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河南太守吴廷尉听说当地有位书生贾谊,饱读诸子百家之书,才高八斗,因而非常重用他。每每遇到国家大事,吴廷尉就把贾谊请到府中,询问他的意见。吴廷尉在他的帮助下很快取得了显着的政绩。
文帝登上皇位后,吴廷尉向皇上推荐了贾谊。文帝立即把贾谊奉为博士,召到宫中。这一年贾谊只有二十多岁,正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处处锋芒毕露。
每当文帝遇到棘手的问题召臣议事时,贾谊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应付,皇上对此非常满意。相形之下,那些文武朝臣就有些捉襟见肘。虽然他们口头上对贾谊表示钦佩,自叹不如,但是心中隐隐不快。
文帝看到贾谊出类拔萃,风度翩翩,心中甚是喜欢,极力提拔他,贾谊一年不到就成为了侍中大夫。他自认为天下大治,开始实行改革,就自作主张,草拟新的礼仪法规。他把黄色定为尊色,服装全部以黄为上;他自行设定权位等级,设置官名及其职能。这样一来,由秦朝传承下来的朝廷纲纪被更改得面目全非。
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和御史大夫冯敬平时就很反感贾谊,现在看他肆无忌惮地修改传统制度,便趁机总结贾谊的缺点,在文帝面前一一陈述:“贾谊此人虽然有些才学,但是现在他目无他人修订法制,未免有篡权的嫌疑,皇上不可不防。更何况现在天下被他弄得一团糟,还请皇上明察。”
文帝细细回想贾谊的所作所为,也觉得他有些恃才放旷,于是开始疏远他,派他到长沙做长沙王的陪读老师。一年过后,皇帝召见他,贾谊满怀信心能够重新受到重用,可惜皇上和他“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大失所望,又回到了长沙。
贾谊后来接二连三地遇到了倒霉事。文帝在所有孩子中,最喜欢小儿子梁怀王,并任命贾谊担任梁怀王的太傅,同时把淮南厉王等四人封为列侯。贾谊知道后,立即上疏反对,认为这样做有可能出现叛乱,会危及皇上的地位。由于贾谊现在的身份本来就不合适参与政事,而且他三番五次地上书,观点尖锐,言辞激烈。向来信任他的文帝渐渐觉得他面目可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不久,梁怀王学骑马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一命呜呼。身为老师的贾谊难逃干系,他悔恨自己没有照顾好太子,天天为此哭泣,陷入悲伤之中,不能自拔。
俗话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皇上因为这一连串的事情不再信任他,同僚也不喜欢他,贾谊成了众矢之的。
33岁那年,贾谊在寂寞和悲哀中死去。
方圆规则:
苏东坡在《贾谊论》中如此写道:“夫谋之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真可谓是一语破的。不能忍受暂时的挫折,哪有来日施展才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