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国王派人给孟子送来了一个箱子,孟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是金子。孟子立刻叫住来人,坚持让他们抬走。第二天,薛国国王派人送来五十镒金,孟子接受了。
孟子的弟子陈臻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你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今天却接受薛国的金子呢?如果说你今天的做法是对的,那么你昨天的做法就是错的;如果今天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昨天的做法就是对的。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我自然有我的道理!薛国周边曾经发生过战争,薛国国王请求我为他的设防之事出谋划策,今天他送来的这些金子是我应该得到的;至于齐国,我从来都没有为他做什么事情,这一箱赠金到底有何含义,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齐国想收买我。可是,你何曾见过真正的君子有被收买的?”孟子解释说。
陈臻似有所悟:“原来辞而不受,或者接受都是根据道义来决定的啊!”
君子与小人所同的是好利恶害。但不同的是,小人见利忘义,得利忘害;君子则趋义避利。东汉时乐羊子拾金的美谈就是这样的典范。
乐羊子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有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块金子。他喜滋滋地捡起来,回到家交给妻子。
他的妻子听说了金子的来历后,正色道:“古语说,‘有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因为那是名声不好的表现;‘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为那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可是你却为了一块路边的金子而不顾自己的名誉。”
乐羊子觉得妻子的话非常有道理,自觉惭愧,于是又将金子放回到原来的地方。
还有一个关于取财之道的故事。
一个齐国人在集市上走,当经过一家当铺,看到柜台上放着一块金子,忍不住走进去,拿着金子就走。掌柜的急忙追出来把他抓住,扭送到官府。长官审问他:“你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夺他人财物,简直是无法无天!”
抢金子的人一脸沮丧,说:“我当时眼里只有金子,根本没有看到人啊!”
方圆规则: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得利,不顾天理。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得到的钱财,才能获得心中的坦然。小人为了钱财会铤而走险,忘记其中的危险,这种人迟早要大受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