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戛尔尼,西夷英吉利人也,1792年奉英王之命作为正使前往遥远的东方古国——大清帝国。当时的科技还并不发达,一伙人在路上颠簸了10个多月才登上了大清的国土——天津港,随后使团全员坐着贡船、贡车,经大沽来到了北京。由于乾隆帝人不在北京,在承德避暑,于是一伙人又马不停蹄的赶赴承德,这次他们坐的车子上面还是写着“英吉利贡车”的字样。马戛尔尼心里很明白“贡”是什么意思,但此时人在异国他乡,还身负着大英帝国的使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选择了忍让!
大清自入关开国以来在对外交往上也袭承明制,搞起了“闭关锁国”的老政策。那时候的乾隆也是八十好几的人了,到了这岁数都是老小孩,看什么都觉得好玩新鲜。而如今臣下来报说英吉利遣使来天朝,说是来找咱们搞外交的。乾隆一听此话顿时大怒:“这叫什么话?我大清是天朝上国,外面的都是蛮夷戎狄,他们也配和大清搞平等外交?拒绝接待!”于是乎第二天又有大臣上奏说英吉利仰慕天朝久矣,此番前来是给咱们进贡的。乾隆一听这话,立马喜笑颜开:“以前来给天朝上贡的都是什么朝鲜、安南、琉球,现在有多了一个英吉利,不错!天朝果然声名远扬!朕也未曾见过什么英吉利人,来了也好,朕也开开眼瞅瞅这英夷跟咱大清有啥区别。准奏!”就这样,从那天早朝起,乾隆帝就开始候着马戛尔尼的使团,等着这个连国家位置都不知道的“小邦”给自己上贡。
按照中华千年的旧制,大国之臣乃小国之主,小邦来使的接待任务是礼部派低品级的官员去完成,而这次英吉利来贡,乾隆打破旧制,让和珅和中堂去接待,不得不说是给足了英夷面子。但是在通州马戛尔尼与和珅的第一次见面,俩人还是起了争执,原因在何?使团该怎么面圣!
还是按照中华千年的旧制,小邦来朝贡见接待的大臣都得行跪拜礼,见了皇帝那更得是三跪九叩了。而这次英夷来朝,乾隆没让马戛尔尼给和珅下拜,但还是希望马戛尔尼来见自己的时候能下跪行礼。和珅自是深知其道,于是向马戛尔尼提出到了承德见了我们皇帝你们要下跪行礼。但人家马戛尔尼是什么人,英国人!英国17世纪就搞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那套自由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家英国大臣见英王都是只鞠躬不下跪,现在来到大清还得下跪叩头,没门!就这样,双方在通州吵了半个多月,最终马戛尔尼再次选择了忍让妥协,我跪,但是我单腿跪!乾隆见马戛尔尼已经答应下跪,于是大手一挥,磕头就免了吧。后来马戛尔尼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条件:在中国找一个品级与自己相当的大臣在英王的画像前下跪,以示平等。最终和珅成了这个倒霉之人,他基本上成了中华数千年第一个给外国君主下跪的中国人,但这并不妨碍在这次外交上中国胜利:英夷来给我们皇上下跪了,好玩。
9月,马戛尔尼来到承德,献上国书,递交完礼品,当着众大臣的面给乾隆来了个单腿下跪,至此乾隆目的已成,觉得英吉利人也没什么好玩的,就是蓝眼睛大鼻子,于是乎再次大手一挥,将使团送回北京,剩下的事交由和珅和中堂处理。
在离开承德前,马戛尔尼会晤和珅,提了七个条件: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和珅听着这堆要求,心里就觉得好笑,我们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怎么会需要与你们的货物商品?大清的每块土地都是王土,凭什么划给你们英吉利使用?大清子民都信孔子,谁去信你们的什么圣公会?就在和珅的暗笑下,马戛尔尼的要求一样没准,弄的马戛尔尼也无话可说,只得悻悻而归。
同年9月21日,马戛尔尼率团重回北京,准备沿京杭运河南下游历一番后回国。临走之前,乾隆派人送来给英王的回信和回礼,同时还多送上了一些丝绸、瓷器和茶叶,同时还不忘记恶心英吉利一番。送书使者见到马戛尔尼,给他来了这么段话,马戛尔尼听后先是目瞪口呆,随后一琢磨也是心中一乐。
“我大清乃天朝上国,物产丰厚,岂需尔等小邦之些许货物哉!现念丝绸、茶叶、瓷器乃尔国必需之品,特多赠予尔,实乃上国体恤下邦矣!”
带着这样的话,马戛尔尼开始了在中国的游历之旅,12月9日到达广州,就此回国。
嘉庆21年,英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访清,可能是嘉庆帝在20多年前见过英吉利人是什么“德行”,于是连见一面的心思都没了,直接给阿美士德国书一封,回礼些许,就让阿美士德率团滚蛋了。至于嘉庆帝给阿美士德说让英王跪接国书一事,就完全成了英国的笑料,而那封国书现在则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里,接受着一批批游人的“朝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