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薛侯有意将薛国新探索出来的土地,薛国只保留东海和连云城,北自东海-连云,自大道十五里外向南至尚未命名的河(新沂河),西起骆马湖直至海边,超过万里方圆的土地,奉献给周王室。
当薛侯将这个打算一说,众卿哗然。都激动不已,也疑惑不解——咱们把军队都交出去了,不就是不想错过这顿饕鬄大宴么?怎么就送出去了?周王室现在能给我们什么好处?
薛侯示意众人安静,说道:“众卿还记得上次我跟大家说过的东夷之地么?那处广有山川,三面皆海,其地远超万里。万世之基啊。我们真正想要的地方,是东夷。
现在的这块地,仅东海和连云城,我们现在都消化不了,人口匮乏到什么程度,大家不清楚么?还想把南面的也吃下来,万里之地,到我们这一代都消化不了,那我们还要不要东夷了?
请大家注意,齐国正在快速壮大,其国力一旦强大,他们紧靠着东夷,那时候,东夷还是我们的么?
南面那块地,除了种粮食,都是平原,无险可守,是立国的好地方么?贪图这样的一块地,放弃万世之基,宁不可惜?后世子孙如何看待我们?
既然吃不下,那就送出去!送给谁?只有送给王室。送给王室,我们得到王室的由衷感激,会把我们的这次献土,当成周公一样的功绩。有了这万里之地,王室复兴有望,以后我们的小小要求,王室会不许可么?”
薛侯再次强调道:“我薛国三年时间,从附庸成为三千里的大国,靠的不是农夫!靠的是工坊和商人,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如此丰厚的利润,这才有如此财力,扩充军力国力。
土地,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粮食,是生存的基础;而工坊,才是我们的发展的基础。众卿也当转变传统的想法,加大对自家工坊的投入。我意,全力发展四年,努力增加人口,准备大战,四年后全取东夷。众卿,孤希望十年内,就在我们手中,让薛国成为万里之地的强国。”
薛侯又安抚道:“在此之前,等开春后,卫卿就回军中,先北上去做准备,探明越人在东海的实力。明年秋,驱逐东海越人,先将琅琊这个攻取东夷的战略要点拿下来。”
薛侯笑道:“然后在郯国边境,卫卿再修堡垒,宣示郯侯:自此向东直至琅琊,均属我薛国。”众卿均想到上次卫武吃相难看的蛮横表现,想到郯侯见到卫武再次筑堡的表情,哄然大笑。
于是,薛国向王室献土万里的大事,就此决定。
薛侯将此喜讯跟刘公确认,刘公大喜,召集各国使节,急赴新地中央(沭阳东)筑坛受献,各国使节观礼。随后地图急送王室。各国震动:王室实力恢复了。
刘公还未回程,各国派往王室朝觐的使节已经络绎于道。
薛侯建议刘公:“刘公回都后,不妨建议大王,将王幾内跟郑国交好的那些,都改封到东面来——让他们去跟郑国请求垦殖的支持,抽掉点郑国的国力;若郑伯不肯支持,则必受怨。空出来的封地,给忠于王室的重臣增封。若是还不够,再在东面封地好了,地方大得很。
同时可请大王派人接回王世子,就说东面需要王世子坐镇。当此王室声威大震之时,郑伯不敢反对。
这一次改封,大王可以将新地北部、东部封出去,新地的南面、西面都还可以向外扩展,如此,王室的实力才能不断增强。大王当吸取当年分封的教训啊。
至于垦殖新地所需的军力,大王这一次可以要求各国奉献。按照东八师的规模各国分担,作为各国补偿列年所缺的贡物。各国军队到后打散,重编为王师。这些军士的封地,就封在王室新地。要求各国承担军队五年的粮食。
至于雒邑,大王可将奴隶释放一部分,比如满十年就释为平民,东迁来垦殖王室直属新地。一部分打过仗的奴隶,授兵,编入甲伍。如此,派出王师到东方后,王幾的兵力,规模还能扩大到六个师。
三年后,王室新地的粮食可以自足。西六师东八师尽复。十年内,王室必将复兴。”
刘公激动得泪流满襟,失礼地握住薛侯的手,连声说:“薛侯有何求?尽管说。”
薛侯有些尴尬的笑了:“本来我们缺少人口垦殖,想跟大王求一些奴隶,但是现在王室东面领地如此广大,比我们还缺人口,这就不必提了。”
刘公诧异:“薛侯所求如此之微?”
薛侯尴尬地笑了:“刘公,诸侯多年不贡,小侯这次上雒,王室的困窘我都看见了——小侯还能跟大王开口,让大王为难么?”
见刘公闻言尴尬,薛侯小翼道:“若大王有意赏赐小侯微薄贡献,能否请大王将郯国改封至东海之南,若给郯侯增封为二百里,想来郯侯愿意。将郯国改封给我国就好——如此我国连为一体,便利不少。”
刘公点头,许诺道:“大王会许可的。我这就召郯侯来(刘公公爵,郯侯子爵)……不,我亲自去郯国跟郯侯谈谈,看看郯侯的意思——最好郯侯自己愿意,不然伤了感情,也是不美。我看新地比郯国的土地更肥沃,且水道细密,易于灌溉,虽然要重新垦殖,但是增封一倍国土,想来郯侯是愿意的。”
薛侯大喜,拜谢刘公。
十日后,刘公回转,对薛侯笑道:“郯侯看过新地,答应了。只是要容他慢慢搬迁,三年。今年春耕在即,秋收后开始搬迁。先搬迁薛国至东海一线大道之南,今年就交给薛国。待我回王都,改封的诏令今夏就会送达两国。”
薛侯再次拜谢:“小侯这就派人致意郯侯,郯侯新都所需的砖,我薛国负担。我派人去郯侯新都所在,修窑烧砖。”刘公点头赞许:“如此更好,两国和睦。”
刘公回都,薛侯感激刘公,赠送了许多礼物。仅剩的茶叶一股脑都包了送给刘公,见刘公喜欢新式家具,也送了刘公全套。派了使节,跟随刘公去雒邑。
使节身后是长长的薛国商队。各家都要去王都和沿途列国国都开店。准备开设:陶瓷店、靴店、弓箭铺、成衣铺、皮件铺、纸笔铺、书店(没错,拉回来的王室典籍,已经整理出一部分,加了标点,开始雕版印刷了)、家具店、刀剪针线铺、纽扣店、大食堂、糕点铺、豆腐店……很快在各国形成薛国货物一条街。
******
薛离这时候在催促刑驷多运硅石和耐火泥来。薛离这时候已经知道了,刑驷是从晋国(山西)搞来的五台山硅砂和山西土(耐火粘土)。如果耐火泥和硅砂数量够,薛离就准备烧大量的耐火砖,并且尝试改进高炉,比如引高炉煤气加热、再从蓄热室用耐火材料烧制成管道,直接往铁水吹氧(没氧气,只能吹热风了),看看能不能直接炼出中低碳钢来。如果数量不够,只能继续用坩埚炼钢,但是可以用石墨碳化硅坩埚升级,正好需要硅砂和山西土。
当然,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铁矿石。铁矿石现在每十天才能送四十车来。也就二十吨。含铁量还不高,也就百分之三十几的贫铁矿。每个月才有十八吨的铁产量。
薛离也颇为无奈,这个铁矿石的供应量,自己去琢磨小高炉直接炼钢,是不是过早了?增加炼铁量才是当务之急啊。
原始的机器,在一开始的效率还不如人工。薛离也在反思:自己这么着急获得钢,是为了轴承、螺纹、变速箱等等升级,最终还是要搞出车钳磨铣刨冲钻锻轧等等。要这些,是为了获得蒸汽机动力?还是为了搞出枪炮?
在这个时代,搞出枪炮,好像没有必要。蒸汽动力?似乎也不急切。虽然风力不稳定,但是提供给锯床等足够了。而对于这时代的加工来说,水力作为动力已经足够稳定。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薛离迷惑了。
想了几天,干脆彻底丢开,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催,陪着与自己同龄的,陈国派来观礼的陈侯嫡长子玩开了。陈公子给薛离带来了不少南方的植物,其中就有甘蔗。薛离很是高兴,安排陈公子带来的种甘蔗的农夫,抓紧到薛国最南的东海试种扩大规模(春秋时期气候偏暖)。
******
薛离可以丢开,薛侯却不能。
首先要改军制。然后就是要改赋税制度。同时还要继续抓教育抓人才培养。工商经济也很重要,财政现在基本都靠公室的产业保证呢。薛侯这时也没意识到,薛离捣鼓出来的公票和刚成立的票行,推广开来后,其实就是在掠夺各国。而且随着更进一步的推广,掠夺的范围更大,远没到饱和。
实际上只要薛离愿意,只要印刷公票就能保证有足够的钱。但是薛离不能保证市场上有这么多的货物,这时代的生产力跟不上。其实这才是薛离忙着搞机床的原因,进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阶段,才能满足薛国扩张的各种物资,及时充足的供应。
不过薛离自己没有想明白这个原因,只是隐隐感觉到了,所以一直不停地逼迫自己加快速度。许多技术到现在,工匠们是知道了,但是远远没有消化,没有掌握。可以说,如果薛离现在一死,那么薛离搞出来的这些东西,很可能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薛离和这个时代都需要时间,彼此慢慢融合在一起。也许是薛离感到了这种无奈,才干脆丢开,让时间来消化吸收。
******
薛侯先着手的还是军队。春播后,薛侯又招了三个常备师,所有的军队全部常备化、职业化。
把所有的军队全部打散原来的家族编制,重新编伍。设立了三个禁卫师,三个野战师。
并且重新制定了职业兵的训练内容和标准。
改进了指挥体系和军官编制。
设立了参谋部、军令部、训练部、后勤部、军法部、动员和预备役部以及军事情报部。
同时设立军学。国君担任名誉校长。
将每年四次狩猎考核中合格的民兵编为预备役。预备役每次集训十天而不再是三天。主要训练内容是识别军令旗鼓、阵列、行军宿营和军法(顺带识字扫盲)。军事技能这些民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平常自己练习。这也是一级动员的范围;
二级动员就是农夫和国人;
三级动员就是奴隶和工匠,全部上阵。
军民分开。民事官不再兼任军职。
军官和军士分开。军士长分为五级。两、卒、旅、师、军级军士长。与同级军官同待遇。但是主要负责训练和专业技术。
军官尉、校、将三级,每级三等:少、中、上。对应肩章:星、日、月。
车长(现为50人一乘),少尉或中尉;
卒长(200人,4乘),中尉或上尉;
旅尉-旅长(1000人,20乘)上尉或少校;
师尉-师长(5000人,100乘)中校或上校;
军将-军长(25000人,500乘)少将或中将。
军事改革非常顺利。连军政分开的推行众卿也没有异议——都交出去了,再说话未免显得心思不纯。
除了军队属于公室,君主是最高统帅外,薛侯又规定了军人不许干政的建军原则,加上军队不许对内,如此一来,交出军队的各家彻底安心了,民政部分也得到了权力上的保证和平衡。
当然,对应的是民不干军。民政系统不得干涉军务,尤其是军事指挥。
卫武眼见强军即将建成,作为一个武士,不肯离开军伍,脱离军籍回都担任司马——现在司马(国防部长)是文职了。卫武辞去了司马的职位,也要在军中领军。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薛侯只好自己暂代司马一职,加上各军事部门新建,薛侯每日都忙的头晕脑胀。
******
紧接着就是建立了警察系统。
组建乡警(警察)、骑警(特警)。乡警只配备短兵、弓箭,由各党(3125户)选举,每党五人,处理一般的捕盗事务。
骑警可以配备长兵和弩,但是每州(15625户)的骑警不允许超过五十人,且直接归本州的缉盗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