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一章)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讲解,大家应该了解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再向大家讲述,其他的有关知识。”美术老师,讲述完了,弥赛亚和弥勒的这点联系后,就想要结束了课堂教学。
这时候,突然有个同学举手向老师提问:“老师,前几节课您讲到的佛祖释迦摩尼,是不是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呢?您能给我们再讲讲西游记里的故事与佛教到底有什么关系吗?”
美术老师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接着推了推眼镜,从容不迫的讲到:“简单说,佛都是如来,如来只是一个称谓而已。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佛教创始人,也就是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如来是对诸佛的一种称呼,因他们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不是指的释迦牟尼,也不是特指的某一位佛,而是佛教对觉悟者的一种称呼,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不对,因为如来和佛都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平时我们经常听到的如来佛和佛祖,比如西游记里的如来佛,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种习惯性的称呼。或者说是佛教初传时中国人由于对其还不够理解,因而产生了谬误。”
“释迦牟尼三千年前出生于印度,后来成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都是后来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还有一个国土叫做极乐世界,那里没有苦,只有乐,寿命、光明、智慧无量。那里现在有佛,正在说法度化众生,他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在那里成就佛道。”
“在小说《西游记》中,虚构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容情节,但在其中也隐藏了佛教的哲理,这就是《西游记》中真实的一面。因为这真实的一面隐藏在文字之中,并没有作具体的讲解,所以许多人把《西游记》虚构的人物当成了崇拜的对象,而另一些人还以为佛教史上的人物是退化的。其实,虽然作者把佛教的历史人物(玄奘)变成了《西游记》神话中的人物,但小说中仍然包含了佛教中关于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思想。如果我们只在文句上去看,就会领会不到它其中的真实性。”
“《西游记》的虚构情节反映了作者的思维,它不但希望改善社会,而且希望实现人格的完善。通过《西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独特而深刻的教义,从妖魔鬼怪凶恶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出我们自己身上各式各样不完善的性格。它的内容既包含人生的价值,又隐藏着宗教的哲理,对于佛教,作者有着较深入的领会,既强调要开发出个人本有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活泼的智慧。”
“这一点可以从《西游记》的人物设定中看出来。这里我想多说几句。相信大家都喜欢《西游记》中悟空的72般变化,唐僧的执着,八戒的随性,沙僧的任劳任怨,白龙马的意念;钟情于作者的场景设置与人物刻画,敬佩制作团队的水平与努力,还有带给大家对于商业上的启发与思考。但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