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九八年年底了,高中的生活虽然乏味,但是,课余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高中时候,纯情的少男少女总归会有那么点青涩而朦胧的感情萌芽。其实,我也不例外。
和所有那个时候的学生一样,我的青涩的初恋记忆来自于我的同桌,她是个短头发朴实的女生,长得不算漂亮但是学习成绩很好,平时也很爱帮助同学。而且她和我一样都喜爱都历史书籍。
我的眼睛由于学习看书较多的原因,有些近视,但是我又不愿意带眼镜。平时,如果老师写黑板的板书有的时候,我看不见的时候,就会借她的笔记来看。借着借着,我们平时的接触也就多了。她对我也聊起了她的家庭。原来,她家是外交部的,爷爷是我们国家第一代的外交官,据说还是位将军。后来她的父亲和母亲也是搞外交的。她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极好的。平时我外语有什么不会的问题,也习惯请教她。
但是她数学不好,有不会的问题,她也会问我。
有一次,放学,她突然问我有没有时间和她一起去公园走走。我平时也没有什么事。就答应和她一起去公园走走。
在公园里,她问我:“你平时有啥烦恼没?”
“没有啊!一个人想那么多干什么?”
“你真好,活得好单纯阿!”
“你有啥想不开,需要烦恼什么?”
“原来,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其实想上文科,但是家里人的意思是理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会多一些。而且如果我报外语学院的话,理科的录取率会高一些。但是这学期我感觉,我的数学和物理压力比较大,我最近向转到文科班了。不过我又舍不得咱们这些同学。”
“没关系阿,你如果数学和物理有不会的地方,可以问我阿。我帮你。谁让我是你的同桌呢。”
“好啊,多谢你啊!”
“你要是帮助我把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提高了。我给你个奖励。”
“什么奖励啊,说来听听。”
“暂时保密!”她的脸色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一红。羞涩的冲我一笑。
“对了,你会唱《同桌的你》,那首歌吗?”
“会唱两句,你想听吗?”
“想!”
“那我唱给你听。”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music...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跟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
谁把它丢在风里
music...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
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
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啦”
“唱的真好听,咱们毕业了,你还会记的同桌的我吗?”
“我会记的!”我认真的点着头。
她很高兴,说:“谢谢”,然后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就羞涩的跑开了。
在她吻我的一刹那,我有些发愣,等她跑远了些,我才反应过来。跑上去追上她。
几周后,有一天,她突然和我说,晚上北大有堂历史课,是北大著名教授的公开课。她想让我陪她一起去听课。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课是在北大一间小教室讲的,因为是周四下午五点的课。人不多。但是老师讲的很好。主要讲授的是:天子和他的嫔妃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能举行大婚的,一般是在很小的年龄就即位做了皇帝,’皇帝大婚’更可以看作是一场成人礼,表示皇帝长大了。绝大多数举行过’皇帝大婚’的皇帝,都是在婚后真正亲政的。”
“《礼记·哀公问》:’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孔颖达疏:’大昏,谓天子、诸侯之昏也。’清赵翼《题长椿寺九莲菩萨画像》诗:’期届大婚移殿早,礼尊正嫡过宫谦。’”
“古代皇帝大婚,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俗话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
“但是,虽然皇帝有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结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谓“大婚”。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皇帝离婚了,把已经成为皇后的老婆给废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能再结一次婚。如清顺治皇帝,因为原配博尔济吉特氏“与朕志意不和”,降之为静妃后,他又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边的嫔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结婚排场的。顺治皇帝,虽然他敢把原配给废黜了,但对宠爱无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进宫,而不是“迎娶”,连册封都不敢逾制,册封时“不设卤簿,不奏乐,王、贝勒、贝子、公等,不次朝贺礼”。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它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据唐代《开元礼》的规定,皇帝“纳后”分为: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卺等仪式。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祭祀神灵便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举行婚礼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仪式主要为祭告圜丘(天神)与方泽(地神)。临轩命使,是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与女家交往。”
“仪式开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职掌)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为副使。再由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职掌宣读皇帝之命和礼仪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随后,授正使、副使节和制书。太尉、宗正卿等官员领命后,即乘辂车、率仪仗、鼓吹队(但不吹奏),来往于皇宫与未来的后氏之家,为皇帝操办婚礼。”
“纳采仪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庙或正堂内举行。纳采前一天,守宫(亦作守宫令,职掌铺设帐幕、毡褥、茶几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门外右侧设置一处供使者临时歇息的帷帐。纳采当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帐内停息,由后氏家傧相(古代为主人接引宾客者)出门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