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将夏代以前的历史, 称为史前史, 包括原始社会及尧、舜、禹所处的传说时期。
公元前21世纪, 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的传统, 自立为王, 建立了夏朝。这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束, 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公元前1600年, 夏朝被新起的商王朝所取代。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 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商朝还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 是我们研究商朝文明的宝贵资料。
大约公元前1046年, 商朝末代君王纣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殷商灭而周朝兴。
周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 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它的两项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分封诸侯。严格说来, 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只有周朝是完整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二是制定礼乐。礼乐制度, 相传是周公所作,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制礼作乐” 带来了社会的稳定, “礼崩乐坏” 必然带来社会的动乱。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先河。
历史上把周王朝分为两个时期, 平王东迁以前称为西周, 之后称为东周(前770—前256)。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周王室转移到诸侯各国。春秋时代,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 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则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号称“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 都产生于这一时代, 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因此春秋战国又被称为中国的“轴心时代”。
尧舜禅让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比较, 数千年来, 历史记载最为完整, 历史遗存最为丰富, 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确。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的事迹。实际上司马迁关于早期文明时代以前的历史的理解, 都反映在关于“五帝” 的生动记叙之中。
尧、舜的“禅让”, 传贤而不传子, 被后人传为美谈。
尧姓伊祁, 名放勋, 号陶唐氏。古书上说尧很善于治理天下, 他命令羲、和两个人掌管天地, 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定了历法, 规定一年为366日, 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使农牧业、渔猎业都根据季节安排生产。
尧在位70年而得到了舜。再过20年, 帝尧退居二线, 让舜代行天子的职务。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 所以没把天下交给他。他说: “无论如何, 不能让天下人受苦, 而让丹朱一个人得利!” 于是毅然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退位28年后去世, 舜为尧服丧三年, 然后把帝位让给丹朱, 自己躲到南河以南。可是朝见天子的诸侯不找丹朱而找舜, 争讼告状的人不找丹朱而找舜, 唱歌的不赞美丹朱而赞美舜。舜说: “看来这是天意。” 这以后, 舜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舜姓姚, 名重华, 是冀州人, 曾在历山种过田, 在雷泽打过鱼, 在黄河边上烧制过陶器, 在寿丘制造过各种工具, 在负夏做过生意。舜的父亲瞽叟愚顽, 母亲泼悍, 弟弟象骄纵, 他们都想杀害舜。舜很恭顺, 不失为子之道, 对弟弟很慈爱。即使他们想杀他, 也无从下手; 如果有事找他, 他又常常在身边。
舜20岁就以孝顺闻名于世。到30岁时, 尧询问可以重用的人, 四方诸侯都推荐舜, 说他可以被重用。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以考察他如何治家。又让9个儿子与他相处, 以考察他的待人接物。舜住在妫水与黄河的汇合处, 在家里的表现愈益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因出身的高贵而傲视舜的亲戚, 都很懂得做媳妇的规矩,尧的9个儿子也越来越诚实厚道。
舜在历山种地, 历山的种田人因受感化都能互相谦让, 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 舜到雷泽打鱼, 雷泽的渔人受感化都能互相推让居住的地方; 舜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 黄河边出产的陶器从此不再粗制滥造。他住的地方, 一年就成了村落,两年就成了市镇, 三年就成了都城。于是帝尧便试着让舜主管礼教, 担任各种职务,舜都做得很好。
舜20岁以孝顺闻名, 30岁被尧委以重任, 50岁代尧行天子职权。舜58岁时尧去世, 服丧三年后, 61岁的他登上帝位。舜在位的第39年到南方视察, 死在了苍梧的郊野, 葬在长江以南的九嶷山, 地处零陵郡。
从“公天下” 至“家天下”
“禅让”, 传贤而不传子, 被后人传为美谈。孔子用无限崇拜的语气说: “大哉, 尧之为君也,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 孟子则“言必称尧舜”。这种“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的大同社会, 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儒家典籍把夏朝建立之前称为“大同之世”, 夏朝建立之后称为“小康之世”, 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是“天下为公” 的社会, 后者是“天下为家” 的社会。
从“公天下” 到“家天下”, 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随着“家天下” 的种种弊端的不断显现, 人们愈来愈怀念“选贤与能” 的大同社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推翻了清朝, 结束了漫长的“天下为家” 的时代, 在南京中山陵可以看到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 的匾额, 这正体现了对大同社会及民主政治的追求。(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大禹治水
《史记》载,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名鲧, 鲧的父亲叫颛顼, 颛顼的父亲叫昌意, 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不在帝位, 而为人臣子。
帝尧时, 洪水滔天, 浩浩荡荡地包围着大山, 吞裹着丘陵, 百姓们陷入困境。
帝尧下令寻找能治水的人, 群臣与四方部落的首领都说鲧可以。帝尧说: “鲧是一个违背上命, 毁坏家族的人, 不能用。” 部落首领们说: “在同列的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 还望您让他试一试。” 于是尧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任用鲧来治水。
但鲧治了九年, 洪水也未能平息, 治水没有功效。于是尧又寻找人才, 得到虞舜。舜被提拔重用, 后又代行天子的职权, 巡视天下。他在视察中看到鲧治理洪水不像样子, 就将其正法于羽山。天下人都认为舜杀鲧应该。舜又提拔了鲧的儿子禹,叫他继续完成鲧所没能完成的事业。
帝尧去世后, 舜询问四方部落首领说: “谁能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 可以担任各种官职呢?” 部落首领们都说: “让大禹当司空, 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舜说: “嗯, 可以这样。” 于是命令禹: “你去平定水土, 要努力干好!” 禹下拜叩头, 想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 “你就赶紧上任干这件事吧。”禹为人敏捷, 做事勤奋, 他的品德不违正道, 仁慈可亲, 说话可信; 发出的声音可以校定音律, 躯干四肢的长短可以作为丈量的长度, 各种度量衡的标准都从他身上得出; 他恭敬勤勉, 一举一动都可以作为人们仿效的准则。
禹与伯益、后稷奉舜之命, 命令诸侯百官征集人夫, 平治水土, 顺着山势竖立标志, 根据高山大川的原有走向疏导洪水。禹痛心父亲鲧的无功被杀, 因而苦心劳思,在外一直干了13年, 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工夫进去。他自己吃穿简朴, 但祭祀祖先神明却丰厚虔诚; 他自己居住的条件很简陋, 但在修渠挖沟方面却舍得花钱;他旱路坐车, 水路乘船, 在沼泽地上坐橇, 走山路则穿一种底下有齿的鞋子。
他左边挂着水准仪和墨斗, 右边背着圆规和方矩, 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到处奔走, 划定九州的疆域, 开辟九州的道路, 修筑各地的湖堤, 测量各地的大山。
他命令伯益向民众发放稻种, 让他们栽种在低洼有水的地方。又命令后稷在民众食物缺乏时发放食物。哪里缺粮食, 便从粮食有余的地方向哪里调集, 务使各诸侯地区的生活平均。禹根据他所巡视的各地的生产, 确定各地向天子的贡赋, 并确定了对各地山川开发利用的问题。
舜向上天举荐禹, 让禹继承天子之位。过了17年, 舜去世。禹为舜服丧三年期满后, 让天子之位给舜的儿子商均, 自己躲到了阳城。但四方的诸侯们都不愿跟着商均而去投奔禹, 于是禹只好登上了天子之位, 面向南方以接受各地诸侯之朝拜,禹所建立的国叫“夏后”, 姓姒。
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 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 依据史书记载, 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奴隶时代, 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据(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商朝), 因此其真实存在性没有得到正式确认。但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便是夏朝遗存。
治水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明, 治水对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黄河流域, 而黄河是一条含沙量极大的河流, 经常淤塞河床, 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黄河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变化的幅度又很大, 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于是, 就需要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 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 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 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 给予应有的安全。所以, 中国古代总是出现中央集权国家,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春秋》记载, 公元前651年, 周王力不能及, 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于葵丘会盟,其中约定, 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 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 可见其重要性。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 也就是只有一统, 才有安定。由此看来, 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 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 历史的眼光延长时, 更是如此。(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商汤灭夏
大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禅让制, 建立了王位由家族内父子世袭的制度, 标志着夏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 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统治了中国400多年, 到了公元前17世纪, 夏王朝内部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那时, 夏王朝是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着。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史记·夏本纪》说: “桀不务德, 而武伤百姓, 百姓弗堪。” 也就是说, 他对人民不实行德政, 而用暴力来压迫剥削人民, 人民忍受不下去了。他残暴地征发民力, 为他服无穷无尽的劳役, 以致人民“率怠弗协”, 用怠工的方式来反抗他, 高喊着“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亡” (《史记·殷本纪》), 希望桀灭亡的时日早日来到, 宁愿与他同归于尽!
这个时期, 东方的商族崛起了。商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部族。关于商族的祖先, 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商的祖先是契, 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这一传说反映了两件值得我们注意的史实。第一, 商族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 也就是说把鸟作为自己神化想象中的祖先神, 这是我国古代起源于东方的部族的一个共同的信仰。第二, 始祖契是男性, 其母简狄吞鸟卵而生契, 说明对其父不甚清楚,于是假托到图腾神鸟上了。我国古代在父系氏族公社建立前, 是一个“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实行母系血统继承制的群婚制时期。商族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从契开始, 才确立了父系继承制的父系氏族公社。他被“封于商, 赐姓子氏” (《史记·夏本纪》)。商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契的时代, 约和夏启同时。以后商族传到了契的孙儿相土当王时, 传说“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 (《诗经·颂·长发》), 他的势力扩大到渤海、莆海沿岸各地。
到了契的六代孙冥统治时, 发生了洪水之灾, 冥领导人民与洪水斗争, 最后为治水而死, 商族人民特别怀念这位为治水而牺牲的英雄, 把他看作是地位仅次于契的祖宗。冥的儿子王亥继位后, 他领导商民, 驯服了牛, 使牛成为生产中的劳力和运载货物的交通工具; 与此同时, 商人又驯服了马, 也用于交通和生产。这样商族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一次, 王亥赶着大批牛群, 运载了很多物资, 向河北进发,准备扩大商业交换时, 竟为有易氏所杀, 牛群和物资也被夺走。王亥之子上甲微率军队战胜了有易, 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 使商族的势力又得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
上甲微以后传六代, 就到了汤。这时, 商族已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国家。
在夏王朝日益衰朽, 夏民反抗夏桀的斗争日益发展的时候, 商族的杰出领袖汤积极从事灭夏的准备工作。
这时, 夏朝在桀的残暴统治下, 国内矛盾尖锐, 四周的方国也起来反抗夏朝的攻伐。而汤在商国却行仁政, 对商民实行发展生产、减轻剥削、安定民生的宽容政策。对四周的方国, 汤也采取团结联合的政策。当时蹈伯不服从商的统治, 汤便送了牛给蹈伯做祭祀时的牺牲, 蹈伯便投靠了商汤; 有洛氏大修宫室园囿, 劳民伤财,使人民不能从事生产而发生了饥荒, 商汤便出兵讨伐了这个暴君。于是, 商汤大得民心, “天下皆一心归之”。夏桀害怕商汤的势力大起来, 曾一度囚禁了商汤。由于商汤得到诸侯方国的拥戴, 迫使夏桀不得不放了他。
商汤为进一步发展势力, 便任用贤人伊尹为相。伊尹原名伊挚, 因其母住在伊水之滨, 便以伊为姓。当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时, 伊挚便充当了有莘氏的媵臣。
媵是财产之意, 媵臣就是出嫁时充当奴仆使用的陪嫁奴隶。伊挚来到汤身边后, 便以他擅长烹调的特长接近了汤, 汤逐渐发现了他的才华, 便征询他灭夏建国的大计。
伊挚的计谋得到了汤的赏识, 被任命为“尹”, 也就是汤手下的最高级的大官, 从此人们习称他为伊尹。伊尹受汤派遣出使夏朝, 调查了解到夏桀的统治更加昏暗残暴的情况, 报告了汤。于是汤在伊尹等贤人的辅佐下, 加速了灭夏的准备工作。
汤安定了自己的国家, 联合了诸侯方国的力量, 便起兵伐夏。汤首先消灭了葛国。葛在商国的西边, 介于商和夏之间, 是商通往夏的必经之路。汤曾想争取葛的归服, 多次送给葛国粮食、种子和牲畜, 并派人去葛国协助耕作, 但葛国的君主葛伯自恃势强, 一概拒绝汤的帮助, 还倒行逆施地派人去抢商族老弱妇孺给协助葛种地的人送去的饭菜, 并把一个送饭的商族儿童也杀死了, 引起了商族人民的愤慨。
汤便乘势起兵, 一举灭亡了葛国。接着汤便展开了大规模的灭夏战争。
商汤伐夏, 得到各地诸侯方国以至夏民的热烈欢迎。人民盼望商汤军队, 有如大旱之年的人盼望云雨一样的迫切。商汤的军队先打了东边, 西边的人有意见; 先打了北边, 南边的人埋怨起来。各地的人民都说: “为什么不先打到我们这里来啊?” 汤的军队处处受到人民的欢迎, 所到之处, 节节胜利, 以至“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汤的军队在消灭夏桀的最后三个盟国———韦、顾、昆吾以后, 大军直逼夏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