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些家长是错误地理解节俭了,让孩子学会节俭,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为,勤俭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就像古人说的“俭能养志”,节俭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出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自小就忽视对孩子的节俭教育,让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极其不利的。
再说了,节俭又不是吝啬,而是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做到不浪费。把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最大而已。如果孩子小时家长就不重视节俭教育,以后再想让孩子做到不浪费那就很难了。
有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已经上小学的女儿去逛街。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报纸。这时年轻的父亲突发奇想,立即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报纸。孩子把报纸买回来以后,这对年轻夫妇又和女儿商量,让她按原价再把这10份报纸卖出去,看看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卖完这10份报纸。
女儿尽管有些不乐意,但是还是乖乖听爸爸妈妈的话决定要把报纸卖出去。在父母的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报纸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孩子去问卖报纸的老爷爷,他卖出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这才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女儿默默地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挣了几毛钱而已。女儿这才领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主动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会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
那对年轻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能不失时机地用这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教育女儿要节俭。当然这个故事告诫大家特别是小朋友,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一定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林女士是一个个体老板,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她现在拥有两千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家庭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优渥。但她对女儿的教育却和很多有钱人家的教育不太一样,她也一直为自己两个女儿的明理而自豪。在谈及关于教育孩子的花钱观念时,她说,让在蜜糖中泡大的孩子多下乡体验艰苦的生活,吃点苦,教她们学会节俭。
林女士还说,“五一”节期间,别人的孩子也许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处吃、喝、玩、乐等,当然了这种方式她不反对,但是林女士总觉得除了让孩子过得快乐外,还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生活中学点什么。因此,她在女儿6岁以后,每年都利用一段时间陪女儿到乡下和农民兄弟的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体验农村生活是如何辛苦,农村的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怎样过自己的节日等。因为有了农村生活的体验,林女士的女儿如今不但学会了节俭,对社会弱者也充满了同情心、爱心,也懂得如何做一位正直的人、一位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看到女儿的进步,林女士一直为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孩子的配合感到自豪。
孩子的良好习惯并非一日形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对掉在地上的一角硬币不屑一顾,懒得弯腰去捡。这就是因为平时在家里太浪费,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而造成的。于是明理的父母教女有方,从小就不让宝宝忽视一个小硬币、一个旧玩具、一张白纸……可是,仅仅这样做收到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培养孩子节俭的好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一些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家长本身就要有正确的金钱观,不浪费,在生活上要俭朴,精打细算,比如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等,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更胜于“言传”,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家长有了勤俭的好习惯,孩子才会更真切地领悟到“勤俭是一种美德”。
第二,家长要端正认识。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都是尽量满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盲目与别人攀比,如此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追求享受、贪慕虚荣等不良心理。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勤劳节俭的道理,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一滴水、一度电都是经过工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而父母供他们衣食住行所需的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就挣来的。
第三,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
孩子年龄的不同导致她们对金钱、数字的概念认知也不同,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成熟度以及需要程度。零用钱不是想给多少就给多少的。
家长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可以顺便教导她们了解金钱的价值,在使用上,要教孩子懂得节制,不要花钱大手大脚的。父母还要懂得给孩子零用钱,并不是补偿孩子,应该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指导她零用钱的使用、保管方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零用钱的教育功效,让孩子在点点滴滴中学会节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栋梁之材,但实际上能做栋梁固然好,做不成栋梁做木楔也不错。毕竟社会需要多种人才,不管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要让她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节俭,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大有益处的。
小心女儿被脏话污染
脏话是不应该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的。孩子的世界应该是澄澈的天空上面漂浮着洁白的云朵。可是,如果孩子的嘴中不时地蹦出了几个脏字,那天空霎时变脸,乌云密布。而这个时候,父母是不是觉得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当孩子学会说第一句话时,父母一定是非常高兴的,可如果孩子的嘴里开始说出了第一句脏话,父母估计就会担心得不得了吧!其实,父母也弄不明白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到的脏话,也正是因为不知道源头在哪儿,父母才会觉得头痛不已。对症才可以下药的呀,这原因都不知道出在哪儿,怎么能抓药呢?
父母担忧孩子说脏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担心孩子学坏了。其实一些教育专家曾指出:孩子4岁的时候,是说脏话的兴奋期,不过这种现象在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就会结束。如此看来说脏话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父母不用太过于担心。但是父母也需要制止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如果对孩子放纵不管,那脏话估计就会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了,待它长到根深蒂固时再想除去,那就困难了!
4岁的萱萱行为是越来越张狂,她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用“臭大粪”、“狗屎”、“放屁”等脏话互相取乐并个个陶醉在其中不可自拔。之前萱萱的妈妈已经明确告诉过她,这些话语是脏话,小姑娘是不可以说的,说脏话的小姑娘是不美丽的。当时看到她点头好像很明白的样子,妈妈也就以为她已经懂了,谁知今天又开始口不择言。萱萱的妈妈苦恼不已,是自己没有讲清楚吗?为什么女儿就是不明白呢?
可可的妈妈最近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可今年5岁了。前几天接她放学时,妈妈突然发现她竟然学会了说脏话。每次开口说话前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他妈的”。不过,可可好像并不知道她说的这句话是不雅的语言,妈妈问她为什么要说这个,她努力地想了想说,只是喜欢模仿这样的语调说话。如此的一番话让妈妈感到十分诧异,同时也十分担心,孩子会不会就此学坏了?
学龄前的女孩会对脏话特别着迷,她们之所以热衷,是因为能够从中获得乐趣,而这种乐趣就是看到周围人的反应,这让她们觉得很过瘾。像是小伙伴们的惊愕加上崇拜的眼光,幼儿园老师的严肃和没有办法,当然还少不了爸爸妈妈的怒发冲冠……孩子的思想根本就不成熟,她们会觉得这些反应就像是大家看到英雄的反应一样,会觉得自己特别棒,有能力让大家都注意自己。如此引人侧目的游戏,小孩子当然玩得乐此不疲。
小孩子现在接触的环境相较于以前要复杂得多,而她们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她们就像是镜子一样,照到什么就会反映出来什么,父母、小伙伴或者电视节目里所说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无论是父母在不经意间说的一些玩笑话或是争吵时的语言攻击,都有可能污染孩子的语言环境。
尽管专家指出学龄前是孩子说脏话的兴奋期,到了上学的阶段这种兴奋的感觉就会消失,但是父母也不要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认为孩子说几句没什么,长大了就不会说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任何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成为自然。所以,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说脏话这件事情予以重视,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第一,不要强化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刚刚学说粗话、脏话的时候,她们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话有什么含义。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做出觉得有趣或是表现出过度紧张、气愤的样子,孩子就会误以为脏话是一种很有趣或是很特别的话语,这样就把她的兴趣给激发出来了,从而重复地练习与模仿。当父母听到孩子说脏话,最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和镇定,让孩子觉得脏话跟其他平常的话语没什么差别。一旦孩子发觉这样的话语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自然就觉得索然无味,便不会再去故意模仿这些词汇了。
第二,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当孩子总是故意说一些粗话脏话,并且家长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这时父母就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她们为此付出“代价”,如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利等。当孩子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损失时,就不会再去说脏话了。
第三,采取环境隔离法。
家长不妨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骂人、说脏话呢?如果顺藤摸瓜找到源头之后,发现她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此时就该采取环境隔离法,让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如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不让她跟一些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如果需要长辈帮忙照顾孩子时,父母就要告诉长辈,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一旦让孩子脱离了这种不良的环境,那说脏话的坏习惯就会慢慢改掉。
孩子说脏话并不带有任何攻击性或者是什么不快的含义在里面,她只是在鹦鹉学舌罢了。但是终归讲脏话的孩子会给大家造成没有教养的感觉。再说了,如果你的小公主一张口就是脏话成篇,场景是不是过于“壮观”了呢?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远离脏话,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个优雅淑女!
别让女儿做“名磨”
常言道:十个孩子九个磨!提起孩子的磨蹭,似乎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对此更是大伤脑筋!而孩子磨蹭的种种事迹更是让父母历数不尽:起床磨蹭、洗漱磨蹭、吃饭磨蹭、做事磨蹭、睡觉磨蹭……
曾经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调查,问题是妈妈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答案是“快点,快点”。看到这我们忍俊不禁,脑海中浮现出一长串的“快点快点”。我们也常看到许多爸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孩子真是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吃饭慢,做事慢,反应慢,就连玩玩具都比人家慢半拍。”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事情要完成,看着自家孩子慢吞吞的样子,很多家长都感到揪心:这不是要被时代抛弃,就是要被时代吞没了。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磨蹭。其实,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小磨蹭。成人在思想和心智上早已成熟,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可以在自己制定的时间表里忙忙碌碌、应对自如。然而,孩子是生活在她们充满童真的世界里,对时间的紧迫性根本无法理解。即使家长磨破嘴皮,噼里啪啦地讲了一大堆道理,孩子依然还是我行我素。如此现象,简直让父母伤透了脑筋。打也打不得,说她又不听,这怎么能不伤脑筋呢!
孩子的磨蹭问题固然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但家长绝对不能把磨蹭视为洪水猛兽,一旦看到孩子的磨蹭就对她横加指责。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是过于偏激。其实,孩子的磨蹭与她的注意力发展特点有关。幼儿磨蹭可以说是正常现象。2~5岁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却不够集中,因此她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稳定性又不够,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她忘记初衷,甚至直接从正在从事的活动中抽身而出转到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如果家长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孩子在起床、吃饭、做作业时为什么总是断断续续、一拖再拖了。另外,孩子的年龄越小,其神经肌肉活动就越不协调,这样,孩子做事缓慢的原因也是由于她的动作不熟练。
涵涵已经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乖巧懂事的她很得家人的喜欢。可最近一向疼她的妈妈却跟她发生了不愉快。原来涵涵有个爱磨蹭的毛病。放学后回家做作业,本来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涵涵没有半小时是完不成的,而且字还写的寥寥草草的,非但效率不高,就连质量也跟不上去。每天早晨,妈妈要把她从被窝里拽起来,不然自己永远不知道起床。然后自己什么也不干,就等着妈妈给她穿衣服,衣服穿好了,刷牙洗脸又开始磨蹭。吃早饭也是三心二意的,最后几口还得由妈妈急匆匆地喂她吃完。尽管整个早上的时光都被妈妈的催促声给填满了,但涵涵依旧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天天如此。妈妈说了那么多,都快把嘴皮给磨破了,却一点作用都没有。妈妈非常担心:涵涵那么爱磨蹭,长此以往要怎么办呢?
其实家长要知道,做事缓慢磨蹭是一个相对概念,你不能说孩子做事慢就是磨蹭,那你这个慢的标准又是什么样子的?再说了孩子的慢不能与成人相比,而要与她的同龄人相比。之所以父母觉得孩子磨蹭主要是因为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速度,如果你把属于成人的标准降下来,你会发现其实孩子已经表现得很好了。有些父母常常感到与其让孩子自己做,比如吃饭,还不如喂她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是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家长一次又一次地包办代替换来的只能是孩子越来越强的惰性。那父母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戒掉磨蹭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如果你的孩子爱磨蹭是由于时间观念差造成的,那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在孩子要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先为她规定时间。父母大体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此事的时间,并以此作为时间限制,然后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表扬。
孩子做事,家长不要忘记为她计时,夸奖她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几分钟。这样,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快!
第二,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