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2200000005

第5章 先秦:文明曙光(5)

秦穆公于公元前621年去世, 秦国有170人从死, 即为秦穆公殉葬, 其中有贵族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和针虎, 这三人因为品德高尚, 才能出众,当时被称为“三良”。三良的从死事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诗经·秦风》中有一首《黄鸟》诗, 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

在秦国历史上, 武公去世时“初以人从死”, 有66人为秦武公殉葬, 其中有他的一个儿子嬴白。秦穆公临终前是知道三良会被殉葬的, 但并没有任何阻止之意。三良是在穆公死后被主持葬礼者所杀, 其主要责任总归当由秦穆公负。

因为残酷的奴隶殉葬制是由国家制定的, 进入春秋时代后, 不少国家废除了殉葬制, 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秦穆公不但不废除这一落后的制度, 而且其殉葬规模反而比他的祖父武公大得多。这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秦穆公的一个绝大的错误和罪过。一生功劳卓著的穆公, 可谓晚节不保。

过了230多年, 秦献公下令“止从死”, 废除了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吴越之争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 与越国为邻, 有断发文身之俗。严格地说, 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 只是一个部落群体。在中原列国眼里, 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公元前584年, 晋国开始联合吴国, 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 使楚国忙于应战, 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扶植下, 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 国土日益扩展, 声望日益提高。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522年,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 做了相国。他辅佐吴王阖闾, 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蛮夷之邦, 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506年, 吴王阖闾命孙武、伍子胥率军, 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柏举一战, 楚军一败涂地。吴军乘胜穷追猛打,五战五胜, 攻占了楚国的郢都。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 夺得霸主地位。晋楚衰弱, 春秋争霸的局面结束。

吴王阖闾攻占郢都后, 庆功作乐, 流连忘返, 国内很空虚。越王允常乘机袭吴国。吴王阖闾之弟夫概也悄悄溜回吴国, 自立为王。吴王阖闾被迫跟楚国讲和, 匆忙回师, 赶跑夫概, 保住王位, 而楚国也侥幸复活。楚昭王接受了痛苦的教训, 开始励精图治。为了解除吴国对楚国的威胁, 他采取联越制吴的策略。

吴王阖闾决心打败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 其子勾践继位。吴国起兵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 阖闾负伤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过了两年, 吴国出动精兵攻越国。夫椒一战, 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委曲求和, 夫差接受了。

战败后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逐渐强大。当吴王夫差北上争霸, 国内空虚, 对越国疏于防范之时, 越王攻入吴都, 获其太子, 逼吴求和, 从此, 吴国国力江河日下。公元前473年, 越军又攻破吴都, 夫差自杀, 吴国亡。

吴越争霸的性质已与春秋前期的诸侯争霸有所不同, 所争的已不是国际均势或中原的霸权, 而是对方的土地人民。吴国还有点春秋精神, 越国就充分表现出战国时代的土地欲。所以吴越竞争可说是春秋战国过渡期间的大变局。

吴越民风的转变

在历史上, 吴越一带的民风本是强悍好斗的。春秋时期, 越人以“锐兵任死” 著称, 吴国则靠“百姓习于战守” 而名震中原。从战国到秦汉一统, 时光荏苒, 五六百年, 这里虽历尽沧桑, 社会风气却依然如旧。然而由东晋后期始, 江南民风则不断疲软。孙恩、卢循作乱时, 晋军主帅不敢使用吴兵攻阵, 声言:

“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 必败我军。” 进入南朝, “南人怯懦” 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原因是多方面的。东晋南朝, 北方汉族士人纷纷南下避难, 迅速在江南建立了以他们为核心的政权。他们凭借世资, 享受着尊荣优待, 位高爵显, 生活豪富。过分的享乐, 使他们变成了一群不习武、不懂文、怯懦怕死的社会寄生虫。

本地人也纷纷效仿北方士族, 尚武之风开始退化。南朝时, 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轻武之风。

佛教的兴盛, 对于转移江南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的广泛流布和深入人心, 促成了江南地区传统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 使忍让取代了尚武, 抗争让位于服从。因为佛教的教义和戒规, 都对暴力和尚武持否定态度。另外, 长期安定的和平环境, 也易使江南社会风气受到软化。

孔子与儒家

孔子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与政治社会改革家。他的远祖是宋国贵族, 殷王室的后裔。他早年丧父, 家道衰落, 年轻时做过小吏。虽然生活贫苦,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三十而立”, 并开始授徒讲学。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 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 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传统,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后入仕, 任大司寇, 致力于加强公室, 抑制三桓(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合称, 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 援引古制“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 提出“堕三都” 的计划, 但遭到失败。

孔子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 不得不“去父母之邦”, 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涯。

孔子先到了卫国, 却受到卫国国君不礼貌的待遇, 还被当作鲁国的奸细被监视。

孔子只好仓促地离开。他自己坐的是车, 弟子们大部分是步行, 还没走到城东门,一部分弟子就失散了。

失散的弟子子贡, 因为找不着老师很着急, 逢人便问。一个人说看见孔子了,嘻嘻哈哈地向他描述了一番, 还嘲讽地说: “那样子很狼狈, 真像只丧家狗, 是你的老师吗?”子贡知道这说的一定是孔子, 便连忙赶到东门, 找到孔子, 并把刚才听到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 一点也不恼怒, 还面带笑容说: “一个人的长相是不足为凭的。说我像一条丧家狗, 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孔子一行风尘仆仆, 来到宋国的国都附近。孔子远远看到一棵参天大树, 长得挺拔秀美, 心里十分喜悦; 走近又见到树下一大片青草地, 当即就指挥学生们演习礼仪。目击者把这件事报告进城去, 宋国的桓大司马本来就不喜欢孔子的学说, 得报大怒道: “孔老二太不识趣! 让他过境, 已经够宽大了, 他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装模作样, 非杀了他不可!” 于是带了一队兵, 驾着战车, 如飞般出城。赶到大树下, 孔子他们已经走了, 地上布满了脚印。桓大司马像野兽一样大声咆哮: “把孔老二的脚迹给我铲平!” 脚印铲平了, 桓大司马还不解气, 又命人砍倒大树, 方才怒气冲冲地回去。宋国的好心人劝告孔子快走, 孔子的心情十分平静, 不愠不火地说:

“上天把大德寄托在我的身上, 他桓某人一介莽夫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来到陈国, 暂时安顿下来。陈国是个小国, 介于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

大国有了纠纷, 就借陈国作战场。陈国都城几乎三天两头都戒严。孔子住不下去,便带着学生们来到更小但比较安定的蔡国。蔡国和陈国的大夫们平时与孔子意见不合, 怕孔子对他们不利, 便联合发兵围困住孔子一行, 使他们绝粮七天, 不少弟子饿倒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可孔子却坚持照样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子路发牢骚说: “先生不是君子吗? 君子怎么会穷困到这步田地呢?” 孔子笑着答道: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 君子和小人都可能遭受穷困, 只是君子穷困不动摇, 小人穷困就会变节, 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后来楚王得到消息, 发兵来救, 孔子才脱离困厄。到了楚国, 楚王听信谗言,只把孔子养着, 不给孔子任何施展才能的机会。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孔子归鲁, 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 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孔子卒, 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 他一生都在推行仁政理想, 试图恢复当时已经式微的贵族精神, 在全社会建立一套礼乐文明。

与孔子同时的还有一班厌世或愤世的隐士, 因为他们曾与孔子发生关系, 所以他们的名氏或别名或绰号我们还知道。如子路向长沮、桀溺问路, 这两位隐士将孔子大大讥讽了一番;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谣, 从孔子身边飘然而过, 不与他谈政治。

孔子时代思想与春秋末期以上思想传统的关系, 已不可考, 因为那个思想传统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说, 春秋末年的政治混乱与社会骚动很自然地产出一班消极的隐士与一个积极的孔子。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素王” 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道篇》: “以此处上, 帝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处下, 玄圣素王之道也。” 原意是指有圣王之德与才、无圣王之爵与位的人。

孔子被称为“素王”, 始自汉文帝时期的《淮南子》一书。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 极力推崇孔子, 认为他是“为汉制法” 的“素王”, 即孔子在世时, 已经预知了汉朝的兴起, 且预为汉代制定法度。董仲舒以后,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论衡》里也讲孔子的素王之业在于作《春秋》。汉代的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之德可立为王, 所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 寓王法于其中, 但无实际王位, 故称“素王”。两汉之际, 谶纬神学大盛。谶纬神学上承素王之说,不仅尊孔子为素王, 而且还模仿朝廷建制, 以孔子为素王, 以颜渊为司徒, 以子路为司空, 以左丘明为素臣。这样一来, 谶纬神学完全确立了孔子的素王形象,而且是一个具有种种神通的素王形象。谶纬神学衰落之后, 人们剔除了附在孔子身上的神化色彩, 但仍接受了孔子的素王形象。

中国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地方诸侯、卿、大夫的势力崛起了, 周代的宗法等级统治秩序瓦解了,社会下层的庶民等通过生产、读书、经商、游说、经营等途径, 有的成为新兴富人,有的晋身仕途, 有的开门授徒、著书立说, 出现文化下移的现象。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都发表了自己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世界、宇宙的不同看法和主张, 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活跃的思想解放的局面, 出现了学术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现象。

首先著书立说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前面已专有一篇文章介绍, 此处从略。

在孔子之后约150年的战国中期, 出现了儒家的第二位大师孟子。孟子也是鲁国人,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一派的后学。孟子名轲, 他毕生崇拜孔子。他主张恢复井田制, 目的是使有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个体农民少受剥削, 发展生产, 不受水旱之灾的威胁, 过上小康的生活。农民生活生产搞得好了, 国家就太平, 统治者就可以王天下了。这就是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专制主义, 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 他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贵君轻” 这种光辉的民主思想的提出, 正是战国时期庶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孟子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

战国晚期儒家的另一大师是荀况。荀子为赵国人, 他既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又受战国晚期“天下争于气力”、重农、重战、重法思想的影响, 所以他的思想既博又杂, 既主张礼治、法先王, 又主张法治、法后王。他的学生韩非、李斯成为著名的法家代表不是偶然的。荀子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提出“人定胜天” 的光辉思想, 呼吁人们与其去崇拜天, 求天的恩赐, 不如去征服天, 向天索取; 他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著名论点, 认为后来人一定会超过前辈,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荀子的这些思想,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其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不久, 春秋战国之际出身手工业工人而通过勤劳致富有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墨翟, 通过著书立说, 开门授徒, 创立了墨家学说。在《韩非子》一书中, 把儒、墨并称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可见墨家当时的地位。墨子的主要学说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兼爱是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要“兼相爱, 交相利”。人人都兼爱, 都得了利, 社会就可以避免大量杀人、破坏的战争, 所以他反对战争,主张非攻。墨子不仅这么说, 还这么做, 他曾千里迢迢赴楚国, 说服楚王停止攻宋,并派弟子赴宋国参与防卫。我们看到, 墨子很有侠义精神, 为了道义甘愿牺牲, 所以后代把墨子尊为侠的先驱。

要实现兼爱和非攻, 就要尚贤, 选拔贤人来治政; 其中推举一位最贤能的人来管理国家, 国家就能实现统一, 就是尚同。墨子还主张节用, 反对丧葬浪费, 反对娱乐生活, 认为这也是浪费。墨子认为天有意志, 鬼神是存在的, 如果贵族们为非作歹, 杀人作恶, 天和鬼就会出来惩罚他们。墨子批判了孔子的学说。当然, 儒家也批判墨家, 孟子说墨家主张“兼爱” 是“无父”, 说主张“为我” 的杨朱是“无君”, 无君无父, 是禽兽也。儒墨之争开创了百家争鸣的风气。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 他们讲科学, 重军事, 虽说主张非攻, 但很能打仗。这是儒家不具备的。墨家的侠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秦汉以后, 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统治阶级不喜欢墨家, 因为不利于统治。墨子的书也遭到禁毁。到了汉代末年, 道教起来了, 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里。因为人们不了解墨家, 以为墨家坏极了。直到清乾隆年间, 《墨子》才被重新校订出来。

战国中期涌现了几位探求社会治乱与天地万物起源关系的思想家,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因著述了《道德经》而著名的老子。老子是谁, 什么时代人, 学者至今有争议, 但从《道德经》来看, 其作者应为战国中晚期人, 其学说也被后人定为道家。《道德经》创造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它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而道也可称大, 就是无, 是一个空虚缥缈、恍恍惚惚、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精神体, 而正是这种精神体的演变, 产生了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 也有事物矛盾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观念, 如认为高下、大小、祸福等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这有利于人们在不利的环境下总结经验去争取胜利。老子的这一理论, 目的是要以柔弱胜刚强, 达到恢复旧贵族统治地位的目的。

同类推荐
  • 天道百家

    天道百家

    封神之后再无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寻得残存道统,重现百家争鸣,这人间天地的正统之道,究竟花落谁家?
  • 世纪海权

    世纪海权

    慈溪应该恨他们,原本大清王朝还能延续十几年的!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东乡平八郎应该恨他们,是他们把日本四岛变成了日本三岛,将仅有的一块有点资源的北海道给侵占了。西奥多·罗斯福和马汉应该恨他们,硬生生打断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道路,让美国从两洋国家变成了大西洋国家!维多利亚女王更应该恨他们,借着大英帝国的同盟关系发展起来,最后居然把抢劫了大英博物馆和白金汉宫,并且将女王权杖和王冠陈列在了他们的胜利博物馆当中……
  • 史记一百句

    史记一百句

    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一百句系列”小书,选取古今中外经典中最精彩的隽语“一百句”,由著名学者、教授进行精妙解读,随处显露出现代人的智慧。 本书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化专深的学问为通俗的语言,便于普通读者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所包含的社会哲学意义,感悟现实人生。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一条门径。
  • 三世情缘之星辰恋

    三世情缘之星辰恋

    他们本是天上的仙神。因相互爱恋而触犯天条。被贬落凡尘。被罚三世情缘的苦难。两人才能牵手白头。茫茫时空。悠悠岁月。陷入万世轮回的他和她。唯有依靠那龙凤交织的玉佩来寻找自己深爱的那个人。龙凤相遇之日。便是心心相印之时。龙凤交织。便能打开前世今生的记忆之门。
  • 清溪左相传

    清溪左相传

    一场权变,卷入多少人的鲜血。一抹浮香,缠绕多少人的心扉。一味灵药,谱写多少人的欢歌。一副心肠,容纳多少人的悲悯。既生于当世,行于庙宇,而系于山林。翩翩左相,也有一份平常情怀。
热门推荐
  • 蒲公英的约定

    蒲公英的约定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无论结局如何,都应该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 点染一季花开

    点染一季花开

    是谁,点染了流年,芳菲了季节;是谁,在用青春等待一季花开的点染;又是谁,飞扬了谁的笑容,却顾不上一抹悲颜,谁谦让了谁的美,淡忘了清浅宁静的人生,命运里,谁是谁的驻足,谁又是谁的过客,谁宣告着剧终,谁又在期待着花开。
  • 大明剑神纪

    大明剑神纪

    大明末年,天下大乱。清兵入主,幽冥遮天。自新会之战、孙可望降清之后,天下几乎无不归降清廷。在蚩尤邪帝以及其麾下幽冥宫修行者支持下,清兵越发不可一世。无论是大明永历政权还是中土修行界,均面临灭顶之灾。而许铭—————一个屡受挫折的衡山派的少年弟子,将试探着自己能否改变一切,去扭转乾坤!
  • 君倾妾心

    君倾妾心

    前世她受尽屈辱,被人冤枉勾引自己姐夫,姐姐不相信她,后母将她赶出家门,亲生父亲却置之不理。其实一直以来她都知道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一枚寄人篱下的棋子。她绝望而生,来到不知名的世界,原以为自己会好过一些,哪知,自己依旧是一枚可悲的棋子。娘不爱,爹不疼,嫁给腹黑狐王爷。她发誓,这一世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掌控。(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平民少女也要逆袭

    平民少女也要逆袭

    “啊?我爸?难看?”陈梦妍一脸莫名的看着杨明,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他的意思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他的意思就是自己也很难看。但是杨明总是称她为小美女,况且她也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儿,纵然不是美若天仙,也是出类拔萃的。那杨明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 无限之心域

    无限之心域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着无穷的奥秘。穿梭在无尽世界里,接触过的力量不知凡几:魔法、修真、科技……莫名其妙的异界重生,出乎意料的穿梭能力;无限的世界里,命运的轨迹扑朔迷离……一方天地一逆旅,一岁光阴一过客。
  • 截教灵尊

    截教灵尊

    他本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谁知一觉醒来,竟然变成了一颗灵草,两千的修炼,经过了一次次的雷电的历练,他终于化身成人。修成人身的他,终日守护着他栖身的灵岛,直到······他们的到来!从此以后,他正式踏入了洪荒的巨流之中,看他如何在这圣人云集的时代,走出属于他自己的道!!!
  • 妖后太邪魅:娘子别太淘

    妖后太邪魅:娘子别太淘

    如果有一天有只狐狸从天而降,你是收养呢还是收养呢还是收养呢?羽曦给的答案是——收养!!!如果有一天这只狐狸变成了绝色美男,你是扑倒呢还是扑倒呢还是扑倒呢?羽曦给的答案是——扑倒!!!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一只狐狸,美男也要会妖界,那你是跟走呢还是跟走呢还是跟走呢?羽曦给的答案是——跟走!!!他慵懒的用手指捅着桌上的狐狸,淡淡道。“你不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哈佛大学:每一天一节情商课

    哈佛大学:每一天一节情商课

    本书在情商的理论基础上,精炼出一套最简单、最有效、最实用的训练方法。透过阅读,将大大地提升你的情商指数,获得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无形裨益。
  • 蝙蝠幽林

    蝙蝠幽林

    一个看似平常的城市,一位善良的老师,一颗鲜红的心,一抹浓重的黑色,蝙蝠幽林无处不在,它们的身上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