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有许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互相作战,而且各国国内也为了国王的位置,就连兄弟之间都恨不得杀死对方。
齐国国王常常无缘无故地杀害大臣和百姓,而大臣之间也互相争斗,整个国家混乱不堪。国王的两个儿子为了避免别人杀害自己,都逃到了别的国家。等国王一死,两个儿子争先往国内跑。都想早一日赶到国内,因为谁先到谁就可以当国王。哥哥为了避免弟弟先到,就命人在路上用箭射死弟弟。但弟弟更聪明,装死骗了哥哥,从而先一日到国内,当了国王,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哥哥不得不重新逃往国外,积蓄力量,试图能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来,争夺王位。
齐桓公为了报一箭之仇,更为了国家的前途,很想让国家强盛起来。于是,他就任命辅佐他的鲍叔牙做宰相来治理国家。鲍叔牙知道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足,就推辞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而已,如果我不被饿死,这对我已足够好的了。如果治理国家,我的能力有限,我是做不了宰相的;一旦要我做了宰相,那国家与现在也差不了多少。您要是诚心让国家强盛起来,那只有另选有才能的人,由他来做宰相。我认为最合适的人,是那个当时奉命杀你的人,他叫管仲,他有宰相之才。”
齐桓公就问鲍叔牙:“管仲有哪些才能?”鲍叔牙回答说:“管仲待民宽厚,而我不能;管仲治理国家知道根本,而我不知道;管仲对民可以讲求情义,而我不可以:管仲会制订礼仪,制订法律,而我不会;管仲能够使老百姓作战奋勇向前,而我办不到。所以管仲比我要强得多,他的能力比我高。对这些,我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所以,管仲可以做宰相,而我不可以。”齐桓公听了,感到情况确实是这样的。但齐桓公认为管仲曾经差一点杀死自己,很想报复管仲,就借口这件事,不想任用管仲为宰相。鲍叔牙却说:“如果当时你要我去杀死你哥哥,为了你能坐上王位,我也是会这样做的。现在您已经是国王,是不可以再计较这些小事的。”齐桓公听了,很是佩服鲍叔牙,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于是,国王想办法,终于从敌人那里得到了管仲。等管仲一到国内,国王就任命管仲做了宰相。管仲不负国王和鲍叔牙的重托,兢兢业业地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很快,齐国就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方圆规则:
好多人都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很少有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因此,才会犯很多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像鲍叔牙一样,既知道自己的不足,又明白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大,那么世上哪里还有这么多办不成的事情呢?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自强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