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结束了前两个死者的调查拍摄,大家都累的筋疲力尽。电视台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人要当两个人用才行。淑离为了尽可能的压缩时间,每天收工后都会自己在屋里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钟。今晚,她的笔录即将整理完毕,为了丰满片中的几个主人公,她特地对死者的生前状况,性格特征进行了一番陈述:
当记者从东部横穿万里来到这个西部深山的村庄,看到的是另外一番世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一座水泥做的房子,四周都是3000米海拔以上的大山环抱着,甚至连一格的Wi-Fi信号都没有。仿佛时光倒退到了某一个年代,一个牧马放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时代。这里除了草原的丰美,一切资源都是那样的匮乏,孩子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大人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去打工,来供养一个三代同堂的家。于是,在成长的关键时间里,孩子们不幸的成为了留守儿童,他们在年迈的祖辈膝下长大,却充满着困惑与孤独。
安小波和安城城就是村里最普通不过的两名“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比,他们还有点“小确幸”,因为他们的家庭还算圆满,而且性格都很受人宠爱。
当记者走访小波的家时,一张挂在客厅的照片深深的吸引了她。那是小波生前身穿裕固族服装骑马的照片,虽然还很小,但是向上扬起的下巴和爽朗的笑容充满着一种英气勃发的自信。据小波妈说,这孩子自小就聪明的很,三岁就识得千字,六岁可背唐诗百首,村里的长辈六叔看到他都说他头生贵骨,鼻挺颧高,有做官之相。
五年的光阴并没有磨平小波父母丧子之痛。到现在,里间的小灵堂内,还依旧摆放着一碗热乎乎的“搓鱼子”。这是小波生前最爱吃的一道主食,也是当地最好吃的一种小吃了。小波妈说,因为搓鱼子做起来要自己揉面,擀面,还要手动的把面条子搓成一个个的小面鱼儿,非常耗费时间,农忙的时候,就不想做了。可是小孩子总是容易对一件事情很执着,每次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会撒娇对妈妈说:“妈,我想抓鱼了!”
现在,小波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搓鱼子了,每每讲到这里,妈妈的泪水就止不住的涌下,她很后悔这样的小小要求都没有满足过儿子,于是她现在每天都会做一碗搓鱼子,放在小波的牌位前,心里也会有一点点的慰借。
城城和小波是性格相差较大的两个孩子。小波外向,活动好动,城城则心思缜密而且内敛,有一种不符合年纪的早熟气质。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文质彬彬的书卷气”,白白净净的,兜里总是揣着一个粗布的手绢儿,像个女孩子一样很爱干净。
因为村子里没有正规的教学条件,孩子们偶尔就需要在家里自学。城城平时的自学能力很强,尤其热爱算数。据他爸爸的话说:那就是“铁脑数痴”。
铁脑,主要是因为城城拥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只要是他留意过的东西,基本上过目不忘,而且对细节都能够辨别出来。大到哪一家哪一户有多少只牲畜,和每只羊的模样区别,小到两片树叶的纹路,蚕蛹丝线的走向,强大的瞬间记忆和复刻能力让大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起初以为他只是瞎蒙的,后来,这孩子开始帮邻里街坊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他爸爸点燃一根烟,望着天空飞逝而过的孤鸟说道。
原来,每逢秋收农忙,村子里每家的粮食和牛羊都要好好的衡量算计。可大多农民都不怎么识数,只凭小小秤杆子和计算器一个个估着价儿。相对而言,城城家确实最轻松的,因为他不用这些工具,通过眼睛估摸重量,心算总和,那速度竟然比计算器快上个好几倍!消息一传,大家都找上门来,送上礼品,只为邀请这小机灵鬼去帮忙,这也就是城城“数痴”的由来......
就是这样出类拔萃的两位孩子,本来是全村的希望,本来应该有个快乐无比的童年,怎么就会被凶手如此丧心病狂的谋杀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五年过去,村子里有孩子的家长依旧人心惶惶,日落闭户,相互猜疑着,或许精神上的折磨,才是对人最大的折磨,我们希望,能够在第三名死者的身上,找到疑惑的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