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注意,孙可望虽然反了,但他没有降清。他打李定国,也没有借助清朝的力量。
现在的孙可望,还是很尊重张献忠的,尊重义父的遗命。
这个尊重时效不长。
孙可望十分硬气地跟李定国摊牌,但实际上,硬气的孙可望也不硬气。因为他发现,李定国的手里他的软肋。
当初孙可望出云南加入永历集团的时候,只带走了一些兵,包括他自己。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这些情况,所以,在云南,有孙可望的家眷。
这就十分难办了。
万一李定国心一横,将孙可望的家人拖到战场上,刀子一比,孙可望还得哭着叫声“刀下留人”。
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出现,孙可望想出了一个办法,也不算办法——派人去昆明要人。
但是请注意,孙可望要的,不是家眷,而是当初他留在昆明的老本(嫡系部队)!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李定国把刀架在孙可望家人的脖子上,不会出现孙可望哭着求情的情况。
随便砍,因为孙可望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的眼里,只有权力,没有家人。
当这种东西的家人,真的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做人做到这种地步,也算是登峰造极了,人渣中的极品,极品人渣。
两边儿要打架了,却还向对方要人,估计是个人都不会干,个别暴躁点儿的,甚至能把来使给你杀了。
但李定国干了,他不是人,他是猛人。
不仅归还了孙可望的嫡系部队,还送还了孙可望的家人。
当消息传到孙可望的耳朵里,孙可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真正见到了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对于李定国的做法,各位不必疑惑。
同样作为农民出生的孙可望与李定国,但却是两种不同的人,前者是小人,后者是君子。
李定国的意思很明确:对付你,根本用不上搞这些!
什么是猛人,这才是猛人!
换个方面来说,不难看出,李定国是不想与孙可望决裂的,他明白,这对谁都没好处,受益的只能是清朝。
孙可望自封秦王,永历给李定国的封号是晋王,如果你觉得这个晋王是胡乱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秦晋,秦晋,秦晋之好,永历就是要孙可望与李定国像春秋的秦国与晋国一样,和睦相处。
永历可以给孙可望权力,李定国也可以认孙可望这个上司,但有个条件——安分。
说实在的,够意思了。
但孙可望就是不安分。
那就没办法了。
对孙可望来说,李定国是愚蠢的,不仅送来了兵,还送还了自己家眷,自己将再无后顾之忧,这场战斗,必胜。
当时孙可望的军队有二十万(号称),十万是妥妥的,而李定国与刘文秀的联军,只有不到五万。
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八月初一,孙可望在贵阳誓师,正式出兵云南。
以白文选为招讨大将军,冯双礼留守贵阳,提防清军。
请大家记住这两个人,特别是白文选,他将成为这场战斗走向的关键因素。
八月十八日,孙可望大军渡过盘江,永历大惊,经过商议,由李定国与刘文秀二人率主力阻止孙可望入滇。
九月十五日,双方相遇在云南曲靖交水,安营扎寨。
毕竟是自己的弟弟,相处了这么久,李定国有多少能耐孙可望是知道的。虽说兵力多了一倍,但要是硬来把李定国逼急了的话,没准“两蹶名王”就会变成“三蹶名王”了。
所以,在几经思考后,孙可望改变了计划。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好计划,估计是孙可望废掉了所有脑细胞想出来的,如果不出意外,昆明就拿下来了。
但是很不幸,意外出现了,这个意外,叫白文选。
孙可望的计划是这样的:约定时间与李定国决战,同时派遣一轻骑偷袭昆明。永历能用的就李定国与刘文秀,都在前线,昆明没兵,偷袭必定成功。
前提是不出意外。
孙可望把这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交给了张胜、马宝二人执行,并分给了他们七千轻骑,希望他们不辱使命。
补充一下,意外除了白文选意外,还有一个,叫马宝。
孙可望觉得这个计划万无一失,现在他需要的只是等待。
孙李双方约定六天后决战,此时张胜所率领的偷袭部队正前往昆明的路上,而李定国对此一无所知。
这六天时间双方就这样干巴巴望着,孙可望不出手,李定国也不出手。这就好比打架,人多的都不急,人少的敢急?
而孙可望之所以不出手,是为了他的计划。
局势朝着孙可望的方向发展,貌似一切都要结束了。
就那个寂静的深夜,一个人来到了李定国的大营。
几乎所有守军都认识,这个人是白文选。守军没有阻挡,白文选见到了李定国。
白文选此行的目的也很明显——告诉李定国情报。
“孙可望欲偷袭昆明,请将军早做打算!”
李定国大惊,若没有眼前这个人自己几乎玩完。
李定国做出判断,回救昆明不可能,因为一旦孙可望接到李定国撤军的消息,就会立马进攻。
唯一的办法是速战速决。
第二天天还没亮,李定国和刘文秀就开营作战,孙可望想不到李定国一夜之间变得这么勇敢,像打了鸡血一样。虽然六天的决战期没到,但也无所谓了,对于李定国的行为,孙可望觉得,他在找死。
开战!
对阵之初,刘文秀派遣自己大将李本高出战,但这李先生实在运气不好,一股脑儿地冲在前面,就为了试试刚磨的刀,但是马失前蹄,摔下了马,被人剁死,为别人了试了刀。(马蹶被杀)
前锋失利!
这对李定国来说是个极坏的消息,虽说是天灾,但还是影响士气。
见到这般模样的李定国,孙可望觉得,此战不胜,天理难容。
传令,进军!
将士一拥而上,本少就少了一半的人,加上士气低落,局势一边倒,李定国快要绝望了。
然而,李本高的死似乎是上天和李定国开的一个玩笑,这场战斗,在开始前就注定了结果。
胜利者只有一个,非李定国莫属。
就在孙可望沉浸在胜利的美梦中时,一个消息的到来打破了他的梦:
后军被袭,军心涣散。
可以肯定的是李定国没有多余的兵力偷袭孙可望的后军,事实上他也绕不到孙可望的身后。
这个在孙可望背后捅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白文选。
白文选见局势对李定国不利,立马率军偷袭了孙可望的后军,不仅如此,他还约定了一个人——马惟兴。
这个马惟兴还有一个身份,马宝的哥哥。而他之所以配合白文选,也是因为不满孙可望,佩服李定国,早有跳槽之心。
孙可望的军陷入了混乱之中。
李定国、刘文秀紧抓机会,趁机杀来,孙可望大败,逃回贵阳。
此战李定国可以说是绝对的配角(实话),主角只有一个——白文选。
白文选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可笑的是这一群不耻孙可望的人最后还是降了清。
——白文选,马惟兴,马宝无一列外。
他们降清,我理解,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
孙可望的事情是解决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偷袭部队。
这支由张胜、马宝率领的七千轻骑,一路浩浩荡荡,应该是偷偷摸摸,已经逼近了昆明。
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估计来不及),经过商议后,李定国决定亲自前往昆明救驾,刘文秀和白文选继续追击孙可望。
分配完毕,各自行动。
其实李定国大可不必惊慌,既然马惟兴和白文选一起跳了槽,作为马惟兴的弟弟,马宝自然也不能落下。
但这支偷袭部队的头头是张胜,不是马宝。
张胜同马宝不一样,他还是挺喜欢这个孙老板的,他还不想跳槽,可能是待遇不错。
马宝想搞小动作,张胜必然要他的命。
聪明的马宝想到了一个办法,不搞小动作,搞大动作。
具体情况是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马宝都大抢一通,杀人放火,什么都干,就这样,这支名义上的偷袭部队的作用从偷袭变成了明攻。
对于马宝的这个行为,张胜自然也不会管,赶路的同时还能捞点外快,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这支流氓军抢了一路,李定国拼命往回赶,奇迹般的赶上了。
李定国对张胜的杂牌军发起了猛攻,同时马宝也积极响应,向张胜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张胜被打得大败,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李定国与孙可望的战争,因为一群人(孙可望的人)的努力,以李定国的胜利告终。
历史无数次证明,失民心者失天下,敌人看不起的人,自己人也看不起。
这里稍微提一下这个马宝,我曾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发现这个人的一生不是一般的具有传奇色彩。
马宝最早是跟着李自成混的,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打败,马宝便投降了吴三桂。而此时的吴三桂已经降清,马宝成为了清王朝的一份子。
在清朝,他被分到了一个特殊的人麾下——李成栋。
后来李成栋反正,马宝便归顺了南明,在孙可望手下做事。
再后来嘛,南明灭亡,马宝再次降清,并且这次清朝给马宝分配的上司不是别人,正是吴三桂。(无语)
最后,吴三桂反清(三藩之乱),马宝跟着吴三桂再次反清,兵败被杀。
看完马先生的一生,我觉得很有趣,李自成、孙可望、吴三桂、明朝、清朝他都混过,吃得开,吃得不是一般的开。
他降清,反清,再降清,再反清,最后在反复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要为马先生写一篇人生总结的话,我觉得名字应该取《论连环跳槽王的自我修养》。
牛,确实牛。
此战孙可望主力被李定国歼灭,再也没有同李定国作战的资本,从今以后,即使再看李定国不爽,也得憋在心里。
最后,没办法了,孙可望决定借助一股力量——清军。
不为别的,就为报仇!
“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