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圣人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创立儒家学说,整理《诗》;作《春秋》;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3000人。
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嗅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丘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冋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样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两千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不可撼动的高山,他的思想观念早已融入华夏子孙的血液,并传播到世界,人们记得他的名字,但是更习惯尊他为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孔纥曾是鲁国的一名武官。
孔子年幼丧父,家境清贫。15岁那年,他立志发愤读书,出人头地。有一次,他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弹一支名曲,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丘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成为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而鲁国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深厚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思想的成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孔子曾当过放牧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人微言轻。后来随着他博学名声的远扬,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携子弟前来求教。于是,孔子便开始创立私学,收徒授课。公元前517年,因鲁国内乱,孔子一度前往齐国,充任贵族家臣。他曾向齐鲁公提出“正名”等政治主张,但并未得到采纳。返回鲁国以后,孔子立即着手整理古籍,并进一步扩大私学,广招弟子,传播文化,其影响日甚一日。
公元前501年,孔子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遇终于来了。年过五十的他被任命为鲁国都城的行政官,不久又获升迁,先后掌管国家建设工程和司法,还在短期内代行相事。从政期间,孔子极力维护周礼,杀了不同政见的少正卯,还建议拆毁三家大夫的都邑以抑制地方势力;他又在夹谷会议上兵礼并用,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后因鲁定公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孔子失望而走,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生涯。他曾率弟子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四处游说,然而始终未能得到诸侯的重用。公元前484年,孔子又回到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历经磨难的孔子对政治生活日渐厌倦,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相传孔子教过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通晓六艺的贤才就有72位,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一个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
在兴学的同时,孔子又亲自整理编订《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修订,使它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9年的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一样,要枯,要烂啊!”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这位中国古代的最伟大哲人终于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他的弟子和门生后来将孔子的言论辑录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与儒学
孔子虽然在自己的仕途上并不得意,可是他所创建的儒家学派极其经典,一直流传至今。他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孔子从小就学习礼乐文化。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如何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成为每个读书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孔子正好从小就在这方面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教育,从小就学习《周易》和《周礼》,对礼乐文化非常熟悉,成为他以后立身求仕的基本工具,也成为他捍卫自己和攻击别人的武器。
2.孔子在政治上是趋向于保守立场的,他的核心观念就是“仁”,爱仁及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而这样的观点则迎合了以后封建统治的需要,西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懦家就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大行于天下,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样孔子成为“圣人”就成为了必然。
3.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春秋时代私人讲学的先河,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贫民阶层,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壮举。他先后讲学达数1〇年,弟子达到3000人,其中得意门生就达72人。他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采取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名言。
4.孔子的巨大贡献还在于他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贡献。他编订了“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除了《乐经》失传以外,其他“五经”都流传至今,对后世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五经”成为后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目,其中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而儒家“人世”的精神也逐渐潜存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
孔子的人生智慧当然不仅止于养生之道,却也是学习孔子人生智薏的另一种方法,这些养生之道都是孔子对生活、对生命的真正领悟。人人都想长寿,但生命的长度如果没有加入生命的宽度,那么我们这一生也了然无趣。因之,使生命有意义的绝非年岁活得久的人,而是对生命最有感受与体悟的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第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第二》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第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迷而第七》
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十二》
子曰:“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阳货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