻木或刺痛。
(2)继发生感觉异常一定时间后,可出现小指对掌无力及手指收展不灵活。
(3)检查可见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及环、小指呈爪状畸形。前述区域皮肤痛觉减退。夹纸试验阳性及尺神经沟处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阳性。
(4)基础疾病表现,如肘外翻、尺神经沟处增厚或有包块。X线片显示局部有移位骨块或异常骨化等。
2.误诊分析(1)颈椎病神经根型:下颈段的颈椎可因椎间孔狭窄而发生颈8神经刺激症状,以手尺侧麻木、乏力为主要表现,这与肘管综合征有相似之处。
主要区别在于颈椎病时肘管区无异常表现。
(2)神经鞘膜瘤:肘部尺神经鞘膜瘤与肘管综合征有同样表现,检查时多可扪及节段性增粗的尺神经,Tinel征阳性,而无肘部骨关节病变。有时鉴别困难需在手术中或经病理检查来确定诊断。
辅助检查早期在屈肘时间过长后可出现前臂内侧、手内侧、第四或五指麻木、刺痛,晚期可出现尺神经支配肌肉无力、萎缩、爪形指、局部皮肤感觉障碍等;肱骨内上髁压痛,尺神经沟处可触及增粗的神经,叩击尺神经可出现发麻、电击样感觉,并向小指放射(Tinel征阳性);屈肘试验、Froment试验阳性;X线片和CT检查可发现骨性异常,电生理检查发现,肘下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严重时,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肌电图异常。
治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