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往着的世界。
我要的,是如此这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文化心理和民族信念,一旦动乱就很难恢复。因而,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
这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信仰和精神贯穿我们发展的始终,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是最小国,每个家是一个民族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往往在一个家庭中最能集中体现出来。熟知的《傅雷家书》,身为父亲的傅雷将满载思念的信纸寄往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父亲满腔的思念,还有父亲阅历数十载的人生经验。对孩子谆谆教诲,父亲从不厌烦。我想,傅雷先生在通过书信对远方的孩子进行教诲的同时,也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如何做人。
家书,凝结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信仰和精神,是我们每个人
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标准和行为准则。近些年来,许多移居海外或港澳台等的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家族观念,兴修族谱,回乡省亲,他们在外漂泊,即使锦衣玉食,却依旧是异乡人,故乡的根在,故乡的情在,故乡是心头的牵绊。他们走过繁花似锦,烟柳如云,忘不了的是故乡的种种,在那,获得了支撑一生的信仰:父母教导如何安身立命。并将这凝聚了几代人的思想结晶和生活经验传给下一辈,再下一辈,子孙世世。
不只是他们,我们都一样。
一个家族的家训,是最普通,最感人,影响深远的文化之一。它,融入我们的血液,刻在骨髓,不敢忘,不能忘,时时相随,直至死去也将留存。
许许多多的家训结合,汇聚,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有文化滋养的世界,色彩斑斓,异彩纷呈。
国是千万家。信仰和精神在国家层面也充分体现。
中国的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一开始,读书人的骨子应该都有一丝娇贵气,我将其理解为“头可断,血可流,不可辱”,因此,不仅仅是觊觎“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浅显的物质层面,更有忧国忧民的经世济民的情怀。这种心忧天下的精神和信仰是每个有理想的读书人一直追寻的目标,出仕为官,不是为荣华富贵,过眼烟云,而是极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仕子远大的政治理想是否得以实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有卓越远见的思想家向君主提出了要求。孔夫子有言:“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者要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就必须把握这三个要诀,并从自身做起。孔子的继承人,孟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君主要提高自己的标准,爱民,为民,惜民。我想我应该是明白了为什么***会大力倡导复兴中华文化了,***以自身为榜样,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展现的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还有中华文化的魅力。
***是中国人民的领头羊,为政者的,一位普通的读书人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的信仰和精神都贯穿于他整个为人民奋斗的事业中。
我要的便是这样的世界,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一个人,家训,优秀传统的思想,等等,都能焕发光彩。
我知道的,即使国家灭亡了,只要文化和精神存在,整个民族都会延续。
我要到这样的世界里去,驰骋,翱翔,放飞自我,拥抱蓝天,书写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